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密度的多维结构及其影响关系研究——基于东莞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

2015-04-17 14:07毛蕴诗
关键词:题项密度测量

毛蕴诗,应 红

(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以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变革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以Barney,Grant等为代表的学者寻求从“知识”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企业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外部有利环境,而是有赖企业的丰富知识,使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实利[1]。然而,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和影响机制赋予企业优势?这些优势是否一定能够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在知识资源观的范畴中,已有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解释。首先,这些观点从企业组织内含知识管理机制的角度揭示了知识资源从获取到应用的流程,使企业更为明确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运行程序。其次,它们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环节进行理论阐释,并从知识资源观的角度将企业的角色定义为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三大范畴,而不仅仅限于经济学或组织学学者所持的交易成本视角。因此,企业若能建立知识优势,便更有机会在竞争中胜出。然而要对企业的知识优势进行剖析,我们需要更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知识质素以及评价知识运用的效用,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讨论这方面的内容,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展开对知识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将解析和验证知识密度构念的三个测量维度,探讨知识密度的前因后果变量,在结构方程模型的框架内揭示国际创业导向、知识密度和企业国际市场表现间的路径效应。

一、文献研究、假设与模型

1.知识密度

Autio等学者首次提出“知识密度”这个概念来反映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知识优势开发机制,并用来分析知识运行的效果[2]。后继的研究者Almor[3]等则将知识密度定义为企业的专属知识,知识密度越高反映企业拥有的专属知识越多。Andreeva等[4]也沿用了Autio对知识密度的定义,认为它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重视知识创造、积累和应用的程度。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将知识密度界定为企业对知识资源获取、积累与运用的强弱程度。它不仅能够衡量知识获取的效率和知识发挥的效用,还可以作为评估国际化企业知识优势的指标。

2.知识密度的维度

对于这个较为新颖的组织与管理学概念,国外学者对其内涵并未进行明确的定义,也未制定达成共识的测量方法。Autio仅选用了3个题项来测量知识密度[3]。Hair等学者加入了更多的题项去量度企业的知识密度,他们选择的是二进制尺度[5]。Almor则从企业科技能力的角度通过分析研发开支与生产成本的比率来衡量知识密度[3]。国外研究在概念上反映了知识密度内含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不仅包含企业对海外市场信息重视的程度,也更为强调对知识吸收和整合的能力强弱;在测量上却偏向于从单个要素,比如知识含量或者技术能力等方面来测度。本文认为知识密度涉及市场知识、吸收能力和动态能力多个相关但不同的理论,由此提出该概念是一个由多维度组合而成的高阶概念的假设。同时,为了更全面地量度,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和建构知识密度的维度,并提出相关假设:

(1)市场信息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中,以往的硏究尤其重视对竞争对手的情报收集,认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和经营模式信息是有价值的知识资源,有助于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作出更合适的部署。对国际化企业而言,企业家的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等资源使之能敏锐地捕捉国际市场机会并以此获利[6]。由此,企业对市场知识和信息的了解与获取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形成知识密度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收集市场竞争对手的信息,并储存这些信息,为发挥知识的效用而积累原材料[7]。据此,假设表述如下:

H1a:企业对市场信息越关注和重视,知识密度越高。

(2)接收程度

知识积累始终是一个接收“程度”的问题。吸收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如果要获取独特的资源和知识,就必须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态度和不断吸收行为。这种能力越强,越能辨识外界有用的信息,越利于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吸收和应用知识[8]。企业在应对竞争中,也越有机会把竞争对手的外溢知识引进企业内部,即把竞争中产生的新知识以组织的规范与惯例吸收加以运用。企业的知识密度与其对外界事物和相异意见的开放态度、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企业内部鼓励创新性学习,风格大胆且灵活,广纳多元的市场信息,知识获取和积累的程度越强,效率越高,企业的知识密度便越高[9]。据此,假设表述如下:

H1b:企业越愿意接纳外界的意见和想法,知识密度越高。

(3)整合能力

知识资源经过整合才能为企业所应用,并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中发挥效用。整合能力主要被看成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能力,它使企业可以利用组织程序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竞争力来应对市场[10]。事实上,整合能力概念的讨论多见于动态能力的研究理论和文献中。整合公司的资源和程序是动态能力的一个重要功能[11]。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国际市场的客户需求不仅更为丰富和多元,竞争也更加不确定和动态。面对国际市场,企业运用整合能力将外部资源与企业自身资源,如厂房、设备等有形资源和已有知识、技术、人力等无形资源进行整理和组合,以作用于组织惯例和流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更新和创建新组织惯例和流程或者调整组织结构,使组织总是能够在最有效率的行动中重整资源,达到更新竞争力的目标[12]。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发挥的效用大为提高,知识密度也越明显。据此,假设表述如下:

H1c: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越强,知识密度越高。

3.国际创业导向与知识密度

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收集、积累、整合和运用,归根结底是企业战略实施的表现和结果。国际创业导向是企业确立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战略并以此指导组织行为,是企业主动积极地识别、评价和开发国际商机,敢于冒险地创造未来的产品和服务的倾向,这涵盖了企业在跨国创业上创新性、先动性和冒险性特征[13]。具备国际创业导向的企业家往往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和更丰富的国际知识经验[14],他们培育的动态能力能够使国际企业开发出领先的知识型产品和服务,从而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由于宝贵的国际市场经验起着知识回馈的作用,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的知识密度,国际创业或经营的实践不再仅仅是阶段性的成果,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也是创造卓越价值的必需条件。由此,假设表述如下:

H2:企业的知识密度受到国际创业导向的影响。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越明显,知识密度越高。

4.知识密度与国际市场表现

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资源和能力有系统性地组织起来,以便收集和积累知识,获取竞争力。作为衡量企业知识优势的指标,知识密度的内涵明确界定了一个知识处理过程,即企业如何收集知识、吸纳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阐明了企业对某种类型知识的主动吸纳,格外强调了企业的接收能力,以及将知识在企业内部进行整合和内化的能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关注市场信息,对信息的吸收良好,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整合,意味着企业在形成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要提升知识密度意味着企业要在特定的知识类型上一方面不断提高数量,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能力实现质的转变而形成知识优势,才能够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据此,假设表述如下:

H3: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是由企业自身的知识密度决定的。企业的知识密度越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越佳。

5.研究模型

综合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如图1的研究模型。该模型共有六个椭圆形图案,从左至右分别表示六个概念。本研究主要通过测量题项,以量化的方式对这些概念进行属性测量。H1a,H1b,H1c间的箭头代表“知识密度”变量的三个维度;H2,H3间的箭头则代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中,知识密度是核心,并组成模型中的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本文不仅需要验证知识密度的三个维度,还要验证国际创业导向、知识密度和国际市场表现间的路径关系。

图1 知识密度模型

二、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1.数据来源与收集

研究样本取自东莞市。2013年东莞市的GDP达到5010亿元,位居广东省第四,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占广东省的1/9,仅居深圳市之后[15]。鉴于东莞企业的外向型特征突出,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拓展国际经营活动的群体缩影之一,笔者将调查对象选定为市内具备至少3年海外经营经验的企业,既包括出口企业,也包括国外设厂企业。问卷发放始于2013年夏季,历时两个月,主要依托行政渠道,以纸质问卷发放。问卷为非开放式设计,一式两份,由企业运营主管和财务主管分别填写,以减少同源偏差。在整个调研期间,工作人员多次跟进问卷进展,以上门收回或企业自行交付给指定人员的方法回收。本次研究共向市内的八个镇区发放问卷281份,成功回收181份,回收率为64.4%,后剔除掉12份信息不完整的数据,最后采纳169份,有效率达93.4%。

2.概念测量

本文研究模型由三个构念组成:国际创业导向、知识密度和国际市场表现。其中知识密度是二阶潜变量,由三个维度形成:市场知识、接收程度、整合能力。本研究运用题项和量表对潜变量进行测量。其中,题项与量表在问卷中出现,均参考自国内外文献或政府及行业的常用分类。量表依据Stevens(1959)的建议,采用名义尺度、顺序尺度和间距尺度三类(见表1和表2)。间距尺度采用李克特六级量表,其效用与五级量表无显著区别,且能避免华人对象的中间选项偏好造成的偏差。

运营主管问卷的第一部分调研企业的海外市场分布与经营模式。海外市场分为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东亚和澳纽。进入模式分为制造与批发业、零售业两大类,进而细分为国内生产出口、国外设厂生产、国外代理、国外直营和国外加盟。企业的国内外经验选项则从“刚满3年不足4年”到“20年或以上”。第二部分涉及企业市场信息的关注情况。参考主流文献,包括A2.1—A2.4的题项。第三部分涉及企业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创业导向由创新性、远景性、先动性和冒险性构成,包括A3.1—A3.7的题项。第四部分测量企业的接收程度,包括A4.1—A4.5的题项。第五部分测量企业的整合能力,包括A5.1—5.3的题项。第六部分调研企业的国际市场表现,采用A6.1—A6.7七个题项来反映企业对自身国际化表现的主观满意度。第七部分收集受访者工作范围和服务年限数据,以协助分析和统计。财务人员问卷第一部分调研企业国内业务经营情况和组织形式。第二部分了解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第三部分涉及受访者的工作范围和服务年限。文中题项编号与调研内容对应如下表3(在之后相关部分只出现题项编号)。

表1 问卷结构与编排(运营主管)

表2 问卷结构与编排(财务人员)

表3 题项编号对应表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企业分布来看,169家样本企业分布于东莞市的八个镇,长安(24.3%)、大岭山(20.7%)和望牛墩(16.6%)合计超过半数。在企业特征方面,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国内经营时间较长,中位数为7至9年,但海外资历尚浅,只有3至4年。从企业国际市场参与情况来看,80.5%的企业仅覆盖一至两个海外市场,其中以东南亚与欧美市场为主。超过70%的企业以出口模式经营国际业务,14%为国外代理。在受访者特征方面,运营主管服务年限中位数为5至7年,比财务人员较长,后者为2至4年。其中,运营主管中34.3%负责行政管理,财务人员中52.4%负责财务会计工作。两者在资历以及专业上都不同,大幅减少了同源偏差。样本企业从国际市场获取的利润约占整体利润的10%—20%左右(中位数),对国际市场整体表现的满意度较低,平均值仅为3.62(6分为满分),其中对国际市场份额与盈利表现的满意度相对最低(分别是3.25和3.29),而较为满意从国际化获得的声誉和形象和从国际市场上吸纳的经营知识。

表4详列了各概念测量题项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本研究一共采用了26个测量题项来测量变量。知识密度包括12个题项,标准差均少于2,属于可接受水平,平均数从3.68到4.51不等。其中,“公司奖赏创新且可行的意见”评分最高,“公司有系统地分析竞争对手的信息”评分最低。国际创业导向包括7个题项,标准差均少于2。“管理层倾向于以全球而仅非中国作为市场目标”的平均分高于4,其余题项平均分则从3.53至4.23不等。国际市场表现有7个题项,标准差均少于2。其中,“国际市场上建立的声誉和形象”3.72最高,“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评分最低仅3.25。同时,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市场信息、接收程度和整合能力构成的知识密度与国际市场表现有显著相关性,国际创业导向与三个维度也各有显著相关性。

表4 描述统计结果与皮尔逊相关系数

2.验证性因子分析

(1)知识密度的初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可作进一步的高阶分析。以下研究使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协助完成。由于假设知识密度是一个由三维度组合而成的高阶概念,我们先展开初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在此分析中,既要确认因子与题项组合的信度和效度,也要检验测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

从表5数据可见,知识密度12个题项的KMO值为0.902,大于0.800,显示每个题项都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之内。此外Bartlett的球形检定近似卡方分配值(x2)非常显著,达到1642.554(df=66,p<.001),说明矩阵中各测量题项关系密切。其中,测量市场信息的4个题项特征向量值达3.288,因子累积贡献率为27.397%,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16,说明有良好的信度。测量接收程度的5个题项的这三项数值同样说明数据有良好的信度。测量整合能力的3个题项也如此。知识密度概念由三大因子12个题项组成,它们一共解释了约78.3%的方差,而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39,显示了量表的良好信度。

国际创业导向的7个题项共解释了约73%的方差,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37,信度良好。KMO(0.900)和Bartlett的球形检定近似卡方分配值(x2=995.130,df=21,p<.001)也超过了基本标准。国际市场表现的7个题项共解释了约86%的方差,克朗巴哈α系数则为0.972,信度良好。KMO(0.916)和Bartlett的球形检定近似卡方分配值(x2=1680.440,df=21,p<.001)都超过了基本要求。

表5 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表6 知识密度初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在进一步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LE的基础上,表6显示了分析结果:市场信息、接收程度和整合能力明显组成一个可信和高效的测量模型,并较好地与收集的数据拟合。该表显示了12个题项在因子内的载荷量、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提取果(AVE)等多项参数。其中,标准化因子载荷量由0.921至0.750不等(p<.001),证实12个题项合适。此外,各题项组合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组合信度皆高于0.70的临界值。参考Fornell和Larcker的建议,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提取果的数值可用于分析因子之间的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则可通过比较AVE值的平方根和相应因子之间相关系数的大小来检验。各因子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0,而平均方差提取果大于0.50,说明三个因子之间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并且,三个因子的AVE值平方根(由0.847至0.809不等)皆大于它们各自之间的相关系数(由0.796至0.672不等),说明三个因子之间有良好的区分效度。最后,在初阶验证性因子模型中,各常用拟合指标的数值也符合标准。

分析结果显示,市场信息、接收程度和整合能力这三个因子既相关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且组成另一更高阶的潜变量。为了引证这一点,以下部分将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2)知识密度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该部分同样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表7显示了知识密度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市场信息、接收程度和整合能力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由0.929至0.785不等(p<.001),均被证实是构成知识密度的重要组成因子。并且,各测量题项对相应的因子有显著贡献,与初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一致。对于二阶验证性知识密度模型,各常用拟合指标数值同样符合相关标准,甚至进一步优于初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7 知识密度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的H1a、H1b和H1c假设成立。知识密度是一个由市场信息、接收程度和整合能力三维度组合成的二阶概念,结论如下:

H1a: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关注是构成知识密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企业对市场上的信息越是重视,知识密度越高。

H1b:企业对外界的意见或想法的接收程度是构成知识密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企业对外界的意见或想法越是持开放的态度,知识密度越高。

H1c: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是构成知识密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知识密度越高。

3.结构模型与路径分析

下面继续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以知识密度为测量模型,通过路径分析去检验知识密度、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市场表现的因果关系。

(1)结构模型的因子分析

由表8可见,各拟合指标数值均大于0.90,表明结构模型可用来解释样本数据。26个测量题项对相应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贡献,它们所组成的结构模型对验证知识密度组成维度及潜在的前因后果变量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表8 结构模型的分析结果(一)

(2)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表9 结构模型的分析结果(二)

表9显示相关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由0.895至0.797不等,这进一步验证了H1a、H1b和H1c的假设。

路径分析结果则显示,知识密度受到国际创业导向的显著正向影响(β=.766,t=10.122,p<.001),假设H2成立: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越明显,它的知识密度越高。同时,知识密度对企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有显著正向影响(β=.577,t=7.690,p<.001),假设H3成立:企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是由自身的知识密度决定的。企业的知识密度越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越佳。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5项假设成立,建构的理论模型不仅明确了知识密度的三个维度,也揭示了国际创业导向、知识密度与企业国际市场表现的路径关系。

四、结 语

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大多强调知识的获取、分享、扩散、吸收、整合、创造,然而这些概念均从知识处理机制的独立环节来进行论述,缺乏从知识的完整处理机制角度解析企业知识的运用。本文认为知识密度是知识资源相关概念的拓展和延伸,并且提供了在整体上衡量企业处理知识的一个综合视角。目前的研究对知识密度的内涵要素定义不清晰,也缺乏可操作维度。为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概念进行可操作维度方面的探讨,分析结果证实知识密度是一个二阶抽象概念,具有三个基本维度。由此可见,知识密度并不是知识处理过程中各环节的一揽子集合,它可以描述为企业获取、吸收市场信息并运用整合能力处理的强弱程度。本文的模型提供了一个可靠且有效的综合性测量结构,使在理论上操作这个抽象概念成为可能。通过测量企业在市场信息方面的关注,对外界意见或想法的接收程度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三个方面的数值来全面评估企业的知识密度。

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知识密度的前因与后果变量。国际创业导向本质上属于组织战略,作为一种行为过程,企业以国际经营为导向的意愿越强烈,就会在国际市场更加进取、敢于冒险、主动先行和拥有应对挑战的勇气,就越会关注市场中的关键信息,也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意见或想法,更主动和有效率地运用整合能力来应用知识,达到较高的知识密度,从而获得某种确定的独特优势。并且,知识密度正向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表现。在现有的实证研究方面,无论是企业获取的市场知识,接受知识的容量大小,还是其进行整合利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独立的要素还不能明确证实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提高企业绩效。而依据本次实证研究结果,知识密度越高,意味着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信息就越关注,接受程度就越高,整合能力的发挥也越充分,即企业的知识优势越明显,企业也越能取得更好的国际市场表现。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领域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战略政策引领下,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到鼓励,企业这时更应该把握时局,主动突破意识上的局限性,勇于树立国际化的目标,并采取适宜的行为。当然,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涉足国际经营的企业来探讨它们的知识管理机制,未来可以在实证上进一步去探索知识密度的结构是否在不同的行业间具有解释性。

[1] Grant,R M.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J] .Long Range Planning,1997,30(3).

[2] Autio E,Sapienza H,Almeida J.Effects of age at entry,knowledge intensity,and immutability on international growt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909-924.

[3] Almor T,Hashai N,Hirsch S.The product cycle revisited:Knowledge intensity and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46(5):507-528.

[4] Andreeva T,Kianto A.Knowledge processes,knowledge-intensity and innovation:A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15(6):1016-1034.

[5] Hair J F,Black W C.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A global perspective[M].2001,7th 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6] Oviatt,B M,McDougall P P.Defini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5):537-554.

[7] Zahra,S Sapienza,H Davidsson.P.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917-955.

[8] Cohen,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9] Lam A.Tacit knowledg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ocietal institutions: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0,21(3):487-513.

[10] Teece D.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1] Eisenhardt,K.M.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12] Zollo M.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13] Knight G A.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d born-global firm[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2):124-141.

[14] Wiklund J,Shepherd 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erprise or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07-1314.

[15] 东莞市统计局2013年报告[R] .

猜你喜欢
题项密度测量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