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躲猫猫”到“ⅩⅩ死”——从一组流行语的发展演变探索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动因

2015-04-17 16:41沈思莹
关键词:表义流行语言语

沈思莹



从“躲猫猫”到“ⅩⅩ死”——从一组流行语的发展演变探索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动因

沈思莹*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流行语的发展演变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它的发展演变多数情况下和自然语言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致性,因此,考察每一个具体流行语的发展演变规律都有助于对自然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揭示。考察流行语“躲猫猫”到“XX死”的演变过程,探求原因,认为语言的发展创新是一个优选的过程,那些常用、能产性强的结构和表义明确、含义丰富的表达形式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躲猫猫”;“XX死”;流行语义;优选

0 引言

语言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该系统的产生、发展变化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词汇作为该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词汇中能够集中、明晰地体现语言动态平衡规律的当属处于词汇最外层、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反映最敏感的新词新语,特别是流行语。流行语是词汇中最不稳定的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在具体话语场景中运用静态语言成分而形成的言语成分。这些言语成分能否脱离具体话语场景逐渐演变为语言成分,最后进入静态的词汇系统,大致要经历产生、试用、约定、推广和定型等几个不同的阶段[1]288,298。虽然每一组具体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最终命运都可能不同,但受语言自身特性和运作规律的制约,作为集合概念的流行语,它的产生、发展变化与自然语言的产生、发展演变往往具有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一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呈现出来[2]41。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认真考察每一组具体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差不多就可以归纳出语言产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也是流行语研究的价值所在。韩蕾(2010)作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尝试以流行语“躲猫猫”到“ⅩⅩ死”的发展变化轨迹为例作一番探索。

1 “躲猫猫”成为流行语

1.1 流行语“躲猫猫”的产生及其流行语义

“躲猫猫”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既有成分,又称捉迷藏、藏猫猫,是一种儿童游戏,2009年初,因为云南李荞明事件成为年度流行语。

流行语是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和一般语汇不同的是,典型的流行语一般具有以下两种语言涵义:一是附加在逻辑语义之上的一种感受性的文化涵义,这种文化涵义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环境赋予流行语的特定意义成分——它或者因为宣泄了该阶段公众久受压抑的社会情绪、表达了他们的当下处境以及面对这些处境时的群体感受,或者因为共鸣了他们深层的心理需求、唤醒了他们潜在的精神期盼、明确了他们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等等——而被人们所热衷;二是流行语的形式构成,至少是它们的新颖性迎合了人们当下的审美意趣,显示出一种引人注目、耐人咀嚼的形式意味,往往会满足人们求新求异、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2]34。

考察发现,“躲猫猫” 流行语义中的文化涵义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公权机关用“躲猫猫”作为李荞明意外死亡原因的解释是荒谬的、吊诡的;其次这种荒谬、吊诡的解释反映出相关部门企图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最后,作为事件代名词“躲猫猫”宣泄了民众对相关部门的愤怒、讽刺等情绪。 流行语义中的新颖性形式意味则是通过具体语境中“躲猫猫”的超常使用来实现的,主要是利用双引号进行凸显和词语搭配的陌生化两种方式。

1.2 “躲猫猫”的扩散

流行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就是扩大流行语的使用范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直接使用、语义泛化和格式框填[2]35。

“躲猫猫”的扩散有两条并行不悖、命运迥异的路经:一条是作为事件代名词的“躲猫猫”,经过直接使用和语义泛化后,最终被“XX死”框填代替,是一条线性扩散路径。本文讨论的就是这条路径。另一条和本文讨论无关,另文讨论。

1.2.1直接使用

“躲猫猫” 的直接使用主要是作为事件代名词的“躲猫猫”的高频使用。例如:

(1)2月19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征集网民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真相。(http://baike.baidu.com/view/2218094.htm?fr=aladdin)

(2)实质上,自从2009年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以来,公安部显著加强了对看守所的管理,包括制度完善、程序完善、监控设备完善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 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4/0904/c70731-25599274.html )

1.2.2语义泛化

语义泛化是指人们想方设法突破流行语原有语义限制,创造性使用语言,使流行语义在新的表达场景中泛化。

“躲猫猫”的语义泛化分两个步骤。第一步:由特指事件到类指事件,主要指监狱、看守所等特定场所犯人或犯罪嫌疑人的意外死亡。例如:

(3)2010-11-25悲剧重演:茂名版“躲猫猫”看守所称自己盖被闷死。(http://www. tianya. 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048408.shtml)

(4)首次参观的7名网友提出了很多尖锐问题,比如有没有牢头狱霸,有没有“躲猫猫”,监狱方面进行了详细回应。(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4/0402/c70731-24800257.html )

第二步:进一步抽象,类指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甚至是恐怖凶杀。例如:

(5)庭审笔录显示,此次开庭,公诉人宣读了6名办案人员的笔录,多名办案人员表示,对金长江讯问时,保证了金的休息时间,充分保障了其基本人权,金长江所说的“躲猫猫”事件也是不存在的,办案人员在金长江家中对他的讯问是合法的。(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3/ 0806 /c70731-22453712.html )

(6)由此可见,他当时是想拉我进去用黑手对付我,有可能反过来说我袭警,甚至把无法破案的陈案栽到我头上!更甚至是被自杀、躲猫猫……(http://www.tieku.org/ 278760/1.html)

2 从“躲猫猫”到“XX死”

2.1“躲猫猫”逻辑语义制约其扩散

之所以能够用“躲猫猫” 特指李荞明事件,是因为“躲猫猫”是相关部门对犯罪嫌疑人李荞明在看守所意外死亡原因的解释。这一解释是超出公众想象、有违常理的,因而是荒谬的。这种荒谬性又揭示了相关部门企图掩盖真相,推卸、逃避责任。这一企图和“躲猫猫”逻辑语义中的“躲”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因此,作为死亡原因,或者说作为相关部门托词的“躲猫猫”被提取出来,成为该事件的代名词,同时催生了“躲猫猫”丰富的流行语义。以原因代事件是符合人类认知心理的,实现的机制是转喻。

但是,“躲猫猫”一旦通过隐喻机制,沿着由特指到类指的路径进行扩散,其类指化的流行语义和“躲猫猫”的逻辑语义就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因为无论是类指“(监狱、看守所等特定场所犯人或犯罪嫌疑人)意外死亡”,还是进一步抽象,类指“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甚至恐怖凶杀”,隐喻赖以建构的相似性都与“躲猫猫”无关,而是与作为特指的李荞明事件本身及其隐含的丰富的流行语义有关。这极大地限制了“躲猫猫”的扩散。

2.2 多种语义形式共存、竞争

为了摆脱“躲猫猫”逻辑语义的制约,把类指性流行语义扩散到更多对象上,人们开始尝试突破“躲猫猫”的词语形式,努力寻找表义更明确、对类的概括能力更强的言语形式。这种寻找是语言规则与言语创新相博弈的过程。人们会因个体的差异选择或创造不同的言语形式,这样就形成了在某一时段内多种表义形式共存、竞争的局面。

就“躲猫猫”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

2.2.1受当时流行的“范跑跑”类ABB式流行语强势类推的影响,不加分辨地把“躲猫猫”纳入其中,并提取其结构框架,根据具体语境加以充填,构造出“喝水水”“洗澡澡”“做梦梦”等系列词语。例如:

(7)“躲猫猫”才了,昆明又出“死角角”。( http://info.secu.hc360.com/2009/12/190001207560.shtml)

(8)中国牢头也推动着中国语文叠音字突飞猛进,从“躲猫猫”“洗澡澡”“做梦梦”“摔床床”“睡觉觉”直逼“喝开开”。(blog.sina.com.cn/s/blog_ 53b1d03b0100hhyz.html 2010-3-1)

虽然表层形式有几分相像,但是“躲猫猫”与“范跑跑”类流行语本质是不同的。

首先,二者结构不同。“范跑跑”类流行语是主谓结构,其构造基础是汉民族一种具有流行趋势的命名习惯,即:姓氏+双音节叠音词。如“郭晶晶”“范冰冰”“王婷婷”等。这是人们易于并乐于接受的一种结构框架,所以类推能力较强。而“躲猫猫”是动宾结构的幼齿化变形,适用范围很有限,类推能力也很弱。

其次,二者流行语义与各自结构形式的关系也是不同的。“范跑跑”类的流行语义就是依附在其ABB式的结构形式之上的[2]41,因而通过形式解读其流行语义是容易的。而“躲猫猫”的流行语义与其结构形式几乎没有关系,因而用结构框填形成的“喝水水”等,其流行语义的表达是不明确的,解读也比较困难。

因此,这种尝试最终失败,“喝水水”等词语很快被淘汰。

2.2.2舍弃“躲猫猫”,根据语境,临时组配词语来概括具体事件。这是语言运用的常规模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4]2,即使对同一个客观事物或情景,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也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印象[4]5。这样就会形成多种表义形式共存、竞争的局面。例如例(7)中的“死角角”,在一段时间内就有“鞋带上吊死”“鞋带自缢死”“鞋带自缢”“鞋带自杀死”“纸币开锁”“纸币开手铐死”“纸币开手铐鞋带自缢死”“自缢死”等不同言语形式。

2.3“XX死”框填胜出

语言的使用和创新是一个优选的过程。经过多种表义形式共存、竞争阶段后,最优化的言语表达形式最终胜出,并且有可能慢慢定型,进入语言层面。“XX死”框填胜出包含三个阶段。

首先,多种表义形式经过共存、竞争,突出死亡特征的系列词语胜出,继而流行。例如经过竞争“洗澡死”胜出,“洗澡澡”等被淘汰;“喝水死”胜出,“喝水水”“喝开开”“喝开水”等被淘汰。甚至“躲猫猫”也被类推成“躲猫猫死”。

然后,在人类具有的“很强的语言类型化的能力”(索绪尔语)作用下,对上述词语进行抽象,抽象出“XX死”框填,再结合不同的话语场景,充填出一大批框填式流行语[5]63。例如:

(9)这又是一起看守所离奇死亡案。当地官方所宣称的“因病抢救无效死亡”,让人很自然的想起这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恶梦死”、“躲猫猫死”、“喝水死”、“洗脸死”、“盖被死”等发生在看守所内荒诞的死法。(http://legal.people.com.cn /GB/135 17318.html )

最后,把“XX死”格式本身提取出来,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加以使用,大有代替类指化“躲猫猫”的趋势。请看例句:

(10)“针刺死”之后还有多少“XX死”?(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4/19 /4507610.html)

(12)人家香港只会罚款,最多录下口供。大陆嘛,搞不好会XX死。(http://bbs.tiexue. net/post2_4501917_1.html)

2.4 XX死”框填胜出的原因。

2.4.1常用、能产性强的言语形式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语言创新机制是掌握有限的句法结构,通过对其中成分的替换而产生不同新的表达。然而语法系统是一个非均质性系统,不同语法规律的能产度差别悬殊[6]42,54-56。什么样的句法结构在语言竞争中具有优势呢?语言的发展史毫无例外地证明,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强势语法格式是类推的源动力[7]397-398。

比较“躲猫猫”和“XX死”。前者是动宾结构,后者是状中结构,都是汉语中的基本短语结构。不过上文已经指出,“躲猫猫”并不是典型的动宾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的幼齿化变形,使用范围极其有限。而“XX死”是典型的状中结构,状语表示原因。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中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之一,折射到语言表达中,表因果的状中结构一直是古今汉语中最基本、最常用、最能产的结构形式之一。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像“累死”“气死”“热死”等以“死”为中心语的“X死”格式更是常用。这一点可以从“累死”“气死”“热死”等词语的高度语法化(其中“死”已虚化,表示程度高)上得到证明,因为语法化总是最先发生在那些高频使用、能产性强的格式上。

因此,在与“躲猫猫”的竞争中,常用性、能产性强的“XX死”胜出。

2.4.2表义准确、明晰的言语形式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明白,因此,在语言创新中那些表义准确、明晰的言语形式在竞争中无疑具有优势。下面比较“躲猫猫”和“XX死”的语义表达。

上文已经指出,流行语义主要体现在流行语所包含的特定的文化涵义和新颖的形式意味上。“躲猫猫”流行语义中特定的文化涵义是依附在对类事件的概括上。正是因为相关部门对死亡原因解释的荒谬性,才凸显出相关部门掩盖真相,逃避、推卸责任的企图,才引起民众对荒谬性死因的质疑和对真相的探究,并在同时宣泄了民众愤怒、讽刺等情绪[5]63。因此,新创结构只要包含“死亡”和“荒谬性死因”就可以准确、明晰地表达上述流行语义了。“躲猫猫”是相关部门宣称的李荞明的死因,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躲猫猫”本身并不含有“死亡”语义,这也是它后来被类推为“躲猫猫死”的原因。作为特指性流行语,其流行语义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很强,由语境补充获得“死亡”义。一旦类指,“躲猫猫”既无法概括同类事件中各式各样的荒谬性死因,又失去语境的补充无法获得“死亡”义,因此,类指化“躲猫猫”的表义是不准确、不明晰的。作为汉语中的既有词语,“躲猫猫”本身也不具有新颖的形式意味。“躲猫猫”被其他形式替代是必然的。

“XX死”则不同。首先,该格式中不变的成分是“死”,“死亡”语义的表达是准确、明晰的。其次,格式中用来充填替换的部分,语义上要求是相关部门所解释的所谓死因。由于相关部门解释的死因都是超出想象的,荒诞的,因而造成格式中状语“XX”与中心语“死”语义上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性折射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5]63。可见,“XX死”对流行语义的表达是准确、明晰的。最后,“XX”与“死”语义的矛盾性和“XX”的双音节化凸显了该格式的陌生化,流行语新颖的形式意味也因此获得。

2.4.3结构简单、语义丰富的言语形式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语言的经济性要求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言语形式越经济越好。在多种表义形式共存、竞争的过程中,“XX死”格式无疑是集表义明确、经济于一身的。下面以“喝水死”为例看多种表义形式的共存、竞争。一段时间内,与“喝水死”共存的表义形式还有:“喝开水死亡”“喝开水致死”“喝开水死”“喝水死亡”“喝开水”“喝水水”“喝开开”“喝水门”“开水门”等九种。很明显,“喝开水死亡”“喝开水致死”“喝开水死”“喝水死亡”表述的意义和“喝水死”一致,但言语形式复杂一些;后面五种形式虽然简单,表义明显不如“喝水死”明确。所以这九种形式在竞争中失败,结构简单、语义明确丰富的“喝水死”胜出。

3 结语

流行语的发展演变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缩影。通过考察流行语“躲猫猫”到“XX死”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如下:

3.1正如Verschueren(1999)指出,语言运用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结果是不均等的,人们总是接受更有利的选择,因为它是优选组织,更能满足语言社团的交际需要[3]71。

3.2从“躲猫猫”到“XX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中间是多种表义形式共存、竞争阶段。“XX死”框填最终胜出说明,那些常用的、能产性强的结构和结构简单、表义明确的言语形式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J].当代修辞学2010,(2):33-49.

[3]韩蕾.选择·缩略·转喻[J].当代修辞学,2010,(3):71-79.

[4]沈家煊.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研究[J]//刘丹青.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沈思莹.“躲猫猫”之流行与“语言和社会的共变”理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2,(4):61-64.

[6]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石毓智,李讷.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From “Duomaomao” to “XXsi”——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 group of catchwords

SHEN Si-y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atchwords tends to be shown in a highly concentrated form in a short time, in coincidence with that of the language, thus, to study the rules of it will surely help to reveal those of the langu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atchwords, from “duomaomao” to “xxsi”, exploring its evolution progress and motivations as well, think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language is an optimizing process, during which those frequently used and meaningful expressions with productive forms and clear meanings will have advantages to be preferred in the competition.

duomaomao; xxsi; catchwords; optimization

H03

A

1004-4310(2015)04-0061-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15

2015-03-27

沈思莹(1971—),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语法。

猜你喜欢
表义流行语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巧借 流行语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关于冬天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