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海口中心小学 郑 芳
凸显主体 促进有效探究
◎福建省福清市海口中心小学 郑 芳
凸显学生主体,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探究”,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感受数学的“抽象”之趣,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乐。
凸显主体;有效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留足学生活动与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起来”。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终身受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有真正掌握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数学教学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热情高涨,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积极学习,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喜闻乐见迎合学生口味,可以是紧扣题眼有趣的故事;精巧活泼的儿歌;不可思议的魔术;图文并茂的课件;吸引眼球的动画;扣人心弦的比赛等,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这样学习数学就激情高昂,兴趣盎然。
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情境引入。“同学们,在我们数学学习中,经常都要接触数,那你们知道数王国里都有哪些成员?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什么数?数王国准备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大家愿意当它们的小导游吗?小导游带领数宝宝出发了!在出发之前,它们准备去超市购买一些春游的用品,让我们跟着它们一起去超市看看:课件出示超市里矿泉水1.55元,面包3.78元,纸巾0.95元,水壶18.18元。”作为小导游身份的学生新鲜感十足,观察后马上提出问题:“今天的这些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哈哈,心有灵犀,这正是老师想要问的问题,是呀,这些数与以往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你能试着读出它们吗?”“人们都说,小数最与众不同了,它的独特表现在哪里?生活中,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小数朋友?”“认真观察: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的每一位表示什么意思?1.55元这里的2个5,表示的价格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主要借助了货币单位这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从身边真实的实例感悟小数,明白小数的含义。
课堂上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孩子的好奇心,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碰撞出火花,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充分的主体地位,关注合作体验,在合作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在体验中体会生活的美。课堂是千变万化无法预知的,教师机智引导启发,往往使学生茅塞顿开,进而有效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打心底地爱上数学。
教学《比的意义》,笔者在教完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后,学生已经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学课本,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后,根据课本内容自己提出问题:①比怎么读写;②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③一个比的比值怎样求?④比值该怎样表示?⑤比与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就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在小组合作体验中解决,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最终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本领,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设计问题,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
教学《找规律》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按规律填数2、3、5、( )、( )、( )……。
生1:应该是8、12、17……,后一个数与前面一个数比较,依次增加1、2、3、……。
生2:我填的是:8、13、21……,前面两个数相加之和等于第3个数。
生3:直接填2、3、5……。话音刚落,全班大笑,这没有什么规律。
笔者抓住契机:“想法好独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他稍作思考后马上回答:“规律不就是重复嘛。”“太棒了,孩子!老师都没有想到!”
是呀,简单的重复又何尝不是规律呢,他的这种想法刺激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孩子们思维自由驰骋,争先恐后。
生4:可以是2、6、10;2、12、20;……第1个数重复,第2个第3个数分别是原数的2倍。
生5:可以是4、6、10;8、12、20;……后面一组数是前面一组数的2倍。
生6:我填6、9、15,18、27、45;……后面一组数是前面一组数的3倍。
生7:……
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和学生的思考过程。课堂教学上,教师抓住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点在需要处,拨在关键处,巧妙引导,层层落实,教学目标就能实现。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家庭中电费、水费、电话费的计算,上街购买东西要用到加减法,建筑物设计所画图纸等。生活是一个大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教学将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如教学《数字与编码》,课前安排学生做小小调查员,让他们课前收集家人的身份证码、邮政编码、车牌号等信息,并通过上网查询或请教家长等渠道知道身份证号码、车牌号、邮政编码等是怎么组成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降低他们在学习上的坡度,课上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快速地找到探索数字编码的捷径,课堂会更高效。
在统计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统计同学们喜爱的运动;喜欢阅读的书目;每个家庭一周用水、用煤气、用电情况;天气变化情况等;再制成统计图表。再如学习“乘加应用题”后,要求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买菜,帮爸爸妈妈计算买菜所需的费用。数学知识就蕴含在生活之中,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学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用数学。
教育的真谛在于对生命的激励和唤醒,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领学生在数学国度里自由翱翔,学有所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将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