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岚
(福州三牧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
陈妍岚
(福州三牧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学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占有相当比重,但其认可度和所受重视度却远远低于中国文学作品。教材编写者的编写初衷是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促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但事与愿违。通过对教材、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分析、研究进行思考,探究教材自身、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现状,探寻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新思路。
外国文学作品;改革;接受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都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本文就针对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语文1~6册课本中,总计课文169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有35篇,占总比重的20.7%;按地域划分,其中选自亚洲的有9篇,但有7篇都选自苏俄;选自欧洲的有17篇;选自北美洲的有9篇;但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南极洲的作品,一篇都未选入。从作品的选材来看,涵盖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寓言、童话、诗歌、书信、演讲稿、戏剧剧本、散文诗、人物传记、科普短文、自然随笔、战地文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多样;从所选作品的时代来看,多为近、现代作品,古典作品和当代作品的比重相当的小,几乎没有西方古代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经典名作,也较缺乏与当代紧密联系的富有时代性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有歌颂亲情、感谢师恩、歌功颂德、感悟抒情、人生哲理,也有调查研究、批判社会、反映现实等等。
由此看来,外国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是不少的。编写组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是花费了相当的精力的。既能够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展示外国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也能充分感受到异域风情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冲击,接受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洗礼;同时又能够开拓眼界,培养阅读兴趣。
这样的良苦用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呢?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多数都是历经了时代的洗礼,受到过千千万万个专家、学者及普通读者的检阅,是经典中的经典。但这些饱受好评的经典之作并非百分之百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事实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是:《皇帝的新装》《绿色蝈蝈》《变色龙》《威尼斯商人》《音乐之声》等童话、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的情节性较强,趣味性较浓,比较适合现阶段学生的阅读需求。而诗歌、书信、评论性文章、演讲稿等类型的作品,或是行文较为枯燥、或是语言过于正统,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学生对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一)教材也需“小鲜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处提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确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同社会体制下所显现出来的优势和弊端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了解,尤其是年轻的学生一代,颇多深受西方文化熏陶,教材中选用的具有典型讽刺意味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所流露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丑陋的批判就让学生难以与他们眼中所认识的西方社会相挂钩。
新世纪的教材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需要出现当下流行的“小鲜肉”般的“面孔”。编写者可以多选用一些能够表现当今世界各地人文特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当代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更能够跟上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也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花季少年的心思需揣摩
学生们认为课本中的外国作品,最吸引他们的是风格迥异的外国文化、时代背景,以及这样的文化、时代背景下所生发的事件,以及从中折射出思想内涵。篇幅冗长、隐晦高深的文章或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或所接收的思想相去甚远的作品往往会被学生无情的淘汰。学生们希望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带有人生哲理的”“富有戏剧性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所以像经久不衰的《音乐之声》《威尼斯商人》,科普、科幻类作品《喂——出来》《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就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另一方面,出现这样的反差,也与学生们年龄段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普遍喜欢探究性、戏剧性或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他们此时正处青春期的思想、个性相关。而像《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书信、演讲稿等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析,揣摩的作品,学生们常常就缺乏耐心和深入分析钻研的兴致。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若要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认可度得以上升,这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考查方式急需调整
虽说是义务教育,但在初中阶段,我们仍然摆脱不了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束缚。而中考重国学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
中考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最明显的仅体现在名著的考查中,初中阶段要求必读的名著有15部,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有9部,占比重的60%。但中考对于名著的考查仅做“了解”的要求,不似汉语言文学那般细致、深入。而对课内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就更少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将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压缩。老师只选取作品中的精华进行简单点拨,这样使得原本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课堂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而学生在有限的碎片中能了解到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不要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算原本很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此放弃对相应作品的揣摩了。
因此,在科目考查的安排中,我们应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让它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此举并不是为了“以考促学”,但至少能够为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方针需注入新鲜血液
在坚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应推陈出新。适当的,大刀阔斧的淘汰掉一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外国文学作品,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道路,在篇目要求的范围内,适量的引入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作品,真正的做到开阔学生的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沐浴文学界的新风。
(三)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一点一滴。所以,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理解把握程度,在很大方面会影响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1.教学思维定式作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文本的语言赏析,然而此法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却不适用。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的文章,它已不是作品最原始的再现,而是融入了译者的认识及汉语语言的修饰及改造了。此时再对将翻译过的作品语言进行深入剖析,就更容易偏离作品本身的语言韵味。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开针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以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土人情、异国情调、文化心理、宗教观念、人文精神等。
2.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位
有的教师本身就偏向于汉语言文学,而轻外国文学。在教师自身都对作品缺乏热情的前提下,那教师怎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呢?就更别提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在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上自身就存在着问题,没有做到真正地尊重每一种文化。我们应首先改变教师的观念,在教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探讨出一套真正适合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教学思路。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达到新的、高的认知层面,这样才能在推动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进程中迈上新的台阶。
教学界的改革之风已经刮了数年,改革的名目和花样也五花八门,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一线的教师们也就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及透彻的分析,找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改革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以人教版初一语文教科书为例,2013年的新一届初一学生开始使用新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该版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替换掉了原版本中近1/3的篇目,加入了更符合现阶段学生阅读审美及成长需求的文章,同时对文章的编排顺序也进行了大洗牌,更符合初一新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情感发展的要求,是一次很大胆也很有创意的改革。不可否认,任何的改革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正因为发现不足才会促使我们更好的进步。但此次改革的不足却被社会各界舆论无限的放大,导致教材进一步改革的停止。初一下册课本仍用回原有版本。
由此可见,教育方针的改革、教材编写的换血整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是关键,同时还需要良好社会舆论的支持。外国文学作品认可度和重视度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洪涛.现代中学语文与外国文学[J].中学语文教学学刊,2003(2).
[3]虞雅芬.论新课程下的外国文学教学[N].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
[4]仇晓健.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2014-11-10
陈妍岚(1985- ),女,福建福州人,福州三牧中学一级教师。
G420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036-03
1673-9884(2015)02-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