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剑平
(福清市宏路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入选高中语文课程的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说篇篇都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不过,正因为教材经典性的“存在”,使得一些教师习惯性照本宣科,常常陷入“教八股”的境地,被学生认为是“没意思”科目。笔者以为,有效课堂必须首先从灵活处理教材开始,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创建有激情、有生命力的课堂。
定向就是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灵活确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中应有所侧重。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按照这三个“纬度”按部就班,平均用力,那就造成千篇一律、呆板枯燥的“教八股”了。这显然与新课程“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理念相悖。
据此,笔者认为应优化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可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侧重一个点。碰到散文就注重思想感情讲解;碰到议论文就注重讲论证结构;碰到小说就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碰到诗歌就注重朗读指导……优化教学目标,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可让学生思维专注,更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在讲授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时,考虑到该课文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通过工具书自学掌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淡化文言知识的讲解,把教学重点放在项羽人物形象分析上,从而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项羽末路英雄形象的刻画,进而正确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笔者让学生围绕“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故事情节,先选择一则情节来背诵,接着要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扩写。最后,课堂收到的效果是: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项羽形象进行了二次创造,让项羽形象深深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上。学生作品展示:
垓下歌
阴风飒飒,夜空中一轮明月格外空明亮丽……垓下军帐中。
“大王,今日一战,我方损失惨重,不出几日,粮食恐怕也……”帐中,一名将领半跪地上细细陈诉着,一滴冷汗不着色滴于衣襟中。
“混账!”项王怒吼道,“刘邦小儿,欺人太甚!”
声声透着霸气,句句泛着威严,说话者正是闻名古今西楚霸王。九尺余高,粗眉大眼,浓密鬃毛,粗犷豪迈如巨人般的身躯,和那双孔武有力千斤般巨大的双臂。
“哎!”长叹一声,今夜又是不眠夜。
举樽苦酒,仰天灌之,踉跄数步,心中那满腔不甘与热血又该如何?当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大王,爱惜自己,当如爱惜奴家……”轻声细语,优雅而柔美,虞姬为项王披了件风衣,疼惜道。
望着眼前这倾世般容颜的爱妻,内心不舍亦不忍。温柔着,四目相对,那似雷电交加又似醇香甜蜜。
“大王,虞姬定终生相随,至死不渝”虞姬坚定着又道,“像大王这般绝世英雄,天下又有何人堪比,奴家虽是妇道,却亦有那不输男儿般骨气,宁为英雄妾,不为庸人妇。”
搂抱着怀里的美人,项王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只觉心中悲愤如泉水般涌来,项羽双眼泪如雨下。轻轻抚慰着项羽双颊,虞美人嘴里一同喃喃细语悲歌,内心却一阵慷慨:“谁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谁又知纵是英雄亦有泪。”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生动再现了霸王别姬的悲哀。这悲哀里有英雄末路的无奈,有儿女情长的柔情。项羽力拔山、气盖世的霸王形象通过语言、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虞姬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令人心醉;虞姬那宁为英雄妾,不为庸人妇的独到眼光令人折服。
好的教师善于从一开始就优化教学目标,筛选教材中最耀眼的“金矿”,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创设生命性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语文课堂有着“喜怒哀乐愁、悲欢离合意、酸甜苦辣咸”的丰富文本样式,教师应满怀激情,用激情营造语言磁场,用生命的语言点燃每一个学生的热情。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打动和感染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笔者在教学《扼住命运的咽喉》时,先要求学生情绪饱满齐背诵司马迁《报任安书》名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说明逆境能成就人才。然后用贝多芬最有震撼力的《第三交响乐》导入,导语如下:
耳聋后世界陷入一片死寂的贝多芬用他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生活之所以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拼搏,是因为苦难背后隐藏着无比巨大的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贝多芬用声音来震撼人们的心灵,罗曼罗兰则用语言洗涤我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罗曼罗兰的步伐,走近贝多芬,去感受伟人扼住命运咽喉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用文采和激情营造的语言磁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深刻和优美穿越时空来到学生面前,从而让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热情去体会和感悟文字,感悟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语言的触动,从教材中获取有益的精神养份。
用音乐营造语言磁场是有效课堂的一个创新的教学手段,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语文之美与音乐之美擦出火花,可以创建有激情的课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从注重营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氛围出发,用音乐作为激发情感的“发酵剂”,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这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诗歌之美。首先,利用课前三分钟播放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动人的音乐一响起,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住了。笔者让学生闭着眼睛,心醉其音,耳醉其情。经过古乐曲的陶醉后,笔者再把纯音乐《春江花月夜》变成背景音乐,并要求学生分组朗诵,每组学生朗诵四句,小组接力诵读全文。学生们通过配乐朗诵完全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感受到课文幽美恬静、清明澄澈的意境美。在经过简练分析本课的诗情画意后,最后再推出一位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第二遍配乐诗朗诵。伴随着古典优雅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博得全班同学的鼓掌喝彩。
这节课上下来,学生的上课激情都处在巅峰状态,他们久久沉醉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美情、美韵中。营造语言磁场,能让教材焕发新的生命,也能避免教与学的单调乏味,把学生带入一种流连忘返的学习状态。这正是教师期待的师与生皆自然忘我、教与学都主动积极的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课堂教学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现在的“群言堂”。教师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课堂意外”。这时教师应冷静处理,注意引导,让“意外”的解读赋予教材新的生命。比如在教学《庖丁解牛》时,突然有学生问:“老师,庖丁解的牛是活牛还是死牛?如果是活牛,那庖丁不是太残忍了吗?还有文惠君为什么喜欢看杀牛,难道他是暴君吗?”该生一抛出话题,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杀活牛,因为杀活牛更能显示庖丁的高超技术,有的说是杀死牛,死牛脉络筋骨不会动,更好下手……答案五花八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疑问所包含的爱心和生命等同观念,接着引导他们:《庖丁解牛》只是庄子写的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生活道理的一种文学形式。《庖丁解牛》通过文惠君看庖丁解牛的一次经历,探讨处事之道、养生之道。文章主旨是告诉我们怎么避开社会矛盾,处世起来游刃有余。至于其他的可能性如文惠君是否经常看杀牛,或是杀什么牛,这跟作者想表达的寓意不相干,自然就不入作者的眼。学生听了点头称是。
在讲授《项羽之死》中的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时,学生问为什么不是“四面汉歌”呢?如果四面唱起了汉军歌谣,不是更能体现项羽遭遇四面埋伏而穷途末路吗?学生展开议论,最后师生取得一致意见:“四面楚歌”更好。因为楚军四周唱起了楚歌,更能突出刘邦征服了楚军的民心。唱楚歌容易激起孤军作战的楚军思乡、思归之情,以此瓦解项羽残部的士气,为后人生动再现那段经典历史战争的场景。学生听罢,心满意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可见有时课堂的“意外”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让教材锦上添花,让学生思维飞扬,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从而推动构建有效课堂。对此,笔者强调处理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要注意以下几点:1.善待生成。优秀的教师课前的准备总是充分的,但课堂是灵动的,千变万化的。当出现“意外”时,教师不挖苦,不敷衍,不漠视,只要有闪光点、有价值就鼓励,进而师生共同研究,也会创造智趣盎然的课堂新天地。2. 正确引导。应注重引导的方向性,以精彩的点拨作为“激起千层浪”的石子;同时,注重引导的适时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引导,要帮助学生指明方向、理清思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以开放的视角来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教师只有踏踏实实从文本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灵活处理教材,注重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层面对话,才能让古芽绽放新绿,创造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
[1]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美]Carol Marra Pelletier.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M].李庆,孙麒,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王笃兰.让语文课堂充满“沉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