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励斌
(诏安县西潭乡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知识内容特点,采取适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知识点,大胆展开想象,进行补写、扩写、续写、仿写和改写训练等,一方面训练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提升作文质量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反过来促使学生深化、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实现“读”与“写”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作者表达或书本篇幅的需要,有不少课文中的个别内容片段,对有关细节的叙述,并没有直接、完整地表达出来,因而行文就留下了“空档”。对这个“空档”进行补充交代,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紧扣这样的“空档”处,联系上、下节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把“可能的”的细节具体、形象地补充叙述出来。
如小语第10册《丰碑》一课中写到,当“将军”听到被“冻僵的老战士”原来“就是军需处长”时,他顿时“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他的内心世界被“军需处长”这种自我牺牲精神震撼着,如翻江倒海,难以抑制的激动。但是,作者却没有对他的内心活动直接加以描述。“他在想些什么呢?”这里,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愣住”“眼睛湿润”等一系列神态,和“站在”等动作描写,启发学生具体想象:“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他有什么感受呢?”经过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他被“军需处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所震撼!有的学生说:自己多么刚愎自用啊,明明他“军需处长”已经为了战友而活活饿死、冻死了,可自己还在批评他,真是不应该啊!有的学生又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战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以后再也不能轻易批评自己的战友了!从学生的想象中,具体写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衬托出“军需处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综观小语教材,不少课文中的部分内容,作者虽然写得比较简单、含蓄或曲折隐晦,没有对基本细节做详尽、形象的描述,但它在间接表现、衬托文章主题方面却具有着特殊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内容,借助丰富的想象,适当加以补充、完善和丰富,使文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传神。
如第10册《将相和》一文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则“负荆请罪”的经典故事,历史上广为流传,但具体情形如何,“请罪”的廉颇和蔺相如见面时,分别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即二人是怎样“和”的,课文没有仔细写下来,而只是简单地交代了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教学时,增强两位历史人物英雄形象的感染力、号召力,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教师启发学生以《负荆请罪》为题目,围绕课文题目中的“和”字,展开想象:在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时,他们二人从见面到请罪,从请罪到原谅等一系列过程中,各自说了什么话,有什么动作,有何神情表现,其内心都在想些什么等等并详细描写出来。学生根据大屏幕《负荆请罪》图,结合课文有关语句,纷纷展开想象,把两位历史人物的表现刻画得活灵活现。如有学生这样写:
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蔺相如正在后花园里一边漫步一边看着书。“大人,”忽然仆人来报告,“大将廉颇来了,他光着身子,背着荆条来,肯定是来找事的。您还是回避一下吧?”“不用。”蔺相如左手拿着书放到了后背腰部,右手捻着胡子,沉吟着:“威名远播的大将军绝对不会霸道到上门来找事的,而且还背着荆条哩,肯定是来请罪的。”于是立即大声催促说:“赶快打开大门,有请廉颇大将军!”随着大步来到了门口。刚刚一打开大门,只见廉颇大将军躬身跪在门前,双手抱拳,声若洪钟般叫道:“请大人恕罪。是廉颇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只顾着自己的名利、地位,而致国家利益于脑后,给您造成了麻烦!”“大将军请起!大将军请起!”蔺相如赶紧走上前去,俯下身子,双手扶起廉颇双臂。手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哪里扶得动廉颇!只见廉颇再三说:“恳请大人好好教训我吧!”蔺相如只好也跪在廉颇面前,诚恳地说:“没有大将军,赵国危险矣!请大将军进府,容我奉茶!”于是,他们将、相二人相互搀扶着走进了大门……
许多课文的结尾写得简练、含蓄、委婉,留下了无穷的意蕴,这给学生留下了想象思维“驰骋”的广阔空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原文的情节、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为根据,大胆地展开想象,把原文故事情节延续、拓展出去,以丰富对文本情感的体验。
如第10册《将相和》一文结尾这样写:“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教师启发学生:他们是怎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呢?请以《协力同心保家国》为题目,展开想象:“秦国又一次入侵赵国,蔺相如和廉颇一文一武,怎样发挥各自的才能,紧密合作,共同击退了来犯之敌的?”有了前文的参考,学生纷纷大胆展开想象,把他们一文一武默契配合,共同指挥作战,打退来犯之敌,写得具体、生动。如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赵王任命廉颇为元帅,蔺相如为参军,共同带兵开赴前线。
中军帐上,廉颇和蔺相如根据前哨报告的敌情和当地的地形地貌,连夜精心设计了“请君入瓮”之计。随后,他们按照分工,廉颇亲率大军,分路出发,三面埋伏,形成“布袋”阵容。蔺相如则坐镇中军帐,协调指挥各路军马互相照应,协同作战。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把秦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还活捉了秦军副帅……
这样的训练,既紧承了原文内容,又拓展了原文的情节,很好地丰富课文内涵,还从中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基本选编自名家的经典之作,或特别优秀的少年学生作品。其中,不少作者巧妙地采用描写与想象结合的方法,使文章表达特别的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这为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读深读透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作者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并加以借鉴、迁移应用,进行模仿写作,在仿中“悟”法,仿中创新,提升想象作文的写作能力。
如第12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文中写到风雪大年夜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大街上的墙脚下,连续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一系列幻想:由于太寒冷了,她看到了火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由于实在饥饿,她看到了一只大“烤鹅”向她走来;由于日子实在痛苦,她看到了“圣诞树”;由于没人疼爱,她看到了“奶奶”,最后又和“奶奶”一起“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些描写中,小女孩每次所产生的幻想,虽然是不切实际的愿望,但都是由于她眼前凄苦遭遇及其心情所引发,符合人物的特点,读来让人感到自然、合理、深刻,特别生动感人。读完本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以《除夕之夜》为题目,仔细回顾自己一家每个人除夕之夜各自的活动,并想象其心理活动,然后仿照课文的这种写法,具体描写写下来。有了课文写作方法的引导,又有家庭生活的深入观察,学生不再觉得作文是一件难事。他们写下了一篇篇富有家庭生活情趣的片段。如一位学生这样写:
傍晚,外出经商的二叔、小姑,开着宝马车回来了……
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饭桌上摆放得琳琅满目,蒸大虾、焖海蟹、油焗鹧鸪、糖醋排骨、香菇炖鸡,还有五颜六色的年糕等等。爸爸、叔叔酒量好,敬过爷爷、奶奶的酒,兄弟俩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猜拳,你一杯我一杯“斗”了起来。妈妈、婶婶和小姑也不甘落后,用饮料当酒,轮流跟着他们起哄。弟弟、妹妹碗里的饭还没“扒”完,就缠着爷爷、奶奶要“压岁钱”。我是个鞭炮迷,听着窗外“唧——唧——”的响声,早已心里痒痒的。此刻知道听到他们讨“压岁钱”,知道又是为了买鞭炮,眼前似乎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鞭炮花,就也赶紧附和着。
看着一家长其乐融融,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在许多课文内容情节中,某个片段对表达文章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文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它,启发学生改变原文思路,大胆进行“反向想象”,并具体描述下来。这对于反衬文章主题、深化学生理解,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能很好地发展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意识与能力。
如第10册《桥》一文写到:黎明时分,突然山洪暴发,村子里“一百多号人”在“党支部书记”指挥下,安全通过木桥撤离险境,但他和同样是党员的儿子双双被“洪水”“吞没了”。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们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大家,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又是多么的令人震撼!这里,“党支部书记”是和乡亲们一样各自逃生,还是冒着生命危险临阵指挥,是全文故事的关键,是情节冲突的高潮。因此,教师设计想象作文《山洪暴发以后》,并通过大屏幕播放有关“九八洪水”等的影视片段,要求学生改写课文结局。“山洪暴发了,村子即将被淹没,‘党支部书记’和乡亲们一起,各自逃生,最后挤塌木桥,导致怎样的悲剧发生……”学生按照要求,结合视频画面,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大水冲断木桥、淹没村子、推到房屋、溺死村民,造成极大惨剧等等,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惨不忍睹。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且与原文情节进行比对、讨论。这样,经过两种截然不同情形的鲜明比较,原来课文中“党支部书记”为了大家而不惜牺牲自己和儿子的高大形象牢牢确立在了学生心目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关于“读写结合”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精心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引领、激发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思维,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丰富、拓展,让学生获得对教材知识准确、深入、丰富理解的同时,发展想象能力,提升想象作文的能力水平。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