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 陈 芳
小学说明文教学有效策略探微
◎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陈芳
针对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说明文等实用文体被冷落的现象,语文教师应以学定教,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努力探索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言意兼得,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说明文教学;文体特点;表达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内容,同样承载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重任。但就说明文教学现状来看,往往过于注重内容的传授而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阅读的理解而忽视表达的效果,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轨道。如何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益呢?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小学课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特别是揣摩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其对说明内容在表达上的多样灵活、合理到位,进而把握说明文的言语秘妙。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地球的美丽壮观。第一处打比方的句子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不难理解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外观的美丽。教学中教师常常引导学生抓句子中修饰性的词语“晶莹”“蓝色和白色”“水蓝色”等进行赏析,并会把目光聚焦在“打比方”上,把问题集中在“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品析,未能就打比方的独特表达效果作深入解读:作者为何把“大气层”比作“纱衣”而不比作其他事物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然会感受到“纱衣”较之于其他事物的特质:朦胧、若隐若现、轻盈。学生通过讨论辨析,认识到“纱衣”通常是披在美丽的女子身上,这样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的地球就如同美丽的女子一般。第二处打比方的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学生弄清这一句子是为了说明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进行纵向比较,进而得出结论:同样写的对象是地球,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打比方的角度不同,第一个句子侧重于写出地球外观的可爱、美丽;第二个句子把地球说成母亲、摇篮,则是发自内心来赞叹地球对人类的贡献及作用,写出了地球内在的美丽。如此,学生就在揣摩、品味、比较中,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同时感受不同角度的打比方的表达效果,进而也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对地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引起共鸣,为接下来学习“明确保护地球的主旨”打下情感铺垫。
说明类文章的教学,同样也要讲究品词析句,认识和理解说明文语言特色,体会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享受品读说明文的乐趣。
1.探究用词的准确性
科普性知识的介绍须讲究用词,要求准确无误体现此类文本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教学《鲸》一文中介绍须鲸吃食特点的长句子为例。
师:读一读这句话,作者是怎么写出须鲸吃食的特点?
生:作者在介绍须鲸进食的过程,运用了许多动词。
生:“张”“吸”“闭”“滤”“吞”这五个动词,准确地写出须鲸进食的一系列过程。
师:是的,这就是说明文语言很重要的特点——准确。
生:作者用了列数字“两千多公斤”写出了须鲸的食量大的特点。
师:这儿的数字中“两千多公斤”的“多”能去掉吗?
生:不能去掉,因为这只是估算,并不是一个确切数字,所以必须用上“多”字,这样表达上更加科学、严谨。
生: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都非常讲究,如第一自然段中“近四万公斤重”“约十七米长”运用了“近”“约”等字词也是表明估算的数据,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加严密科学。
师: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说明文语言又一大特点——严谨。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作者怎么写的”,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自主探究,品味科普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去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提升了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增强了对说明文这一文体准确严谨的语言特色的认识。
2.咀嚼言语的生动处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平实的说明中不乏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对于这样生动化的文字表达,要明确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品出语言表达的精妙。
以《果园机器人》一文为例,文中运用不少拟人化的语言,使得表达极为风趣幽默,如“罢工”“饿倒”“吃”等文字描述,妙趣横生,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带引号的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描述果园机器人“罢工”“饿倒”“吃”等情景,在想象说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果园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在有滋有味的文字咀嚼中深刻地感受到说明文的语言同样可以鲜活有趣,从中品尝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同时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激发了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梳理篇章结构,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整体把握全文,这是阅读现代文的基本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有序表达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理清一篇说明文的篇章结构?第一,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学教材中说明文的文题,不少是直接表明说明对象或说明范围,如《松鼠》《假如没有灰尘》等。理解了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什么说明对象来展开的,这就为分析篇章结构做了很好的铺垫,有了全局的把握。第二,从内容入手。要弄清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说明对象,其具体特点、功能是什么等。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等多种方式,提取与整合文本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对说明对象的整体印象。
在关注要点的同时,还要理清结构层次,即作者是如何将要点有序地表达出来。从文章结构来看,说明文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可分为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及总分式,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之间连贯缜密的过渡照应,把握篇章结构特点。如《新型玻璃》一文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最后一段总结新型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极为典型的分总结构;而前五个自然段以并列式一一介绍了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等,写法结构上相似,且段落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富有变化。如第二自然段开头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自然衔接上文,转折成本段要介绍的“夹丝玻璃”;第三自然段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连接上文,直接进入要说明的对象“变色玻璃”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梳理,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奥妙,让学生在学习作者构思方式的同时,切实在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逻辑思维训练中锻炼并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明晰文本表达之道。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而例子意味着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提供了实例示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运用。为此,语文课本上选录的每一篇文章其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都可作为“语用”教学的内容,说明文也不例外。教师应借助典范的课例提炼出言语运用的规律,深入领悟并内化文本表达特点,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以迁移运用,逐渐形成言语能力。
如《只有一个地球》文中第三、四自然段作者主要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地球资源的有限。“拿矿物资源来说……才形成的”,第三自然段中这一句话虽只列举一样矿物资源说明其形成时间之漫长,但却让读者明白其他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而第四自然段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作贡献的”也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但与上一句举例子的方式却不同,是通过列举多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却因人类的破坏行为而不可再生,进而体会到即便是可再生资源,也需要人类去保护。在比较认识举例子的不同方式、品味作者的表达特点之后,可出示人类破坏地球资源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对于地球的伤害,从而形成鲜明的情感反差。在有法可依、有情感做依托的基础上,再出示举例子的句式训练:“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虽然有些可以再生,但也不能随意浪费,就拿来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然会从文中列举的多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中选择其中一种来写,在练写表达中,迁移内化“只举一样”的举例子说明方法来控诉人类的破坏行为,抒发强烈的环保意识,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言意兼得。
说明文教学应立足于文体特点,重锤敲击文本言语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多样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得言、得意、得法,使课堂彰显说明文教学的独特魅力,酝酿出语文学科特有的醇香。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