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卫平 陈 琳
(1.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福建 福州 350014;2.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论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功能与评价
吕卫平1陈 琳2
(1.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福建 福州 350014;2.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针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作业设置功能和形式单一问题,通过实际案例,探寻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及其评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充分发挥高中化学作业的功能。
作业设计;作业功能;作业评价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学习性的活动任务,包括练习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设计及实践活动。[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作业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
然而,现阶段的化学作业一词几乎沦为练习的代名词。特别是高中阶段,以高考试题为原型的习题充斥着学生的练习本,这些习题通常数量多、难度大,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一些教师更是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提高教学成绩,学生苦不堪言。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导致了其功能只局限于巩固已学知识,并且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笔者曾对高一学生做过调查及访谈,76.3%的学生认为化学是9门学科中难度最大的,超过数学和物理,他们认为化学作业太难。这让笔者非常意外,同时也深感担忧。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于作业的问题,但不得不说作业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设计并发挥好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素养,无疑是值得化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和探究的一个课题。
作业的设计是作业系统的核心,也是基点。笔者以近来设计并实践的具体案例阐述作业设计的要素:
(一)针对性
作业应与试题有所区别,其主要功能应是针对课内知识进行巩固与延伸。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尽可能围绕课堂重点内容,进行解题思路的引导,作业量少而精,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案例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题1.配平下述化学方程式
KMnO4+HCl(浓)——Cl2↑+MnCl2+KCl+H2O
(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1)中变价元素。
(3)根据元素守恒,配平K、H、O等元素。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课堂学习的难点,课堂上教师一般都会详细讲解思路。此题设计难度较低,学生一般凭借课堂笔记及提示,即可顺利完成。该设计旨在针对课堂学习知识,强化解题思路的记忆与理解。
(二)层次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会影响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在作业的设计以及布置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避免“一刀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有所收获。
案例2 氧化还原反应
题2.依据高锰酸钾晶体和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
KMnO4+HCl(浓)——Cl2↑+MnCl2+KCl+H2O,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上述反应方程式;
(2)此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若要制取2.24L(标况)氯气,理论上需要______molKMnO4,此过程电子转移______mol,
(4)实验室需要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请根据上诉反应原理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并简述实验步骤。
分析:该作业题(1)(2)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氧化剂及还原剂的概念,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低,面向全体学生,较容易作答;(3)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难度中等,主要面向中、高程度的学生,此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多数能够解答;(4)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难度较大,可以作为学优生的附加题。
此项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各自的作业内容,体现“因材施教”。
(三)延续性
作业的设计应考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上述题1和题2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将题1设计在教授新课后使用,可以深化知识的理解;题2设计在章节复习后使用,可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实现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此外,作业设计的延续性也可以体现为新旧课的衔接,通过作业铺垫新课教学。
案例3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题3.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分析:此设计运用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之后,化学电源的教学之前,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又为下一节化学电源的教学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开放性
目前大多数化学作业爱遵循标准答案,非此即彼,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适当选择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4 元素周期表
题4.(1)上网查阅资料,从中任选一种形式不同的周期表思考其排布规律,并与课本中的周期表做对比,说说它们各自的优点;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如从密度、放射性等角度),进行相互交流评价。
分析: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对不同周期表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此设计既能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多样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作业以书面习题为主,其它形式的不多,无法达到现在课程目标的要求。如果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比如阅读型作业、资料收集型作业、家庭小实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案例5 油脂的皂化反应
题5.查阅肥皂制作的相关资料,利用皂化反应的原理亲自动手制作肥皂。请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分析:此设计让学生理解皂化反应的过程,学以致用,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亲历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习惯于知识的传授,作业的功能局限于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布置除了传统的复习、巩固知识目标外,还需要考虑多元化的目标,如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科学素养目标等。当然每一份作业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涵盖所有的功能。因此,如上文所述,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要依据不同的课程目标,挖掘作业的不同功能,采用合适的形式。
案例6 以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为例
1.必做题:课本P46 练习与实践l;完成“点拨与训练”P30~31 1-7
2.探究题:(任选一题)
①蔬菜水果中也有丰富的电解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易“水果电池”。
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易“燃料电池”。
(以上两题可参考课本P42活动与探究)
3.研究性学习课题:(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回家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②你知道钢铁的电化腐蚀有哪些类型吗?如何防腐?请查阅资料,告诉我们!(结合资料卡)
③查阅资料,认识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了解解决电池环境污染的方法,了解电池的正确使用。
分析:此项作业设计,既安排书面习题作业巩固课内基础知识,又安排开放性的探究作业,满足新课程对作业的要求;既包含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又包含团队合作的作业,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课堂上不善于参与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长期以来化学作业的评价主角都是教师,作业的评价结果单纯设置在对错之间,学生很难从这种评价中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如果作业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作业的评价也应与之协调。评价主体可以更多元,评价方式可以更灵活,评价内容可以更具体。比如,对开放型探究作业,评价的主体可以为教师,也可以为同一合作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是其它小组的学生,均可视情设置。又如,对收集资料型的作业,无法按对错给予评价,又不能不予评价或简单处理,可以考虑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开设共享空间,将学生收集的好的资料上传共享,或者通过评语的方式予以鼓励。
根据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和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化学作业,是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性、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符合新课程理念,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得到发展,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1]陈建华.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06(1).
[2]吴俊明.进一步研究和搞好练习设计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14(2).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14-12-07
吕卫平(1959- ),男,福建福州人,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中学高级教师。
G633.8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108-03
1673-9884(2015)02-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