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建阳市第二中学,福建 建阳 3542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赏析文学类文本就要以个体感情为基础,学会领会文本的内容和意旨,通过个体的解读领会再现文本,感悟自然人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及结合文言文内容,能积累品读精彩的文本语言,提高学生个体文学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同样应该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念,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文言文的个性化阅读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文本与学生感情的沟通程度,特别是学生的语感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才能最快地感受文本、解读文本。对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从而更快地抓住文本的要旨。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多依赖于学生个体的文言语感。可以说培养语感是文言文个性化阅读的温床。
培养和训练文言语感应从三方面着手:
1.找准方法,奠定语感。中学七到九年级所选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最适宜中学生朗读,但由于学生文学素养的个性差异,朗读水平千差万别。对此,可循序渐进地提出以下三点朗读要求并严格把关:
(1)有声读。朗读的起步是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一字不差。有声读特别是大声朗读学生才能读出意义、读出语气。教师也能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譬如教学七年级文言《童趣》一文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句中“为”字要读阳平,因为“为”是介词,它与“所”并用,表被动用法,意为“被”,学生读去声是误读。
七~九年级文言教材为整个中学文言的基石,课文大多浅显易懂,文质兼美。它为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话提供必要的物质材料,学生大声朗读,能快速走进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味。找准朗读方法,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奠定了语言基础。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自主性阅读。
(2)倾听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文言阅读的引领者和向导,让学生像游客一样自己去欣赏、品味、感悟其中的千般滋味,万种风情。引导学生反复听读,反复练读。便于学生的“读”达到纯熟乃至释卷能诵的境界,读得流利、流畅。也就初步具备文言的良好语感,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条件——独特性阅读。
(3)个性读。也称“美”读。学生展示个性优势的朗读就是分角色个别朗读。朗读时要强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依据不同的文本内涵,或委婉读或豪放读或细腻读或粗犷读,读到深处,情不自禁,均有个性。通过个性化的角色感受,学生能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细腻感受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创造性阅读。
2.激活概念,品味语感。教师要善于激发文言学习兴趣,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抓文本中事物的特征和情态。以接近或达到文本所刻画、描绘的意趣。譬如学习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三峡》中有一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文言与李白诗《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的情景能够相互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的特点。如果能经常训练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想象文本中那活泼生动有趣画面的习惯,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脑海中巧妙融合,那么文本就具有立体画面感,快速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则指日可待。
3.解读文本,升华语感。文本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结合体,它既包含作者的言内之意又蕴含话外之音,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体味话外之音,深度解读文本。而这种思索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语感的过程。譬如:解读记述战国时期弱国和强国之间的一场外交纷争的历史名篇《唐雎不辱使命》,文中有两个文言虚词“不”和“弗”,它们都表达否定的语气,但前重后轻。安陵君拒绝易地时用“弗敢易”,含有希望得到谅解之意,而唐雎拒绝易地则用“不敢易”,表示跟秦王对抗,寸土不让的决心。思忖了文本中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处理朗读语气的强弱,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立体形象就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特别是唐雎的大无畏精神更让每一位读者感动。通过品位、思索人物的语言、语气、语调来接近和达到对文本的意趣解读,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不仅展现了学生富有个性特色的朗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通过阅读学生自主构建了新的文言体系,正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所在。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构成文言文知识的网络,学会融会贯通。
1.依据个性指导阅读。学生的年龄不同思维各异。女生大多偏重形象思维重情感,不少男生则侧重抽象思维重理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体征来整体把握,促使其发挥优势,互为补充。
南朝文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山山水水,四时纸纳,文质清丽,称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结构清晰: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中心;接着具体描画美景;最终以议论抒情做结。首尾呼应,惜景怀古。遵循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整体把握入手,引导学生思索文本主旨,又可以从局部深入的探究开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从文本的“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中感受形象的意趣;还可以通过理性的思维分析,得出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样,同样的文本,学生也能张扬个性,引起共鸣。
2.依据知识基础辅导阅读。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言时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个体引导和辅导相结合。可尝试一些阅读技巧进行指导:(1)情趣阅读法。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故事,教师可以预设一个与之有关的小故事,在最关键处,留下一段空白,利用人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与文言做亲密接触,琢磨玩味其中滋味,感受别样的生命故事。这就是情趣阅读法。(2)互动阅读法。当遇到比较困难枯涩的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用互动阅读法,来激化学生的阅读欲望。相比较于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由阅读,当教师把它作为一个群体的语言,作为班级共读时,它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这就是互动阅读的特点。因为在这个共同体的阅读组织当中,不同成员拥有的不同经验背景,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拥有不同的语言面貌,而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资源,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阅读当中,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就形成了互动阅读法的强大劲势。学生在沟通、交流、碰撞中,心灵砥砺,生命的灵性发挥到了极致。(3)深度阅读法。如果说个体的自由阅读重在自由,伙伴共读重在建立一种感情、一种氛围,那么班级共读,师生共读的优势就在深度,因为它有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总有领头人走在前面,在他的引领下,这个群体的阅读更易走向深度。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想象力发展的过程。因此,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的两只不可或缺的翅膀。
1.联想、想象、创新。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言文教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的天性自由地成长,创造性地发挥,张扬个性,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例如:晋朝陈寿的名篇《隆中对》开头一段写了诸葛亮出山前的情形。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文段的最后写道:当时的人们并不承认诸葛亮的这种自比。针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不少学生都阅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大多数学生“前概念”地否定当时人们的看法,认为“他们都是些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的人物。”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当时的人们简直就是有眼不识泰山。”学生们的看法很显然是对文本的误读,但教师不应只停留于对学生的看法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责难中,而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带着问题回到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经过一番思忖,有个学生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当时的人们并没有错,对诸葛亮的自比没有给予承认,也没有什么值得大加责难的。试想,当一个人还未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壮举之前,有什么理由让人们去歌颂你、赞美你呢?”他的这一观点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2.分类、比较、创新。比较和分类都是思维提升的基本过程。譬如,同是关于“思”的论述,前人各有高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写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强调的是“思”与“学”结合,辩证统一。而荀子《劝学篇》却写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对那种不讲实效只图形式的苦思冥想不敢苟同,明显持否定态度。至于韩愈《进学解》中关于“思”的作用与意义的论述又与前面两例截然不同,他认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看重的是“思”与“行”的先后顺序。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可以让学生立体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生命中丰富而多彩的人生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深刻理解,丰富个性人生体验。
3.求异、发散、创新。运用求异、发散等思维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去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使已有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和延伸,提升智慧。譬如:学生学习司马光所著《孙权劝学》一文后,受益匪浅。在谈到自己的阅读感受中,都能对书本上或传统的说法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深刻的反思,生成一种鲜明而独特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评价。有人说:“读书能改变人。”有人说:“有不足应及时弥补。”有人说:“读书有益,助人成才。”有人说:“善于引导,这就是劝说的艺术。”有人说:“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友。”有人说:“端正学习态度,学有所成。”有人说:“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化建议。”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不同侧面来认识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利用求异、发散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接受中再度创造文本,并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新理念。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淡化预设,强化阅读过程,彰显学生个性,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思维探究创新力得到有效培养,灵活独立性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1]何勇.教育家办学的四大“敌人”[J].上海教育,2008(2).
[2]蔡英华.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