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 余桂兰
鲜活情境让品德课堂魅力四射
◎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 余桂兰
通过引入生活、嵌入活动、植入传媒、插入地域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促进品德课堂的灵动、鲜活和魅力。
小学教育;品德;情境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具有丰富生动的知识内容,但它的主要形式——文字却是平面、抽象和简约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艰涩。有一位学者曾作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让孩子在阳光下无所事事地暴晒半个小时,孩子肯定受不了。但若让孩子在阳光下做游戏,孩子自然兴趣盎然。情境与知识犹如游戏与阳光,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出教材,在生活场景、活动场景、传媒场景、地域场景中,触动心灵,激活思维,升华情感,内化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鲜活的,魅力四射的。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源于熟悉的生活世界,在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中形成道德观念,促进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在熟悉亲切的生活场景中,认识道德现象,体验道德冲突,感悟道德规范。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教育活动的源泉,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道德体验,形成学生稳固的道德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在不同场合中角色的变化,明白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为此,我们引入了一组生活情境:1.观看照片,猜测“她是谁”——出示老师的一组生活照片,让学生猜不同场所教师扮演的角色,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2.体验角色,发现“我是谁”——以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为背景,精心制作了一段视频,让班上的一个孩子元元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体验在公交车、学校、商店、运动场、公园、医院等学习、生活场所中角色的变化。然后顺势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在生活中的其他角色,从而明白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的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的;3.关注角色,辨析“他(她)是谁”——充实教材中两组插图的内容,引入爸爸妈妈平时在生活中要经常面对的“配偶、父母、其他家庭成员”等对象,辨析角色的变化,得出“同一场合,不同角色”这一结论,学生的体验、感悟更加全面而深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生活情境,将教材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将品德课堂置身于广阔的生活场景中,融入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必将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思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同时,也还原了课堂教学的本来面貌——生活的课堂。
品德课程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主张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努力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富有道德观念的活动,以模拟体验、动手操作、做游戏、辩论赛、表演、讨论等为活动形式,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创设品德生长的空间,引领儿童经历道德难题,引发探索欲望,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进而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主题。教材通过2003年“非典”发生时,农村有些地区人们采取迷信的做法和小学生刘思颖信奉邪教而造成的悲剧等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崇尚科学的意义,认识到迷信和邪教对社会、家庭以及生命的危害。课始,我们以5月28号山东招远杀人案件的事例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邪教的危害。但仅仅这样,孩子们的认识还不全面、深入,所以,我们又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审判长、书记员、陪审员、辩护律师等角色,唇枪舌剑地对邪教这一“罪犯”进行审判。课堂成了庄严的法庭,成了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学生亲历整个审判过程,邪教如剥粽子般逐步脱去温婉的外衣,罪恶的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认识具象而深刻,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也水到渠成地得到提高。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嵌入有着道德认知冲突或学生认知冲突的活动情境,起到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作用。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把书本上知识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产生与亲历者相一致的移情体验,领悟其中深刻的道理。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常常会采用公益广告、评选年度人物等形式,为大家树立一个个榜样、一根根标杆。这些广告和电视节目,有着深刻的理念、浓郁的情感、平和的倡导方式以及形象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现成而鲜活的道德教育素材。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取相关的素材,植入到品德课堂中,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是谁》教学的第四个环节——“设计角色,当好‘我是谁’”中,我们植入了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中国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视频:年幼的邵帅为了挽救母亲捐献出自己的骨髓,胆小的邵帅为了照顾母亲黑夜独自穿过小树林。那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话语,那一声声稚嫩而勇敢的歌声,那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壮举,诠释了孝子的内涵,丰富了道德的范畴。观看视频后组织学生讨论:邵帅在家在校当好了哪些角色,他是怎么做的?接着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说说在家里、学校里、社会上,我们该怎样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身边道德模范的引导,促进了孩子们的角色意识,增强了角色责任感。
传媒情境的植入,冲击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提升了道德品质,“善”的种子便如雨后春笋在孩子们的心中破土而出,“是”的观念在孩子们的心中魏然屹立。
品德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当地课程资源,把学生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自然环境、公共设施、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等,都纳入课程到内容中。尤其是民间文学作为整个德育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和舆论趋向,在德育载体的丰富、德育内容的传播、德育方法的借鉴及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等方面具有独到价值,对当前的德育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
《我的邻里乡亲》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邻居,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能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有教养的人。上课伊始,我们采用一首龙岩当地河洛语言传唱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童谣导入——门对门,墙挨墙,厝门口,相碰头。你让我,我让你;张家菜,李家尝;你厝事,我家事,大家帮,大家帮。门对门,墙挨墙,厝门口,相碰头。常联系,加来往,来做客,拉家常。办煮吃,去游玩,做游戏,做游戏。手牵手,来相帮。和睦过,快乐好。心换心,情交情。非亲人,赛亲人,赛亲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地域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亲切的乡音乡韵中,在熟悉的民风民情中,孩子们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致盎然,为后面“认识关系、发现关系、体验关系、发展关系、升华关系”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课堂上创设鲜活的情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窗口。在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的碰撞中,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道德的提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品德学习氛围。开创出品德教学的广阔新天地,使得品德这门学科迸发出迷人的魅力。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及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吕霞飞.小学品德课堂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3]徐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感悟〔J〕.小学时代,2011(05).
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