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角色朗读之“三现”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蔡丽金
分角色朗读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朗读指导形式。然而,大多分角色朗读往往只是分配不同的人朗读不同的文本角色,至于如何读出应有的滋味,通常犹如“蜻蜓点水”,体味不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关注时空情景,张扬自我个性,充分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读出对角色的独到理解,努力达到分角色朗读之“三现”,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分角色朗读;呈现;再现;展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语曰:“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可见,如何“读”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从小处着眼,首先对“分角色朗读”进行专项研究,得出了“三现三阶梯”。
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角色形象鲜明,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区分故事人物与旁白是分角色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用不同的声音造型诠释、演绎人物,即要特别关注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心情、处境等因素,把人物读“活”,让人物“出现”在自己身旁。对于外显角色,作者已经详细描述了各个角色的年龄、性别、身份等,可以让学生对号入座,进行角色朗读。可是,有些课文中的角色形象若隐若现、甚至善于隐藏,需要深入探究。
1.揣摩推理入情境,辨明角色显丰盈
有一些课文的角色形象若隐若现,切不可让学生妄加猜测,随便给角色安个形象就进行朗读,否则会违背文意,不利于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遇到这种不甚分明的角色,在分角色朗读之前,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认真寻找依据,合理揣摩推理,辨明各个角色并定位好形象,让角色在众人的眼前丰盈起来。以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为例,这篇课文描写了睡莲、小蚂蚁、蜻蜓、萤火虫等角色,但明确告诉的只有“睡莲姑姑”。如果要分角色朗读就得先定位角色形象,鉴于是一年级,建议只对角色的年龄、性别进行推理。根据“睡莲姑姑”,学生马上可知该角色是女性青年。那“小蚂蚁”到底是男是女呢?能否男生把它当成小男孩,女生把它当成小女孩?表面看似乎没问题,但仔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不妥。您瞧,“他们的话让正在睡莲叶上休息的蜻蜓听见了”。“他们”指的是“小蚂蚁和睡莲姑姑”,如果“小蚂蚁”是小女孩,那么就应该用“她们”,可见“小蚂蚁”应该是“小男孩”。而“蜻蜓”的性别从一个“他”字,就可见是男性。那么“蜻蜓”到底是小孩儿、青壮年还是老人呢?依据常识推断,小孩儿和老人一般在夜晚比较没有能力护送别人走远路,这样“蜻蜓”就应该是“叔叔”或“伯伯”了。至于“萤火虫”,根据“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它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为了画面更加丰富,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阿姨”。
2.雕琢加工演剧情,创造角色逞灵性
在高年级的一些课文中,有些角色隐藏得非常深。根本看不到对话语言,就蕴含在娓娓叙述的字里行间。对于这类角色,教师要扮演编导角色,挖掘和创作出相应角色,然后再雕琢演员演绎精彩剧情。以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为例,其中有段话:“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地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段话其实是作者把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在跟他们热切的打招呼。但都是作者自演自唱,各种景物皆无回应。那么,如何创造相应的角色使景物充满灵性呢?笔者认为,还是要从字里行间着手。“山泉”是“清凉的”且“捧出明镜要我梳妆”,那么它就可以是一位“小家碧玉”,对她说话就得轻声细语;“溪流”是“汩汩的”且“吟诵小诗邀我唱和”,那么它就可以是一位“青年才俊”,对他说话就得温文尔雅;“瀑布”是“飞流的”且“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那么它显然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对他说话就可以豪爽雄壮;“悬崖”是“陡峭的”且“挺拔、刻满智慧”,那么它就可以是一位“风尘侠客”,对他说话就可以故作深沉;“白云”是“悠悠的”且“让天空宁静、湛蓝”,那么它就可以是一位“天外飞仙”,对她说话就要恭敬柔和;“云雀”是“淘气的”且“叽叽喳喳”,显然它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对他们说话就得调侃加呵护。
角色定位清楚了,角色形象所处的时空也不容忽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距离远近、位置转换,我们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声音造型来诠释,这样才能再现文本中的情景,给人以影视作品般的艺术享受!
1.图文结合巧配音,远近高低各不同
低年级课本所选篇目几乎都是图文并茂,要想读好各个角色,非得图文结合不可。以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为例,课文主要刻画了小白兔、小燕子、小鱼、大蚂蚁等几个角色形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白兔与小燕子所处的位置一高一低,一个站在山坡上,一个在空中飞,而从文中的“小白兔大声喊”,便可得知它们的对话是有一定距离的。更微妙的是,“燕子边飞边说”就是渐行渐远,声音也越来越弱。而小白兔与小鱼的对话,图文均呈现“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于是距离就拉近了,且文字中的“问”与“说”,也让人感觉到近距离的对话。再者,小白兔与大蚂蚁的对话,简直就是面对面了,直接从插图可见一斑。如此分析后再进行朗读,就不难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音响!
2.咬文嚼字妙用声,斗转星移各迥异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插图逐渐减少了,咬文嚼字成了演绎角色的重要手段。以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为例,从“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秋天,这为树和鸟儿的话别增添了几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接着,“春天又来了”,一切都充满了希望,鸟儿寻找好朋友树也兴致勃勃、信心满满,然而它寻找了好几个地方“原地——山谷——村子”,却一次又一次扑空,它的心情肯定如海水退潮一般,那它与“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定当是一次比一次落寞和惆怅。如此咬文嚼字,画面自是气象万千!
文章中的空白往往能演绎相应的剧情。在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适当的修饰语,使原本看似平实的话语丰富起来!
1.百花齐放加定语,换位体验展个性
由于生活经验、学习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常存在差异。对于角色形象的理解,往往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在把握不偏离主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百花。以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青蛙与小鸟的对话为例,鼓励学生在“问、回答、说、说”的前面加上适当的定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经过一番添油加醋,学生呈上来的“美食”五花八门。如:青蛙(惊讶地/好奇地)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彬彬有礼地/有气无力地)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不以为然地/轻蔑地)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连忙争辩/郑重其事地)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显然,括号里的两个词有的大相径庭,却都又合情合理。
2.辨析对比添修饰,走进文本触内心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心智日益成熟,辨析能力也大大增强。此时的添加修饰语,要提倡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内心。以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第七至九自然段为例,从第五自然段“我们争着答应”可初步推测三个孩子应该是“抢着说”,何况这是孩子的天性。再回扣到第三自然段“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连难得来的父亲也来了,大家肯定争着表现啦!那么,修饰语能否都添加为“争着说”或“抢着说”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太苍白了。还是用事例说话吧:姐姐(抢着/脱口而出)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也争着/也不甘示弱)说:“花生可以榨油。”我(想了想/搔搔后脑勺)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对比括号里的两个词,意思差不多,可感觉却相去甚远。“脱口而出”刻画出了伶牙俐齿的姐姐;“也不甘示弱”展示出了争强好胜的哥哥;至于“我”,年龄小,孩子气浓,“搔搔后脑勺”则更加形象生动!
由此可见,有效的分角色朗读的确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领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形成良好语感和美好情愫。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