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甘泉论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塑造
——兼论“随处体认天理”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2015-04-17 21:40:58唐雄山
关键词:门人甘泉人性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佛山528000)

湛甘泉论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塑造
——兼论“随处体认天理”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佛山528000)

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人性是由许多互相矛盾、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的,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就是诸要素平衡,即所谓的中、中庸、中和等。湛甘泉认为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是可以塑造的,塑造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路径有二:个体的内在功夫与外在环境建设。

人性要素;组合形态;内在功夫;外在环境

一、人性的构成要素与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

关于人性的构成要素与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湛甘泉有十分丰富而精辟的论述。《文集·樵语·一本第一》:

甘泉子曰:“吾观於大易,而知道器之不可以二二也。爻之阴阳刚柔,器也;得其中焉,道也。器譬则气也,道譬则性也。气得其中正焉,理也,性也。是故性气一体。或者以互言之,二之也夫。故孟氏曰:‘形色天性也。’又曰:‘有物有则。’则也者,其中正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其阴阳合德也乎!”(《文集·樵语·一本第一》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器譬则气也,道譬则性也。气得其中正焉,理也,性也。是故性气一体。”实际上,甘泉子在这里提到了两种性。一种性是“气形之性”,“形色天性也”中“形色”是指代词,指代人随气形而来的自然之性,它包括了生存欲与死亡欲、占有欲与放弃欲、同情怜悯心与冷漠心、承担责任的欲望与推卸责任的欲望,等等[1]21-30。另一种性是气形之性平衡的产物,甘泉子说“气得其中正焉,理也,性也。”这里的“中正”就是平衡,气形之性平衡的状态就是理,就是中庸,也是所谓的道,它是人气形之性的理想组合形态。“一阴一阳之谓道”实谓阴阳平衡就是道。在人的形气之性中,生存欲为阳,死亡欲为阴;占有欲为阳,放弃欲为阴;同情怜悯心为阳,冷漠心为阴;承担责任的欲望为阳,推卸责任的欲望为阴……。在甘泉子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包括人性)阴阳平衡就是天理。这里的“万物”,不仅仅指物,也指事。

湛甘泉认为,群体性、归属感是气形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

陈公赞曰:“闭关孰与亲师友也乎?其自闭也乎?”甘泉子曰:“然。古之人有病离索矣,尚师友於典籍。今夫有师友而不知亲焉,自闭也孰其甚焉!是故师友者,可以知、可以养,讲习、知也;相观、养也。周子曰:‘道义由师友有之。’可不重乎?”(《文集·樵语·敬德第三》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任何一个个体都会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属是一个核心群体,以学缘为纽带的老师、同学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以情缘为纽带的朋友也一个重要群体,当然还有其他的群体。对个人而言,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功能,人们会依赖这些群体,并对些群体产生归属感,愿意为群体其成员承担程度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知、养就是由群体性与归属感所产生的个人行为。甘泉子在论述人性中的群体性、归类感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自体性与孤独性,对此,甘泉子用“闭关”、“自闭”、“离索”来表示。如果,群体性、归属感为阳,那么,自体性、孤独性则为阴。群体性、归属感与自体性、孤独性互相平衡则是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也是天理。

湛甘泉认为,人性平衡是“天下之达道”:

士德仕鸣问易。甘泉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曰:“为之说者,陆也混,朱也离,有诸?”曰:“一阴一阳,阴阳合德,其天地之中乎!夫道,中而已矣。喜怒哀乐之气也,得其中焉,和也,天下之达道也。故耳目之圣明,道气之同形,孰或混诸?孰或离诸?”(《文集·樵语·元气第七》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甘泉子在这里由万事万物的阴阳平衡引申到人性的平衡。阴阳平衡是一种“德”,是“中”,是“道”。人性中的各个要素的平衡是“和”,是“天下之达道”。这里的“喜怒哀乐之气”指代人由气形而得的自然之性。就阴阳而言,喜为阳,怒为阴;乐为阳,哀为阴。所以甘泉子说:“孟氏之养气,其养性乎!性与气一也,示人以易见也。[改]其说曰:‘气之中者性也。故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文集·樵语·乘除第十》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根据甘泉子的观点,孟子所谓的“养气”,就是“养性”,即使自己的气形之性达到平衡。气形之性达到了平衡,就“配道与义”。所以,湛甘泉又说:“性也者,其天地之生生者乎!其於人心也,为生理。道也者,其生生之中正者乎!其於生理也,为中和。夫中正者,天之道也;中和者,人之道也。反是则辟焉戾焉,不足以为道,君子不道焉。”(《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二、塑造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可能性

湛甘泉认为,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是可以塑造的。塑造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可能性即是“随处体认天理”的可能性。湛甘泉说:

“性者天之道也,其赋之人也有气,气则形,形则物,感之而欲生焉,而天性蔽矣。蔽非亡也,非亡则可复,复者无欲也,无欲则知性,知性则知天,知天其神乎!”(《新论·贵纯章第三》,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湛甘泉这里所谓的“天性”实指理义之性,即“天之道”。“天性”(即理义之性)包括: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时可以观仁,羞恶之时可以观义,辞让之时可以观礼,是非之时可以观智,动静之时可以观心。心一而已,无间动静。”(《新论·性学章第二》,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在一点上,湛甘泉继承了孟子的观点。湛甘泉认为,人在获得“天性”的同时,获得了气与形,因而有了“气形”之性。“气形”之性由各种要素构成,它们以质的形式静静地存在着,当遇到外物的刺激,这些气形之性就会被激活,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外现为各种欲望。在实际的生活中,各种欲望会遮蔽“天性”。各种欲望遮蔽“天性”,但并没有使“天性”消亡,“天性”还存在于每个人内心,因而“天性”还可被唤醒,被恢复,并战胜各种欲望,使“天性”,即仁、义、礼、智在人性的组合形态取得主导地位,使人性在总体与总趋势上保持平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算知道什么是“天性”了。

在湛甘泉与君恪的一段以话中,再次论述了理想人性组合形态塑造成的可能性。

君恪曰:“诸欲同根而异发,有诸?”甘泉子曰:“然。万理同根而异感,故在君为仁,在臣为敬,在父为慈,在子为孝,在友为信。在所以感之者,是故君子敦本。”(《文集·樵语·克艰第九》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在上述这段话中,君恪提出了“诸欲”的概念,“同根”即同根于人,同根于人性。君恪问,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即形气之性)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对不对?湛甘泉对此给予了完全的肯定。同时,湛甘泉提出了“万理同根”。“万理”是仁、义、礼、智、信、孝、悌、慈、诚等的指代。欲与理都同根于人。如此,不仅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即形气之性)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而且,人性中的各种理(“万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同时,人性的欲与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而绝大多数影响人性组合形态的因素是可以人为创造与设定的,这就决定了人性组合形态是可以塑造的。

湛甘泉说:

“天性无不善,过不及之渐也。人性有至善,损益致中之化也。”(《新论·圣道章第四》,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过、不及、渐、损、益、致中、化这些字词,将人性塑造的因素与过程概括得十分精到。湛甘泉又说:“人生而静,是曰天性,动而有极,天性斯得。执天之性,寂感各正。”(《新论·立大章第五》,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三、塑造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路径

关于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路径,湛甘泉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内在功夫,二是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

(一)理想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内在功夫

从湛甘泉的思想体系来看,理想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个体内在功夫主要有:“主立”、无弗爱且敬、治心三个方面。个体的内在功夫的路径实际上就是“随处体认天理”内在路径。

1、“主立”

在甘泉子的思想体系中,所谓的“主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由于“多个我”的同时存在,必须在“多个我”之中立一个主,立一个君;第二,这个主、这个君必须是“多个我”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互相依赖、互相妥协、互相忍让、互相平衡的产物。换言之,这个主、这个君的人性必须在总体与总趋势上保持平衡。对此,甘泉子说得十分清楚:

冯生问:“言动可谨矣,而视听为难,以读书乱之,可乎?”曰:“未也。”公赞曰:“淫声美色以丑恶视之,可乎?”曰:“未也。”少默曰:“知其非礼而不再视听,何如?”:“亦未也。夫心亦在乎主之而已,主立而外物不能入。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有主也夫。否则虽雅声正色,亦引之而已矣。”(《文集·樵语·敬德第三》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湛甘泉又说:

“性者,天地之全德也。学非益之也,反之也。反之也者,肖天地而参之者也。以书蔽志者,穷年不能明其理;以鉴掩面者,终日不能见其形。故主敬然后我立,我立然后不蔽於物,物物穷格而天下之理得。一阖一辟可以观极,一动一静可以观性,一屈一伸可以观神,一语一默可以观德。人生而静,天地之性而情默定;物感而动,为情之用而性斯衷。”(《新论·性学章第二》,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湛甘泉认为,人性是天地赋予人的德性,是自然而然的。后天的学习不是增加人性,而是让人回归到人的本真。要让人回归到人的本真,就要参省天地万物。从参省天地万物可以得知,人的本真具有多元性,也就是说,有“多个我”同时存。“多个我”之间会存矛盾与斗争,会争夺主导权。在湛甘泉看来,代表理义性的“我”应取得主导地位。只有代表理义性的“我”取得主导地位,我们才会“不蔽於物”,才会“物物穷格而天下之理得”。而“主敬”是让代表理义性的“我”取得主导地位的重要方法与路径,因此,“立主”、“我立”也就是“随处体认天理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主立”、“我立”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导向。湛甘泉这种价值导向与孟子一脉相承。

甘於盘追咎其病曰:“吾欲去之,何道?”甘泉子曰:“先立乎大本则自去矣。”曰:“何谓大本?”曰:“在存天理。故曰:‘好仁者无以尚之。’”(《文集·樵语·元气第七》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仕鸣问:“诚自成。”曰:“诚自我立也。”问:“道自道。”曰。“道自诚行也。”又问。曰:“有其诚则有其人,无其诚则无其人。无其人则生理息,生理息则物我丧。哀哉!是故,诚也者,成也。一人已,合内外而性之者也。故时措之宜,惟尽性者能之。”(《文集·樵语·一本第一》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立大者日进,从小者日退。立大者大人,从小者小人。立大者心,从小者迹。心非外迹,一本皆得。”(《新论·立大章第五》,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根据湛甘泉的观点,所谓的“立大”就是让人性中同情心、责任心、义务感、群体性、类性等取得相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在这种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中,人性中的占有欲、享受欲、性、色等依然有着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说,在众多的“我”之中,“理义”之我(“天理”之我)在总体和总趋势上占据着人生舞台的中心,是人生的主角,而其他的“我”虽然偶尔会出现在人生舞台的中心,但只是以配角形态出现在人生舞台中心。

2、无弗爱且敬

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无弗爱且敬”是“随处体认天理”的第二个重要功夫:

“孩提以往,无不知爱也,无不知敬也。然不知爱敬人之亲长者,不能扩其知者也。”士德问曰:“何谓达?”甘泉子曰:“至於盗也尽然,然爱其亲而杀人之亲,可谓仁乎?敬其兄而杀人之兄,可谓义乎?故知致之,而无弗爱且敬焉,夫然后谓之仁义。夫民物一体也久矣。”(《文集·樵语·爱敬第六》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湛甘泉在这里提到了孩提、盗、亲、人之亲、民、物。仁爱是人性的要素之一,任何人都具有。残忍、恨也是人性的要素之一,任何人都具有。湛甘泉认为,如果能扩张人性的仁爱,让仁爱在人性组合形态中处得主导地位,就能做到“无弗爱且敬”。“无弗爱且敬”不仅是针对人类而言,也是针对世间的万物而言,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人类都应心存仁爱之心与敬畏之心,因为“民物一体”,即人性与物性具有共通性,人与物具有互相关联性与互相依存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弗爱且敬”既是天理,又是“随处体会天理”的路径。湛甘泉说:“君子主之以敬,发之以庄,和之以义,贞之以信。夫惟信,故众善混。天地之性生万物,发於元,长於亨,成於利,藏於贞。贞者,物之所终始也。圣人之心体万事,生於仁,裁於义,节於礼,成於智。智者,圣学之所以终始也。知始知终,循环无穷。”(《新论·贵纯章第三》,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关于敬与忠信、礼、仁、智、勇的关系,湛甘泉亦有论述:

邓生问:“忠信也,礼也,敬也,孰先?”甘泉子曰:“曷或先焉?曷或后焉?其一本乎!忠信、其心也,礼、其事也。莫非敬也。故敬而后有忠信,有忠信而后有礼容。”(《文集·樵语·一本第一》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夫能敬而后定,故定而不寂;能定而后思,故思而无邪。敬定思一也。仁不欲方,智不欲圆,勇不欲动。兼而有之,可与入道。(《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仁者爱人,仁即爱,爱即仁。“敬可以生仁”,实即“敬可以生爱”。从上述引入的文字来看,湛甘泉将“敬”放在之首位,这就提醒我们,我们对每一个人都应心存敬畏,不管这个人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地位如何;我们对每一物、每一事也都应心存敬畏,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忠信、礼、仁、智、勇。

3、治心

“治心”是塑造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重要一环,也是“随处体会天理”的重要内在功夫。

甘泉子曰:“夫治心者,如调马矣。习心之狂犹夫马也,故调之而后熟。思则思,不思则不思,思不思在我一体也。今夫求心者偏於静,不求於动,不习之於事,譬诸系马於肆而求其良,不可得也。”(《文集·樵语·敬德第三》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人心狂野,尤如野马。人心与人性是两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正是因为相互影响,就完整的个体而言,心与性合而为一,即心与性是一个体系里的子系统。对心的调治,有利于理想人性组合形态的形成,一旦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得以形成,其对心便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对于心的调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动心乎天”。公赞、仕鸣侍,问:“动心、不动心何以异?”甘泉子曰:“心动乎天则生,故欲其动。心动於物则死,故欲其不动。是故能动心而后能不动心,能动之至可贤,不动之至[可圣]。”(《文集·樵语·克艰第九》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这里的“天”便是天理,即世间万事万物平衡之理,亦称中庸、中和。仁、义、礼、智、信是天理的核心部分。所谓的“动心乎天”,就是心的所思所想要依天理。“心动於物”则是指心所思所想离开了天理;离开天理进行思考,心便会走向死亡。所以,湛甘泉说:“思不出其位,善思者夫。”(《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第二,“大心”、“尽心”。甘泉子曰:“大其心,然后能全体天地之性。故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心之广大也,物或蔽之,物或偏之,乌乎尽?尽也者,复其大者也,而性之全体焉见矣。今之小其心者,如掩鉴焉,一隙之明,照者几希矣。故尽心、知性、知天。明乎此,然后存养有所措,学之能事毕矣。”(《文集·樵语·一本第一》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从这段文字来看,“大心”与“尽心”同义。所谓的“大心”、“尽心”就让自己内心中“善端”不断地放大,让“善端”在人性中取得主导或支配性的地位。

“大心”、“尽心”的要旨在于“养心”。杨生问:“扩充之指。”曰:“非外有所增而致力也。存而养之,养则生,生则大,大则广,广则塞。是故至大配天,至广配地,充塞配万化,其扩充之谓乎!夫艺木者,根立而养之,则发而茂,茂而实,有不得已焉耳。”(《文集·樵语·纯学第四》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存而养之”即不要忘记、不要丢掉自己内心之中的“善端”,要时刻养护自己内中的“善端”。

“养心”离不开学,需要“学存诸心”。杨仕鸣问:“学存诸心矣,必求以养之者何?”甘泉子曰:“夫性根於中,其人之元气乎!其草木之根乎!人之元气必谷肉之气以养之,草木之根必培灌以养之。故天之生物也,鼓之雷霆,润之风雨,其养之者与其元气一也。况人之义理根於性,不学焉则息,息则不能生。生生不已,以至於光大也。故义理无内外。”(《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二)理想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外在环境

外在环境具有多元性,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塑造“理想的”的人性组合形态,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塑造“理想的”的人性组合形态不可或缺的外在路径。从这个意义来讲,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随处体认天理”。在湛甘泉看来,建设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需从领导者(管理者)的德行、制度规范、学校教育、人才选拔、财富分配等多个方面着手。

1、领导者(管理者)的德行

湛甘泉说:

“古之圣王,其德优优,故其政孔修。政修日隆,其民化中,化中之成,其心和平。其心和者,故其乐声和;其心平者,故其乐辞平。心和而辞平,是谓至治之精。”(《新论·立大章第五》,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领导者(管理者)的德行具有示范与榜样作用。领导者(管理者)的德行良好,其所管理的社会或组织的个体就更容易展现人性中的责任心、义务感、同情心、归属感与群体性。否则,则相反。湛甘泉在上文中用了一个“化”字,领导者(管理者)良好的德行可以感化、影响组织或社会的个体,使其人性、人心在总体上保持平衡,形成理想的人性的组合形态,产生理想的行为模式。

2、制度规范

湛甘泉说:

“礼者以定民,乐者以动民。礼以定之,故使民手足有措;乐以动之,故使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定以基之,动以成之,故三王之治可几也。”(《新论·立大章第五》,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礼也者履也。乐也者乐也。礼以履之,使民无邪行;乐以乐之,使民无邪心。无邪行则风俗可得而正也,无邪心故祥瑞可得而格也。后世礼既坏,则民无所履,故手足莫措;乐既崩,则民无所乐,故怨咨日生。”(《新论·大中章第一》,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礼、乐是古代最核心、最重要的制度规范,它们着眼于事前引导、感化与防范,使人心向善,使人性中的“善端”得以存养与扩充,从而形成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产生理想的行为模式,即“使民手足有措”、“使民无邪行”。但是,只有礼、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刑罚。

或曰:“欲毋肉刑也,可乎?”曰:“可则尧舜之仁为之矣。夫愚民,杀之而不见其形,则不知戒,戒而使远之,仁之术也。”(《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肉刑”是刑罚的总称,它给人带来伤害、痛苦与恐惧。刑罚虽然着眼于后事的惩罚,但通过惩罚,对人们也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因为,趋利避害,远离伤害、痛苦与恐惧,是人性中的重要要素。

3、学校教育

湛甘泉说:

“学校其王政之大乎!学立则人无私学,无私学则一,一则明,明则人才出而风俗正矣。”(《新论·贵纯章第三》,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学校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主流的价值观与价值导向,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适合社会需要、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人。对于反对学校教育的观点,湛甘泉给予了反驳:

或曰:“行王政而毋学(校)可乎?”曰:“田以基之,教以成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接以]礼而化於道,上下联属而不可解,和气致而天地位,此之谓盛德。”(《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可见,学校不仅传播主流的价值观与价值导向,还传授主导性的社会规范,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

4、人才选拔

湛甘泉说:

“举选之法,其王政之不可废乎!人之立行也,修诸身,行诸家,达诸其乡里。有善焉,乡里先知之;有不善焉,乡里先知之。其有不公,国有常刑。”(《新论·贵纯章第三》,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人才选拔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政策。就理想人性组合形态与行为模式的塑造而言,这战略性政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候选者与潜在的候选者必须接受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按照未来“理想管理者”的模型塑造自己的人性组合形态与行为模式;第二,候选者与潜在的候选者所具有道德高度以及将来可能具有政治地位,强有力地影响乡里,感化乡里,从而形成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性组合形态及行为模式的小环境;第三,无数个理想的小环境构成一个理想的大环境。

5、财富分配

湛甘泉说:

“分田其王政之本乎!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天地泰、万物若。”(《新论·贵纯章第三》,门人邵阳陈大章校刊)。

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吃、穿、住、性等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只有满足人们这一层次的需要,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才会向更高层发展[2]46-48。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此早有十分深刻的认识,湛甘泉对此也说得十分清楚:“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根据湛甘泉的观点,人们衣食丰足,人性中的“善端”才会在人性组合形态取得主导地位,善心、善行才会出现。要普遍地满足人们的吃、穿、住、性,就必须对社会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在古代,“田”是财富的核心部分,是财富的代名词。分田,就是分配财富。

对于反对分配财富的观点,湛甘泉反驳:

或曰:“欲行王政而毋井田,可乎?”曰:“田不分则民不均,民不均则富者侈,贫者困,贫者困则衣食不足,衣食不足则礼义不兴。虽有孝子慈孙,不能相保,不能相保则兵生,兵生而食不足,此灭亡之道也。故分田则衣食足而教可兴,兵藏於农而国可守,公入无军国之费,是以其君安富尊荣,而垂拱无为也。故一事而有三利者,分田之谓矣。”(《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

根据皮古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财富具有边际效用,即随着一个人的财富的增多,财富给他带来的福利(包括快乐与满足)会逐步递减。同一块钱给穷人带来的福利(包括快乐与满足)远远大于给富人带来的福利(包括快乐与满足)[3]167-169。因此,在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就会增加整个国民的福利。根据湛甘泉的观点,如果不对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会造成两个不良的后果:第一,富人会因财富没有出路而变得娇侈,形成不良的人性组合形态与行为模式;第二,穷人会因为贫困而不知廉耻,形成不良的人性组合形态与行为模式,更有甚者,会而走险。绝大多数起义、战争都是因为财富没有得到公平合理分配而导致的。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可以避免这种恶性循环。

结语:

从上述分析论述来看,湛甘泉的人性思想同时受到《中庸》与《大学》的影响,是试图对两者进行调和的结果。《中庸》主张人性平衡,即所谓的中庸,中庸的前提是承认人性诸要素的合法性与平等性[4]。而《大学》则主张“明明德”,将人性与生俱来的要素进行分类判断,一类被判断为“明德”,另一类被判断为“暗德”。《大学》主张发扬、光大“明德”[5],“灭人欲,存天理”便是“明明德”的极端发展,它否认了人性其他要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由于湛甘泉人性思想是将两者调和的结果,所以,其人性思想表面看起来有些矛盾、冲突与纠结。实则不然,湛甘泉承认人性诸要素的合理性与合法,认为人性诸要素的理想的组合形态就是平衡,即所谓的中庸。但是,这种平衡是理义之性(“天性”、“天理”,即《大学》所说的“明德”)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平衡,其他的气形之性依然有着自己应有的地位与作用。这种由理义之性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人性组合形态本身就是“天理”,就是“道”,是个体应该随时、随处进行体认与实践的。

[1]唐雄山,方军.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7.

[2]唐雄山,王伟勤.人性组合形态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

[3]黎红雷.文明转型书系之三:人类管理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

[4]唐雄山.《中庸》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5]唐雄山.《大学》人性思想及其德治资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2(5).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Zhan Gan Quan’s Discussion on Shaping the Ideal Combination of Human Nature Factors

TANGXiong-Shan
(Department ofIdeological Politics 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In the thought system of Zhan Gan Quan,the human nature consists of many factors which are mutually contradictory and interdependent.Balance,named as medium,the mean or neutralism,is the ideal combination of human nature factors.Zhan Gan Quan thinks that the ideal combination of human nature factors can be shaped through the two pathways as internal Kung Fu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building.

factors of human nature;combination;internal Kung Fu;external environment

B248.99

A

1008-018X(2015)06-0007-07

2015-09-12

唐雄山(1964-),男,湖南祁阳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门人甘泉人性
我有一个想法
甘泉水 幸福水
歌海(2022年3期)2022-09-06 07:49:40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易筋经(九)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借衣访恩师
领导文萃(2018年19期)2018-10-25 11:24:22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
借衣访恩师
读者(2017年24期)2017-11-29 19:42:52
功能与人性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