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良
(云霄县云陵中心小学, 福建 云霄 36330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教师就不能采用讲授法教学。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储备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去探究和发现。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和概念寓于形象、易懂的故事和生活实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觉到问题与旧知的联系,感受现有知识的局限性,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只有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才能使学生自发产生钻研数学知识的动力,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尤其应该注重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情境创设质量,应该尽量营造情境氛围,吸引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例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新课开始,笔者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你知道每天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你现在就是个小裁缝,能否计算出三角形面积吗?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
实践证明,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如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或生动有趣的生活中的实例,都能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欲望。一旦形成这种探究欲望,为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在数学活动中学得积极、主动,在活动中享受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有许多内容是可以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找寻答案。只要教师能搭建一个合适自主探究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放飞思维,大胆地思考。在主动参与并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探究的目的。
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运用转化思想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的重、难点。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求平面图形面积”的数学问题。教学时笔者提供许多完全一样的梯形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剪、移、转、拼等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想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再求面积。为了先让学生有效实现方法迁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将梯形延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求面积;2.将梯形可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3.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5.梯形沿着它的两条高剪开,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求面积。
由于在上述学习中,学生已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并没有延续以往的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通过搭建直观操作平台,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建构新知,解决问题,获得体验。
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其探究能力的独立发挥,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学习方法与策略,如数形整合、数学模型、等价变、转化、统计等思想方法。适时给小学生提供充分思考、讨论的机会,激发小学生各抒己见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开阔数学眼界和思维。对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适当点拨,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思维和探究习惯,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让现实观察主题图后,当出现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平面图时,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卡片和平行四边形卡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个面积大?”学生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大,有的说不知道哪个大。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还是不一样,因为我们不知它们的面积到底是多少。要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其实很容易,我们以前学过,只要量一量、算一算。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的,应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你觉得该量什么,怎么算?请观察思考。拿出笔和尺子量取你认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同桌相互交流方法。”当学生出现用“底×高”求面积和用“底×邻边”求面积两种不同方法时,我再次引导师并追问: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到底哪一个对呢?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有一个原始的方法,但很有效,它就是“数方格”。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检验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请你仔细数一数,有些格子是不完整的,你可以把它移一移、拼一拼,用笔作些记号。通过数方格,学生知道用底乘邻边是错的,用底乘高是对的。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两个关键问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高”到底有什么道理?而不可以用“底×邻边”又是为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从中悟出了大多数同学都采用了剪、移、拼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是学习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总经历失败,从未尝到探究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们就会丧失探究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探究信心。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程度不一致,经验的积淀和知识的积累也不同,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获得成功,就要给学生分层,不搞“一刀切”。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不同梯度的数学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产生继续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信心。例如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习题:用16米长的篱笆去围一块花园,能围出多大的面积来?提示用小棒进行操作(要求:取整米数)。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合作讨论后可得出4种围法。教师提升问题难度:观察花园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让你围16平方米的花园,有几种围法?哪种围法最节省篱笆?教师将每个问题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小组探究后形成结论,向全班汇报,教师再做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学生在探究中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现数学和生活的有机对接,体验探究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锻炼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改变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提高。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玉容.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尝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