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健民
为加快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恢复和培育,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抓好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国家决定从2014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省国有重点林区的商业性采伐。停伐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从近期来看,停伐不可避免地会给国有森工林区的职工就业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森工林区职工就业和生活状况。省森工总局所属23个林业局,共有在岗职工20万人,尽管在停伐期间国家每年给森工林区23.5亿的资金进行扶持,但是,由于停伐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以及资金仍有部分缺口,停伐以后有近四分之一职工转岗或者下岗,给职工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国有森工林区林产工业经济状况。现在省内国有森工施业区的木材加工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木材停伐将导致原料短缺,有相当部分木材加工企业面临被迫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甚至由于没有生产原料而相继倒闭,大量的已经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再次下岗或失业,导致民营企业大多数整体搬迁到其它地区或转产,投资人损失惨重。
国有森工林区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状况。林区的施业区大多数都是高山峻岭,除了有林地面积以外,能利用的土地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国有森工林业企业的土地面积相对农业人口都较小,而且林区无霜期很短,种植农作物不易成熟,再加上以前国家规定将国有森工林业大面积的荒山荒地无偿地划给了当地农民,使国有森工林区内的农林混居问题非常严重,农林矛盾时有发生,如果林业职工再和农民争夺土地,还会出现更大的社会问题。
国有森工林区养殖业面临的状况。国有森工林区有很大的空间适合养殖业的发展,但是养殖业的市场行情却变化无常,很难预测。2013年,国有森工林区职工的社平工资只占全省社平工资的60%,收入本来就偏低,投入养殖业的资金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导致成功的养殖示范户也相对较少,致使林区养殖业发展前景黯淡,养殖户们的信心不足。如果在发展养殖业期间遇到行情的波动,就会损失惨重。近两年的养猪业就有很多的养殖户赔钱,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下岗、转岗人员的安置成为老大难问题。国有森工林区停伐后将有14.67万富余人员面临转岗分流,这些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单一,而且长期从事木材生产和加工,体弱多病者比重较大。目前,森工通过向森林资源抚育、森林管护、林下经济、非木产业转岗分流和劳务输出等方式,已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近10万人,但仍有5万多人亟待转岗分流。特别是过去从事一线生产任务的职工年龄偏大,他们大多是4050人员,除了懂林业的技术以外,可以说没有别的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就业难度较大,而这部分职工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还需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到退休年龄,这部分职工的安置成为了老大难的问题。
就业渠道匮乏、岗位稀缺是森工林区的突出问题。国有森工林区由于政企分设,所以没有更多的公益性岗位来安排转岗人员,林区的“公”“检”“法”单位属于公务员编制,林区的“文教”“卫生”单位属于事业编制。这些单位很难安排转岗人员就业;林区的社区、街道办事处早已是超编配备人员,不可能再增加编制或人数;营林单位属于季节性很强的单位,只有春季造林和森林抚育的时期,可以少量地安排部分转岗人员,但是每年也只能安排20天至30天的时间;由于停伐,林区的道路养护、市政建设等单位的任务越来越少,这些单位不但不能安排生产一线转岗下来的富余职工,相反,这些单位还会产生一些新的下岗职工;林区春、秋两季防火期可以安排一些职工作为扑火队员,但只能安排极少数的年轻力壮的转岗人员,并且就业时间较短。
自营经济面临生产原料来源枯竭的问题。自从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区职工逐步开始转型发展,利用伐区剩余物或利用森林的有效空间从事职工自营经济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停伐以来,没有了伐区剩余物,使职工自营经济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比如:食用菌生产是林区职工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增收致富的主产业,这是一个技术成熟、市场好、投资小、见效快,风险相对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受林区职工的青睐,每年大概能给林区职工带来近10亿元的收入。但是,停伐以后,由于伐区缺少剩余物,使靠锯末为主要原料的木耳种植业受到了重创,导致那些已经从事多年木耳种植的下岗职工再重新下岗,给林区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现在的木耳种植户们的锯末储备很少,如果以后这些生产原料的问题解决不好,林区的木耳种植量就会大面积的缩减,就会有大批的木耳种植户无业可就。
限制进口木材加工废料制约林下经济发展。木材停伐后,仅靠用清林、抚育所产生的伐区剩余物,远远解决不了林区地栽木耳的原料问题。另外,林下经济面临以下形势,今后几年,吉林、内蒙森工国有重点林区也要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预计再过几年我省的地方林业也会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届时,我省林区木耳种植户们想要到上述省份和地区去购买锯末,也会无物可购,唯一的出路就是去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购买。进口俄罗斯的锯末,不仅可以保证我省国有森工林区职工种植木耳的原材料需要,同时也可大大地降低锯末成本,以此可以增加木耳种植户们的利润,促进林下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但是国家有关部门却有规定,只允许进口俄罗斯加工以后的木材,由于锯末属于加工废料,不允许进口。俄罗斯的木材生产和我国的不一样,他们搞的是大面积皆伐,然后将大山撂荒几十年,让次生林尽快生长,以此来代替那些过熟林,保证大山里的树木的年轻化和多样化。现在我省国有森工林区已经着手准备,有几个林业局拟去俄罗斯采伐木材,到那时大量的俄罗斯木材将运回国内,以此来弥补国内木材需求量的不足。森工和国内一些在俄罗斯从事木材采伐的企业,伐区剩余物即枝桠材等都扔掉了,但由于海关以病虫害为由,不允许运进国内,使伐区剩余物即枝桠材等白白浪费掉。我省的林相和俄罗斯的一样,省林科院和林副特产所已有论证:“东北亚树种基本一样,病虫害也都相似,不存在俄罗斯森林病虫害传入中国的问题”。
我省国有重点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以后,出现一些矛盾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是,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既有需要国家层面解决的问题、又有需要地方政府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些需要企业自身解决的问题。
拓展生产原料来源渠道,夯实林下经济基础。协调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解决我省国有森工林区地栽木耳发展林下经济的原材料问题。从林区转型发展的现实出发,放开枝桠材和加工废料禁止进口的规定,使林区职工栽种木耳有充足的原料。
开展职工培训工作,提高职工转岗技能。由于多年以来国有森工林区职工的单一化生产方式,使大部分职工不掌握林业以外的其它技能,通过职工技能培训,使大部分的职工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可以凭劳动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走出林区,实现再就业。目前林业工会已经会同总局劳动局联合发文,要求每年每个林业局至少要培训转岗再就业人员1000人以上,并帮助那些考试合格人员获得资质证书,为他们实现再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国有森工林区职工培训工作有局限性,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支持。
实施劳务输出规划,让林区人走出大山创业。有组织地抓好劳务输出工作,让那些年轻力壮的和经过培训掌握一定技能的人走出大山,走出林业去工作,去创业,是减轻林业企业负担,增加职工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还子孙绿水青山的最好方法。那些走出去工作的人成功以后,还会起到一个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还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下岗、转岗的林业职工走出大山去创业,去发家致富。所以抓好劳务输出工作是一条解决根本问题的捷径,势在必行。
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尽管我们森工林区由于准备不足,出现了一些暂时性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只要能积极争取强大的政策支持,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转型,就能化解各层次矛盾,有效解决过渡期遇到的问题,推动国有森工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