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及教育引导

2015-04-17 16:41徐礼堂
关键词:公民大学生

徐礼堂



论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及教育引导

徐礼堂*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7)

微博开辟了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新途径和新渠道,提高了新生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但在其参与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特点与问题成因,分别从政府、高校、微博媒体和新生代大学生角度提出引导其微博公共参与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

新生代大学生;公共参与;微博;特点;引导

微博公共参与当前已成为民主建设的热议话题,是指公民通过微博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表达意见与诉求,从而对公共活动或公共决策产生一定影响的行为[1]68。不仅指政治参与,还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上的参与。90后新生代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具有极高的微博使用率。据对安徽省11所高校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分别有81.8%和77.2%的在校大学生开通了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近三成自认为“微博控”[2]。微博已成为大学生们进行民意表达、参与公共事务甚至是参政议政的有效平台。如:2013年“两会”前夕,中山大学毕业生郑楚然在微博上征集104人署名支持,向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递交呼吁“女性就业机会平等”的“两会建议信”;[3]18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杨艾菁通过“微公益”活动,实现了“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1]6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4]积极构建良好的微博公共参与环境,探寻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规律,规范其微博公共参与行为,提升其参与水平,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特点

新生代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同龄群体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个性张扬,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期待与内在需求,而微博超越其他平台媒介的功效,使其公共参与呈现出鲜明特征。

1.参与主体草根性,扩大了参与数量

微博较之于博客等网络媒体,具有使用门槛低、编写简单易行、传播便捷快速、互动性强等特性,超越了时间、空间和阶层等方面的限制,满足草根性群体自我表达的欲望,使普通大众享有真正的话语权,彻底改变了过去公共议程或社会热点话题精英主义的色彩。通过微博“虚拟会议厅”,草根主体们各种观点进行碰撞,“聚沙成塔”,或被大多数人引起共鸣,或为有关部门吸收采纳,进而可能影响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大学生群体本身网络化的生活状态,微博为其利益诉求、观点表达提供了捷径,并成为微博上最活跃的群体。在一些微博热议事件中,大学生们甚至成为“蝴蝶效应”的掀起者。例如,2011年“郭美美事件”最初由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对其微博的关注引起,通过“人肉搜索”,成为当年互联网介入的典型公共事件。

2.参与形式多样性,提高了社会化水平

相比于传统传播媒介受制于中心化、单面向式传播方式,微博自由、平等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公共参与平台,其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分散化的观察视角、零散性的信息文本为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议题广泛,参与形式多样,主要有:对社会(校园)突发或热点事件进行围观与关注、评论与转发;对涉及自身利益、公民权利等表达诉求与正义伸张;对公权力实施舆论监督;对社会公德现象进行讨论或呐喊,等等。其中,围观与关注、评论与转发是大学生群体微博公共参与最常见的形式。在参与舆论事件的转评热议实践中,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公民参与的意义,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了对纷繁复杂社会信息的判断分析与抉择能力,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对于客观理性思考与评价社会事件思维的形成以及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参与内容透明性,增强了民主意识

微博原创、开放、透明的言论表达机制,打破了传统信息传递中的种种阻隔,确保公民意见表达、利益诉求、权利维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民意,每一个微博使用者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就其感兴趣的议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与主张,并得到其“粉丝”的围观、评论或转发。原来“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也可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由原来的“受众”转变为对话者,通过积极关注并参与各种公共话题的讨论及网上网下的实时互动,实现自己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参与中彰显主体性地位,行使公民权利,影响公共决策,促进了大学生们民主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例如:2012年“两会”前夕,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女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微博游说“两会”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希望代表们提交关于提高公厕女厕位比例的建议,最终得到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的支持,向会议组提交了《完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提高女厕位比例》的议案。这场由大学生发起的活动,影响范围从市井延伸至“两会”[5]。

4.参与效果快捷性,激发了参与热情

微博所具有的快速反应、裂变式广泛传播的优势,使网民间的即时互动呈现出传统参与效果难以企及的快捷性,通过被关注或转发产生的快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们公共参与的热情与自信。尤其是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传播,“微博表现出强大的干预社会公共事件的能力,被认为是‘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甚至是‘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6]。微博用户只用手机就可对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实时同步报道,其他微博客可及时了解现场事态的情况,这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和个人对事件的控制或解决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2015年跨年夜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践踏事故,大学生网友们通过微博对现场情景实时的传送,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参与微博社会热议话题的讨论,通过其他网友的跟帖,引起共鸣,再借助名人微博的影响,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公共议题的形成或事件的解决,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们公民参与的绩效。例如: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一名“90后”大学生发给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的一条微博解决了堵车事件;西南民族大学“版式帝”大学生赵文柯利用微博发个性化的求职简历,爆红网络,得到命运的转变,成为“中国微博求职第一人”。

二、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总体上,微博拓展了公共领域空间,丰富了大学生公共参与形式,培养了大学生们公民意识与参与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对我国网络民主政治的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但由于新生代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心理特点、微博自媒体的特性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原因,在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予以正视。

1.参与效能有限:“微”内容,“微”力量

微博140字微内容、低门槛的语言表现形式给予普通大众平等的公共参与机会,实现了公民个体对自己关心的热点话题或公共事件表达意见和看法的意愿,但内容的“碎片化”影响了对问题阐述的系统性和认识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的客观性,同时也容易淹没于微博信息的洪流之中,使需要讨论的议题搁浅。此外,虽然微博赋予每个人享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但并不是所有的言论都能得到重视,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利益与诉求并不都能实现。微博上看似人人享有话语权,但是这个“话语权”并非单指可以自由的言论,而是你的言论“能否被听见、能被多少人听见;能否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以及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等”[7]16。事实上,在微博舆论场上主导权掌握在少数“意见领袖”手中,他们控制着议题的设置,扮演着“把关人”角色,使这个“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言论自由时代,其实是大多数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精英时代’。”[7]16

究其原因在于:

从大学生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认识水平有限,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难点问题,缺乏分析、理解的深度,提出的建议往往过于理想化、片面性,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片言只语,观点的零散性,态度上存在随意性,反映的意见不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参与效果。

从微博自媒体角度看,微博的身份认证功能,如新浪微博“加V”认证系统,使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严重失衡。相对于普通民众,他们拥有众多的粉丝和追随者,言论易被关注,主导着舆论走向,而草根阶层虽然力图发出声音,因人微言轻,言论易被覆盖。同时,在微博中还存在言论被操纵的可能。所以,大学生群体要使自己的意见与诉求被关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从政府角度看,目前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尚缺少民意疏导和针对大众诉求的及时反馈机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与大学生群体的有效沟通。

2.参与过程需引导:存在非理性和无序性

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认为,如今的网络论坛,大家很少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大多是那些价值观、思想观点和喜好本来就基本相同的人集中起来以巩固他们原有的偏见。[8]大学生群体在微博转发、评论社会事件中亦表现出从众现象,往往不加分析和辨别地盲目追随“意见领袖”或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先分析事件原委再做出评判。调查显示,大学生微博中有超过60%的信息为“转发”,其中有80%的信息转发自“大V”[3]20。有超过76%的大学生,有过基于“多数人的意见”而放弃自己原有的意见或想法,跟随于多数人的经历[9]。但是,有时这些 “意见”是由人为特意操纵为特定群体服务的,并非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是一些“大V”出于某种目的,发布的虚假信息,以哗众取宠。如果大学生们随意转载,盲目跟从,受不良信息误导,成为谣言散布的二传手,极易引起“群体极化”和无序参与的扩大。此外,大学生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某一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时,往往也缺乏理性思考,不能透过表象看其本质,辩证地分析问题,评论片面化,言语过于偏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公共参与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究其原因在于:

“数字化世界中的公民参与是一片崭新的沃土,可以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0]145

从大学生角度看,部分大学生囿于个人认知能力与社会经验,思想尚不成熟,舆情观正处确立,面对微博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缺乏驾驭能力,不能科学的评判和理性的筛选,习惯于靠直觉和惯性思维,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迷惑,甚至成为流言的传播者或制造者,引发公共参与的无序化。

从微博自媒体角度看,个人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使微博话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使信息表达情绪化和随意性;低门槛、无屏障的发布方式使微博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其舆论生态环境,易导致大学生认知出现偏差;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与效应造成微博信息泛滥,更新滚动快,易消磨公众思考与辨别能力,正面信息易淹没,负面影响易放大,再加上微博特有的转评功能,易使其“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谣言滋生地和最快的谣言扩散地”[11]。

从政府角度看,目前网络公共参与缺乏制度规范和有效的信息监管机制,易导致不良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极速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干扰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有序的公共参与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在没有有效制度的规范下,过度地和无序地公共参与和社会动员则会造成社会动荡”[12]。国外发生的突破有序公共参与界限,引发动乱的情况就是有力佐证(1)。

3.参与素养待提高:参与能力和公共精神欠缺

公共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是公民公共参与的两个基本层面,也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民主生活所应有的精神气质与能力等素养的要求。自觉、有序、理性的公共参与是公民公共精神的外在表现,也是公共精神的本质所在[13]。从现阶段看,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我国公民公共精神、公共参与知识与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其公共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大学生仍存在公民权利的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淡薄、公共参与的规则意识缺失等现象,公共精神的欠缺在参与行动上也就表现为被动性、无序化和形式化。虽然部分大学生对微博公共参与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欲,但大多数只关心与自身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公共事件与议题,否则则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做冷漠的看客,或以非制度化、非常态的形式出现,或随大流、走形式等,直接影响了其公共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此外,一些大学生因公民知识不足、参与技能欠缺在公共参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参与受限的情况,如:提不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参与公共生活不积极,看待问题过于偏激,等。大学生只有首先掌握了足够的公共参与知识,熟悉民主参与的必要程序和规则,具备公共参与技能,才有可能实现有序、有效的参与。

究其原因在于:

从大学生角度看,一方面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们忽视了对公民知识的掌握和社会公共参与实践,但事实上“良好公民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必要的公民参与和实践”[14]锻炼,另一方面,传统的臣民文化对大学生的参与行为也产生一定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服从和崇拜权威的思想影响,使大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意识被弱化或压抑,公民的角色感减弱。此外,由于受参与过程中的“匿名心理”作用,淡薄了责任意识,放纵了自己的行为,经常不负责任的言论与转发容易滋长大学生们公共参与实践的道德冷漠。

从微博自媒体角度看,在微博平台上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失效,失却了现实生活中的规范与约束,这为大学生的参与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性,再加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引导,容易使其忽视公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公共精神。

从高校角度看,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及公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公共参与平台建设需加强。参与能力和公共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养成的,需在已具备公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公共生活的社会参与实践才能得到不断提高,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和公共参与技巧与能力的实践锻炼,致使大学生们公共责任感不强、公共参与积极性不高和公共精神的缺失。

三、促进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有序发展对策

鉴于目前新生代大学生群体微博公共参与失范现象与成因,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理性、有序参与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需政府、高校、微博媒体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既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同时又需采取新举措,用好新平台,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1.政府:完善网络调控机制,提升微博参与职能

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妥善处理各种突出矛盾,从制度层面畅通微博民众参与渠道,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健全网络媒体舆论监管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建设步伐,实行依法治网,保障公民平等的网络公共参与权,激励大学生利用微博自主参政议政,同时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惩戒力度以及网络违法成本,以推进微博公共参与依法有序运行。二是完善微博问政平台建设和参与回应机制。政府应利用政务微博平台主动设置与大学生相关的议题,为大学生参政议政提供条件,激发其公民参与意识,这也增进了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使制定的政策更得民意,服务职能的增强有利于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提升。同时,还应形成“诉求——回应”的互动机制,以增强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与效能感,促进其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三是以软性对话的话语体系引导大学生有序公共参与。微博点对点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政府官员应用于传统媒体的公权力话语控制很难凑效,应与大学生建立平等、真诚、情感交流的软性对话和引导关系,以一种适合微博参与特征的个性化话语表达体系,构建政府部门与大学生间畅通有序的新型互动机制。

2.高校:主动占领微博阵地,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公民参与方式与高校学生工作环境,高校要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积极运用微博载体,引导大学生公民参与实践,培养其参与媒体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知识教育。高校可考虑开设一门传媒素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完整有助于其参与能力的增强,参与效果与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占领舆论制高点,培养校园“意见领袖”,掌握话语主动权。通过搭建校园各类微博平台,如:辅导员(班主任)微博、班级微博、职能部门微博、校务微博等,加强学生与学校及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校园热点与网络舆情,做好舆论引导、诉求回应与问题解答,以有效遏制负面信息的传播与转发,及时化解矛盾与冲突,防止“线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通过微博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参与实践中,逐步养成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3.微博媒体:创建有序网络环境,发展健康微博文化

促进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有序进行,微博自媒体应从网络生态环境层面加强自身的运行与管理,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参与文化氛围。首先,微博媒体应肩负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责任。微博作为虚拟空间上的公共领域,本身草根性的传播特征,应加强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和管理,积极倡导与网民一起树立网络文明意识,推动微博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文明理性表达的新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其次,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创新,维护信息安全。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网络信息传播管理,如:实行微博实名制,提高微博客的责任感;运行信息过滤机制,传播前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消除不良信息,强化主流言论。“一个主流舆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微博文化环境,最终会为有序的微博公民参与提供良好的非正式约束。”[10]146

4.新生代大学生:增强微博参与能力,培养现代公民素养

作为微博公共参与群体的新生代大学生应从自身参与能力与媒体素养层面着力提升参与水平与参与质量。既要增强自身微博公共参与的理性思考能力,又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社会精神气质与素养的“现代公民”。一方面,要加强公民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增强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政治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才能有正确的鉴别力,防止言行失范;面对微博公共议题才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与可操作性的建议,并可能通过“名人效应”来扩大对自己话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从而发挥积极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理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化水平,培育现代社会人格特质的公共精神。

总之,对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教育与引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参与方式,微博的出现开辟了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新途径和新渠道,使公民参与形式多样性,也更具民主化,但其未来的发展仍受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来会使大学生群体公共参与产生什么样的变化,需要各部门共同关注。

注释:

(1)2009年伊朗举行总统选举,因竞选一方对选举结果存有异议而引发骚乱。其中,反对派将Twitter作为抗议的动员渠道,也通过Twitter向世界直播了伊朗游行和冲突现场。参见:章德彪.网络政治安全:一些国家执政当局面临的新课题及应对措施[J].当代世界,2010,(7):52-66

参考文献:

[1]康秀云.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微博路径及教育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2,(8上):68-71.

[2]彭晶.微博半数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N].中国教育报,2013-07-15(03).

[3]林静.微博对当代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二重效应及对策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2):18-2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12,(12上):2-15.

[5]余修宇.女大学生用微博向两会代表建言提高女厕位比例[EB/OL].(2012-03-13)(2015-04-02).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3-13/121224107137.shtml.

[6]邹新.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公民的微博政治参与[J].前言,2012,(5):44-46.

[7]李异平,赵玲.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J].东南传播,2011,(6):15-17.

[8]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9.

[9]张炜.大学生微博问政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7-23.

[10]傅雨飞.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142-146.

[11]柳海滨.关于我国公民微博参政“热”的“冷”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73-75.

[12]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杨玉生译.变革中的社会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

[13]杨芳.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J].岭南学刊,2008, (5):44-47

[14]赵颖.亚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论对公民教育的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0-82.

G641

A

1004-4310(2015)04-0096-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23

2015-04-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2YJA810007);阜阳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90后’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2014DJSZ03)。

徐礼堂(1974—),男,安徽潜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公民大学生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