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立象以尽意

2015-04-18 06:17:36福建省连城第一中学沈在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园物象意境

◎福建省连城第一中学 沈在阳

对诗歌的鉴赏并不容易,尤其是“真赏”能力。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诗人姓名隐去,让大家欣赏一些诗歌,结果是尴尬的,很多好诗被当做平庸之作,而一些平庸之作却被当做杰作。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评价作品是看人的,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的,一旦不知作者是谁,就完全丧失了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的能力。而这种从诗歌本身出发的鉴赏才是真正的鉴赏能力,而不是像一些诗歌鉴赏辞典所说的,篇篇都是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无懈可击的名篇。

培养学生的真赏能力,应该从何处入手?

应该是从意象入手,从分析意象开始探索诗歌的奥秘。对意象的定义,没有定论,有的说是“意中之象”,有的说“表意之象”,不一而足。跟学生说,应该简单一点好,我觉得黎志敏的表述最简单最好理解:诗歌意象就是具有情感伴随的表象。①

现代诗歌理论家普遍认为意象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的甚至认为诗歌就是意象的符号系统,意象是诗的出发点,也是诗的终点。我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如此,刘若愚在其《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里说:“对于形象的偏爱超过抽象,可以说是任何文字诗歌都具备的一种特征,但这在中国诗中尤为显著,中国诗的形象思维及其力避抽象推理的倾向已深为西方诗人和读者称道。”②诗歌理论家也认为,从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看,诗人第一步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寻找恰当的“表象”,然后为“表象”寻找恰当的“语言符号”。诗人完成语言符号的寻找,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也就完成了。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情感——表象——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的过程恰恰是诗人创作的逆向过程:语言符号——表象——情感。当诗歌完成之后,其中的“表象”也就成了我们说的“意象”。③

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意象都是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意象的理解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在诗歌教学中,始终从意象出发鉴赏诗歌,并把常用的诗歌术语跟意象的理解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又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应对诗歌鉴赏题的能力,而不至于产生“得意而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尴尬局面。

一、读“诗”寻“象”

这里要找的是所有的意象。一首诗一般是由意象成分和非意象成分组成。第一步初读全诗时,就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把所有的意象成分找出来。

这里需要了解意象的分类。一般把意象分为物象和事象,尤以物象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对意象进行精微的分析,必须充分了解意象的各种分类,才能真正欣赏到诗歌意象的精妙,从而欣赏诗歌的精妙。

从感觉角度可把诗歌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和触觉意象。可简称为视象、听象、嗅象、触象。这个角度寻找意象比较全面,因为意象都是以感觉器官为基础的。

从动静的角度可把意象分为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

从虚实的角度看可把意象分为实象和虚象。

从文化角度可把意象分为个人意象和文化意象。这种分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诗歌里有许多固定的文化意象,看到它们能触动某种固定的情感。如“月”引起怀人思乡,“柳”引起惜别怀远之情,“杜鹃”触动愁苦之情等等。

从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看,可分为核心意象和修饰意象。

此外还有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开始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按照时空、物象、事象、感觉角度、动静角度、文化角度的顺序寻找。

以清朝诗人黎简的一首《小园》诗为例(下面的鉴赏均以此诗为例):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水:物象、视觉意象、动态意象。

深树:物象、视觉意象、静态意象。

山光:物象、视觉意象。

秋:时间意象文化意象。

黄叶:物象、视觉意象。

斜阳:时间意象、物象、视觉意象。

幽竹:物象、文化意象。

寒花(菊花):物象、文化意象。

小园:空间意象。

新月:物象、视觉意象、文化意象。

小立:事象。

二、析“象”定“意”

初读一首诗,我们往往可以通过非意象成分,也即我们常说的“情语”,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但是,诗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有不少情感是隐藏在意象后面的,特别是一些隐秘的情感不能示人的情感更是如此。再加上形象大于思想,我们分析意象,可以找到更多连诗人都没有意识到(诗人的潜意识)的情感。这样诗歌的“潜能”增大了,诗歌的韵味就更足了。

找到所有的意象后,如何分析呢?确定诗歌情感一般要对意象进行如下分析:

(一)形色分析:意象主要是视觉性的,比如明暗、色彩等。一般说明朗、暖色调的意象对应积极的情感,如喜悦、愉悦等,而黯淡、冷色调的意象对应消极的情感,如抑郁、愁苦、悲痛等。这里分析意象的形色等必须严格从诗歌本身出发,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因为强烈的情感能让感觉变异。

(二)动静分析:一般动态的意象活泼、富有生命力,静态意象幽雅、宁静、平和等。

(三)文化分析:许多古典诗歌都喜欢用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情感意义或象征意义,对这些意象的文化分析,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或感受到诗人隐藏较深的情感。

读完《小园》,不难发现,这首诗的情感颇难把握。现在我们来分析《小园》中的意象:

首联几个意象以静态意象为主,不直接写树,而写其影,水动而树摇,一“深”字颇见树影幽深有层次,不写山色光影,着一“窥”字化静为动而俏皮之意尽显,首联活泼俏皮。

颔联秋村、黄叶、斜阳组合,颇有凄凉之意。秋是文化意象,自古诗人即有悲秋之意,黄叶、斜阳均有凋落之意。颔联凄美。

颈联幽竹宁静如人,寒花(菊花)芳香,颈联美好宁静。

尾联新月,一个比喻,两“新”字写月之明亮洁白。

这样分析完,我们发现无法确定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因为首联活泼美好,颔联凄凉,颈联尾联美好宁静。就此分析大概应该是喜悦闲适之情,颔联相当于以哀景衬托乐情。这样基本不错,但是这首诗绝不仅在此,真正破解这首诗的密码就在于文化意象。这首诗有两个明显的文化意象:幽竹和寒花(菊花)。幽竹静立,见其劲节;菊花飘香,凌霜傲放,可见傲气。再加上新月之高洁和“如人静”“为我芳”中“我”(诗人)的强势介入,至此,我们恍然大悟作者写小园之景意在表达自己的傲岸独立的气节和高洁的情怀。至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此诗的“真意”。

三、合“象”赏“境”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里的“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融合”。经过对意象的深入分析完后,我们已经把握了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欣赏诗歌的意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诗歌的高下基本可由意境断定。

意境的定义也是不确定的,有的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或艺术境界。有的说意境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象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不管怎么定义,“景”和“情”的融合是必备的要素。所以意境是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集合意象。意境具有一般意象没有的时空意蕴,即“境”。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以意取胜的诗歌,然而这首诗却有一种悠远的时间感和辽阔的空间感,诗中以“前”“后”“天”“地”为我们撑起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又以“古人”“来者”给心理空间加上了悠长的时间维度,诗人巧妙运用时空意象创造出了异常强大的时空立体感,所以这是一首别有意境广为流传的一流诗歌。

欣赏意境,首先是理解诗歌意境的特点。欣赏诗歌意境的特点,要在意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融合还原出一个具有情感意义的整体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作为应试,应能概括诗歌意境的特点,一般概括诗歌意境特点的词汇应具有情感和环境特征,所以最好用两个以上词汇:一个具有情感特征的词语,一个是具有环境特征的词语,如“凄美”一词中,“美”是环境特征,“凄”是情感特征。当然有时并不能区分那么清楚。

现在我们来欣赏《小园》的意境。经过上面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此诗创造出的环境特征是美好宁静的:秋水荡漾,树影婆娑,夕阳斜照,幽竹静立,菊花飘香,新月朗照,无不显示出这种美好宁静;情感特征是愉悦闲适的。这是表层意境。因为本诗运用典型的文化意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因而本诗还具有深层的意境,那就是傲岸高洁的意境。新月的高洁,幽竹的劲节,菊花的傲气,无不指向作者的特立独行的高洁傲岸。应该说这首诗的“潜能”比较大,比较耐人寻味。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要知道“意”与“境”(也可说“情”与“景”)交融的层次。王国维有过精彩的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④

叶嘉莹也曾举过三首《玉阶怨》来阐述形象与情意的关系。⑤三首诗如下:

玉阶怨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玉阶怨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笔者曾以这三首诗隐去作者姓名,让学生欣赏,并评出高下。结果正如前面所说的相当尴尬,居然有相当多的认为虞炎的诗最好,其实恰恰是最差的。

虞炎诗中用了“紫藤”“花树”“黄鸟”“青枝”等意象,虽然意象美丽、色彩缤纷,但用得并不好。紫藤,即紫色的藤萝花,花树是泛称,两者结合,并不表达确切的情感,也不能引起我们的感动,情景结合得很不好。去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的句子,根本不能感受到“怨”。诗中“拂”和“度”也不够准确。紫藤本缠绕在花树上,吹拂颇有难度,有硬凑之嫌;“度”是慢慢地移动,几根树枝之间,黄鸟不知如何“度”?这首诗意与境分离,是一首失败的诗。

第二首运用“看流萤”“下夕殿”“缝罗衣”一连贯的事象,我们看到了很多感情在里面,“看流萤”的无聊,“下夕殿”的无奈,“缝罗衣”的爱意。诗歌把思妇的思念、爱怨表达得绵长细腻,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直写怨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首是以境胜的好诗。

第三首通篇无“怨”却无一字不是“怨”,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选用的意象“玉阶”“白露”“水精”“玲珑”“秋月”等,共同营造了寒冷寂寞而又光明皎洁的意境,特别是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把怨情引向高远,有了一种对崇高的、光明的、皎洁的、美好的品质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味,甚至感受到了思妇对爱的坚贞和执着。“意”与“境”浑然一体。是第一流的好诗。

①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刘若愚:《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黄山书社,1989年。

③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⑤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中华书局,2008年。

猜你喜欢
小园物象意境
作 品:乡村旅游风景绘画
——小园台榭听蝉鸣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22
吴闻章
孙剑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54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7:26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宁死不屈的小英雄汤小园
大江南北(2018年8期)2018-11-21 19: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