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渔区宗教信仰流变与海洋传统文化保护

2015-04-17 13:17邵银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5年0期
关键词:石塘信众宗教信仰

邵银燕

(温岭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温岭 317500)

石塘渔区宗教信仰流变与海洋传统文化保护

邵银燕①

(温岭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温岭 317500)

位于浙东南沿海的石塘渔区历来宗教信仰繁盛,民间信仰和外来宗教信仰在该区域同存共荣。近年来,外来宗教信仰因传播方式等原因带来了信众快速增长,逐渐削弱了本地民间信仰在区域内的地位和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对外来宗教信仰的认识、管理和引导,以强化海洋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升民族的软实力,努力实现海洋强国之梦。

宗教信仰 海洋传统文化 流变 影响 保护

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宗教和民间信仰虽然在学术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从广义上看,宗教和民间信仰有着相同的信仰本质特征、相近的社会属性和相交的现实生活。民间信仰作为平民进行的宗教活动,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沉淀并延续至今,虽不像宗教那样具有经典、组织和系统的教派,但在“偶像崇拜”上,民间信仰要比宗教更为彻底。温岭石塘为浙东南渔区,历来为宗教信仰繁盛之地,既存在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也包括外来的宗教信仰,两者在渔区共存、发展,并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石塘渔区宗教信仰概况

石塘镇地处浙江东南,区域面积28.4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5.5千米,常住人口7.2万,辖60个行政村,其中纯渔业村56个。石塘依山临海,人多地少,生存条件差,加上靠近海洋,气候变化异常,台风经常袭击,自然灾害频繁,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依靠大海求生是主要的生存方式,恶劣环境和艰苦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石塘众多的宗教信仰,堪称浙东南最典型的代表。

石塘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场所众多。据2008年数据统计,56个渔村共有民间信仰场所118处(33处为无名小庙),所祀主神达98个,其中以妈祖、禹王为主。从村镇密度来看,平均2个左右;从地域密度来看,0.23平方千米就有1座;从人口密度来看,480人左右就有1间庙宇。可见,石塘的民间信仰是宗教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例如,基督教从新中国成立前开始传入温岭,温岭最早的教堂为1893年建造,以后逐渐推广传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石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温岭市志》(尚未正式出版)2007年12月统计数据表明,温岭全市基督教场所建造最多的是石塘,共有18家教堂(登记在册),为全市之最,人数为2.1869万,占总人口的33%。2014年通过实地个案调查,走访东海村教堂,了解到该教堂为周边东海村、东山村、东湖村、新海村、小箬村共同使用,5个村共有4500多人,信众达1600人(小孩三分之一,男人三分之一),占人口总数的35%以上,其中,东海村一半人口信教,小箬村70%以上人口信教。走访鹿头嘴、花乔、水仙乔一带,信教占一半,即便像里箬村这样的闽南移民传统文化发祥地,信教也有四分之一。可见,近年来基督教发展之迅速。

二、石塘渔区宗教信仰流变原因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石塘渔区宗教信仰特别是外来宗教呈迅速增长趋势,而民间信仰则呈现出此消彼长态势。即使民间信仰在场所上有所扩张,但信众则面临较大的流失。分析原因,首先在于以下的不同。

1.内核不同

石塘民间信仰按来源可分为佛教、道教等,当地泛指这种信仰为“信佛”的,其他神主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已被佛、道所吸纳。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儒、道、佛三教合流,儒家的人伦秩序,道家的张扬个性,佛教的终极关怀,三者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文化体系。他们在本质上俱是教人向内体认,无论儒家的成圣成贤,道家的白日飞升,佛家的脱离轮回,皆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成圣成道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修养、修炼与苦参。而基督教则认为人天生即是罪人,人与神之间只存在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具有叫人向外寻求的特性。因而,基督教和三教不存在相通甚至融合之可能,无法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2.形式不同

(1)建筑上,石塘民间信仰建筑坐落于“风水宝地”,一般地势较高,都是闭合的院落结构,大部分有百年历史,色彩斑斓,但一些小庙小庵也较为破败。而基督教则都是选择在热闹繁华地段,建筑西化,高大、新颖、有气派。

(2)设施场所上,石塘民间信仰除了宗教设施,还有生活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功能较为齐全。基本上香烟缭绕,供品不断,往来香客众多,给人杂乱、物质的感觉。而基督教教堂设施新颖、洁净、宽敞,能够容纳众多信众礼拜,在肃穆、庄严的氛围中,倾听钢琴声和美妙的乐音,不啻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休憩。

(3)经文上,佛教从印度文音译而来,大都有深奥难懂之感,通过枯燥的诵经形式,来祈祷和祈福、祭祀。而圣经是世界上翻译各种文字最多的经典,通俗易懂,为信众所喜闻乐见。

(4)相对来说,民间信仰的收费名目和项目更多。

3.方式不同

首先,石塘民间信仰以老年人为主要成员,一般都是个体、自由、自在的方式,通过点香和神袛进行心灵沟通,以保平安、健康、顺利,传播仁爱精神。而基督教一般以妇女为主要成员,一般都是集体、组织的方式,通过每星期一次的礼拜,集中信众,由牧师布道,唱赞美诗,通过身边事例分析教义,以传播博爱精神。其次,民间信仰较模糊,虔诚度较低,信众之间彼此的走动、关爱,并非制度化、系统性的,信仰的可变性较高。而基督教信仰对象明晰,虔诚度高,强调串家走户、基层团契,更具团队性和严密性,和上帝的沟通也是通过祈祷和悔罪来洗刷自我的罪孽。

综上所述,民间信仰和外来宗教在内容、形式上的不同导致了信众群体的不同,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督教在石塘渔区的传播方式导致了其快速扩张。

(1)女性主导,加入教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渔家妇女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有了更多悠闲的时间,在闲聊和相互来往中,你拉我,我拉你,产生了群体入教的连锁反应,加上有些现代知识女性,更是崇尚西方理念和生活方式,由于她们掌握经济和家务,而男性基本上在海洋上作业,在家庭的时间不多,因而,通过主妇—丈夫—孩子,产生了全家入教的模式。当然,平时礼拜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女的为主,而在圣诞节则全部参加。

(2)经济帮助,加入教会。渔区的民众平时在经济上有求于他人,互帮互助也是常有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教友说服他人加入,如果他人并不坚持原有的信仰,那么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教友了。

(3)困难帮助,加入教会。它的特点是更多地访贫问苦,在弱势群体中间、在边缘社会中发展。教友都具有很强的团队和博爱精神,这种关心弱势群体、关爱他人的做法能够赢得人心,特别是对精神不好的人都带来心理的疏导作用,缓解平复心态,有着一定的抚慰作用。

三、宗教信仰流变对渔区海洋传统文化的影响

毋庸置疑,宗教信仰对人类和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从个人来讲,有道德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和道德规范的坚守;从社会、群体、民族和国家来讲,宗教信仰是制度、法律之外的强有力的社会自我调节力量,有益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传播爱的正能力。但是从海洋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它包含着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风情等丰富内涵,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海洋生活的特质和风貌,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符号。渔区民间信仰几千年发展历史,已经和本土文化高度融合,成为海洋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来宗教信仰进入中国历史相对较短,其中具有某些不可相融的特质,对海洋传统文化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渔区密布的寺庙宫观等场所,就是连接传统社会构架的网络体系,这个体系以家庭为分子,以家族、宗族为单位,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牢固的精神“骨骼”,发挥着社会和意识形态上的功能,它有着严格的辈分、亲疏之分,重视族谱的修撰;重视宗祠祭祀,将宗法性和民间生活糅合在一起,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张国良在《全球化呼唤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一文中指出:民俗文化一直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却是民族整体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比上层文化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中国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他的可持续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不可能向外求,只可能从自己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间去找寻,也离不开儒释道。从温岭渔区的民间舞蹈、习俗来看,很多都与传统宗教有着渊源关系。如石塘渔区的新船首航、春节社戏、渔民作业、婚丧嫁娶都要到庙里祈求;大奏鼓舞蹈、扛台阁、七夕习俗、做道场、谢洋仪式等,也都建立在民间海洋信仰之上。以渔区正月十五扛台阁闹元宵为例,扛台阁和本土信仰关系密切,如箬山的台阁以前有段时间主要是庙里组织的行为,即便现在,尽管是村干部组织的,但一般也从庙里出发。

传统文化是民族和个性的标志,是民族认同、国家凝聚、传统永延、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因。民族的每个节日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和象征意蕴。每一次过节,除了酬神、祭祖、团聚、会友、休整、娱乐等外,无疑都是对民族记忆的一次重温。石塘民间信仰与神主的寿诞日、传统节日、生活大事等日子都是连接传统文化的时间节点,和传统文化有着因果、纽结关系。因而,传统文化如得不到重视,民族文化开始“失忆”“断层”,长久下去,对于子孙后代来说,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身份标识,忘记了自己“所来之径”,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的文化性格、文化基因也将泯灭。那么,身份的缺失、自我的缺失,只会带来迷惘和虚无。

四、宗教信仰流变中如何强化海洋传统文化保护

海洋是人类生命诞生的摇篮,也是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海洋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国家文化战略的软实力,乃是海洋强国梦的基石。

1.加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固化海洋传统文化的生态链

首先,政府要正确认识宗教,重视其存在的必要性。唯物史观认为,凡是科学达不到或者尚未达到的地方,就必然成为神秘思维活动的空间。民间信仰是任何人类社会和任何民族国家都不可超越的,既包含着迷信的部分,也包含着理性的部分,不仅不可以否定,而且对人类社会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因而,无论是民间还是外来的宗教信仰都有自由存在的权利。其次,外来宗教文化作为民间信仰的补充,自有其存在的必要,可以成为我们民间信仰吸纳和参照的对象,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我们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传统海洋文化强音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不能变奏,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的文化更不能失去话语权。外来宗教信仰可以自由选择,特别对于世界中占三分之一信众、传播国家最多的基督教,但更要注重有序发展,同时要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并实现与传统社会的对话和沟通。为此,从政府到老百姓都要担负起共同的历史使命。

2.加强对宗教信仰管理,永葆海洋传统文化影响力

首先,在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冲击。但不能靠消极的防范“堵”能解决问题,而是要疏导。宗教部门加强管理,以避免宗教的无序发展;对于党员要加强“不信教”约束;对于教师和公职人员要注重教育,使他们具备判断力;特别重要的是,要依法不能让十八岁以下的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其次,海洋传统文化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下一代的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如温州市洞头县通过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举办成人礼等相关活动,培养了青少年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岭也可以通过海洋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校本教材,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海洋手工制作、纸亭纸轿、船模、海洋剪纸等心灵手巧的行列中,使海洋文化发扬光大。

3.加强对宗教信仰的引导,拓展海洋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首先,本土民间文化长期以来处于被压抑、被忽视的状态,原来像野草那样自生自灭,加上民间信仰的多元、逐利、松散等缺陷,都将带来存续的困境,现在如不重视,其内核将日渐衰微。因而,政府、社会力量要加强课题研究,通过成果转化,构建传统

文化的生态基础,使各种信仰能够在科学、合理的状况下生长,不至于走样、变形。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宗教文化,要有一种“走出去”的战略,要不断地弘扬扩大。可以通过海峡两岸以及全世界的华人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大家形成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使海洋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相融相生,在传播中生长,在传播中弘扬,使之走出去和世界其他宗教相衡,和世界文化相辉映。

① 邵银燕(1967— ),女,群文馆馆员。工作单位:温岭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石塘信众宗教信仰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石塘镇对动物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的整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铅山县石塘古镇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研究
世界末日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