张叶云
(福建江夏学院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视角
张叶云
(福建江夏学院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志愿性、公益性、利他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为此,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有益探索。
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道德模式常态化。”[1]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2]。2014年4月21日,刘奇葆同志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4]。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5]。这意味着党和国家已经明确以志愿服务为主的社会道德实践在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生力军,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担负着艰巨的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与其使命和责任担当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需。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多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时侵蚀着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当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形态。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因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如何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的有效载体,构建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平台,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志愿服务,回馈社会,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认同、实践。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志愿性、公益性、利他性、社会参与性、体验性和渗透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鉴于此,充分、深入地挖掘志愿服务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或契合的内容,有意识地选择、设计和开展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关注点、专业知识及技能优势的志愿服务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元素有机而巧妙地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之中,从志愿服务的视角,对“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我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导向[7]。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奏响中国发展进步主旋律的重要举措,是构筑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利他、公益、自愿、无偿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所提倡的“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原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凸显出真挚的爱国善举意识,蕴涵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其爱国善举的内在动力,而大学生的爱国善举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外在表现,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追求[8]。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接触、帮助受助群众,本身就是一种自发、自觉的爱国行为,他们以那看似“平凡而渺小”的行动向人们展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大学生在展示特长、服务社会、推进先进文明道德风尚创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地体悟到身上所担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和所承载的光荣历史使命。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大学生能有效地走出校园,迈向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在参与社会中立报国之志,在服务社会中学报国之才,在回馈社会中践报国之行。
其次,“专业、公益、利他”的志愿服务,彰显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彰显和诠释其敬业精神、锻造其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而敬业精神是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具体化[9],是志愿者工作的特定内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素养。在文化多元化、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奉献意识淡化,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缺乏。大学生作为一个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影响力的群体,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他们的敬业精神如何,不仅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而且事关大学生自身事业的成败。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能身体力行地参与社会,公益、利他、专业、有效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也能让每位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潜能与专业能力得以发挥,进而增进大学生承担社会使命的自觉性,培养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品质,强化其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再者,贴心周到的志愿情怀,诠释和传递难能可贵的诚信品格。大学生的志愿情怀是培养其诚信品格的重要基础,而大学生的诚信品格则是维系其志愿情怀的根本保证,是其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本,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8]。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它不仅帮助了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道德支持。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不仅要通过建设“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主题班会和讨论会、树立诚信先进典型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理论教育,通过示范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更应注重实践教育,鼓励广大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最终实现知行统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机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以自身的实际锻炼和体验,“高目标、低起点”地实践诚信道德品质、感悟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实践诚信的自觉性、养成诚信行为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也以“互助”精神唤醒了更多人内心的仁爱与诚信,将诚信的种子播种在每个人的心田。
最后,真情奉献的志愿理念与行为,构建友善的情怀,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大学生志愿者的真情奉献是构建其友善情怀的道德基石;而大学生志愿者的友善情怀是激发其真情奉献的桥梁,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其“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8]。友善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加强大学生友善教育,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把树立友善美德同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树立友善美德明确方向,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引导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把树立友善美德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成就温暖和美好、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培养大学生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意识,促进他们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中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最终促进社会形成“志同道合、携手奋进”、“助人自助”、“珍惜资源、关爱自然”的崇德向善氛围。
当前,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实现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然而,通过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鉴于此,我们应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精心设计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的宗旨、内容高度契合,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关键部门应充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积极争取学校党政领导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取得教务、就业、后勤等相关部门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广泛认同,运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内部媒体和社会媒介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力推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表扬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载体。此外,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所搭建的平台,积极为大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创造机会、完善制度,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使其成为新时期社会道德的新风尚,让志愿服务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进而引领大学生多做好事、增长好心、争当好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
志愿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活动,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无论是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与心理准备,还是高校关键部门的管理能力,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专业化的方式才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鉴于此,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构建高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高校可开设与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课程,从而构建相应的高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10];高校团委、教务、就业等关键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培训模式、绩效评估等的研究,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推动大学生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第三,加强对高校关键部门管理者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或资深的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关键部门的管理者讲课,以远程培训、集中授课、实战演练的方式对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关键部门管理者队伍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加强技能、方法指导和训练,提升高校关键部门组织者的管理能力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成立大学生志愿者个人成长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者个人问题进行上级督导或朋辈辅导;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技术督导小组,在上级督导指导下,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讨论和案例分析活动,以集体的互动力量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技术上日益精良,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在服务中少一份困惑、少一份压力、多一份热情,不断成长进步,在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自觉、自发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通过申请政府补贴、争取学校支持、寻求社会赞助、接受社会捐赠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专项基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配备专门的预算,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
(三)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
服务项目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石,服务项目的拓展度和创新性关系到志愿服务能否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因此,必须充分、深入地挖掘志愿服务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元素或内容,有意识选择、设计和开展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关注点、专业知识及技能优势的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元素有机而巧妙地融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具体如何拓展和创新,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服务领域要拓宽。一方面高校关键部门及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广泛了解社会各领域的需求,为大学生拓展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如大型赛会、扶贫助困、应急救援、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另一方面高校关键部门也可以与企业、政府主管部门、民间组织联合,通过举办志愿服务实践作品比赛、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比赛、志愿服务项目交流会、志愿服务论坛等方式来设计符合大学生志愿者和相应机构双方需求的项目。其次,服务项目的完成方式要多样。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单纯靠高校关键部门的推动或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独立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尝试与NGO“打包联合”,广泛采用参与、合作与委托承担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主动参与到有固定项目和成熟经验模式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或与他们通过项目申报以及合作开展项目等方式完成企业、NGO、政府等机构委托的项目。最后,服务项目拓展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引导大学生“公益创业”[11]。服务项目的拓展要尽可能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通过“公益创业”的方式和途径,将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与创新,并使其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目标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从而实现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服务促进了学习,学习提升了服务,让学习的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真正解决社会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然,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并不是唯一的路径选择。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志愿性、公益性、利他性等特征,启发我们在这一路径上作出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1]践行为民服务 引领时代风尚[EB/OL].(2014-03-01)[2014-11-25].http://bjrb.bjd.com.cn/html/2014-03/01/content_156467.htm.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2013-05-05)[2014-09-15].http://www.wenmi ng.cn/specials/zxdj/xjp/xjpjh/201405/t20140508_1925118.shtml.
[3]刘奇葆.推动建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EB/OL].(2014-04-21)[2014-10-20]. 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14-04/21/c_1110339328.htm.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4)[2014-11-9]. 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405/t20140504_1914661.shtml.
[5]习近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走在前列[N].新民晚报,2014-05-25(A05版).
[6]苏振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2):103 .
[7]纪春艳,黄鹏.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人民论坛,2010,(26):228~229.
[8]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108.
[9]苏耕水.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16):39.
[10]张晓红.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86.
[11]苏海泉,周志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性探究[J].青年探索,2012,(3):63.
(责任编辑:练秀明)
On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ZHANG Ye-yu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Fujian Jiangxia College, Fuzhou 350108, China)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coherent with the advocated volunteer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id and progress.” W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s critical to promote volunteer spirit. Volunteer service with its unique voluntary, public welfare, altruis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guid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refore, it’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volunteer service;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2015-04-02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政策工具视角下公益组织孵化器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2014R0039);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企业道德责任特征对员工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014B223);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项目“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以组织承诺为中间变量”(JA12108S)的阶段性成果。
张叶云(1979-),女,福建建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940(2015)03-0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