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临床探讨

2015-04-17 02:02刘晓红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6期
关键词:有效率神经研究组

刘晓红

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洮南 137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约占糖尿病患者60%左右。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病可以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自主神经等,临床最为常见的是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般先出现肢体感觉异常,伴有针刺、麻木、灼热继而出现疼痛,后期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糖尿病末梢神经的病变是双侧对称,下肢比上肢更为严重[1]。该研究随机选择到慢性病门诊中诊治的具有可比性两组各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同时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联合甲钴胺治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辨证分型应用中药方剂治疗的方法,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法优于单用西药组,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到慢性病门诊中诊治的具有可比性两组各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分级标准,均有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异常,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介于2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2±4.89)岁;病程介于5~20年之间,平均(8.22±4.24)年。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介于3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8±5.18)岁;病程介于 3~21年之间,平均(8.34±4.38)年。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两组在性别组成,平均年龄、病程、血糖值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同时,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mmol/L以下,每天口服甲钴胺0.5mg/次,3次/d。

研究组40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服用自拟中药方剂。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为:黄芪30 g,太子参 15 g、山药 15 g、葛根 15 g、当归 15 g、赤芍 10 g、地龙 10 g、红花 10 g、桃仁 10 g、桑枝 10 g、桑白皮 10 g、水蛭6 g、全蝎6g、蜈蚣2条。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用药:①气虚血瘀型者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加党参、白术、茯苓;②阴虚血瘀型者五心烦热、盗汗,加生地、麦冬、玄参、石斛、玉竹;③痰瘀阻络型者脘腹胀,苔腻脉滑,加陈皮、半夏、厚朴、白芥子;④肾阳亏虚型者耳鸣,腰膝酸软,夜尿诸多,或有肢体浮肿,脉沉细或沉迟,加仙灵脾、菟丝子、芡实、制附子、肉桂。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3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按1.4项的标准判定疗效。

1.3 观察项目

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改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以判定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8周后,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各等级的判定标准为: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变。

1.5 统计方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描述,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组内观察总例数×100%。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后,按照标准判定的疗效结果为:对照组40例患者中,11例患者符合显效标准,19例患者符合有效标准,10例患者符合无效标准,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40例患者中,15例患者符合显效标准,21例患者符合有效标准,4例患者符合无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新陈代谢和微血管的病变导致,与缺血、缺氧,神经能量代谢障碍,多元醇旁落的激活,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2]。神经营养血管基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管腔狭窄造成微血管功能障碍;高血糖造成代谢障碍,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伴随着内源性NO生成减少或血管对NO反应性发生改变,使糖尿病患者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神经滋养血管呈高阻力状态,神经血供不足而缺血缺氧;同时也降低了其抗平滑肌增殖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使血小板聚集,加之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中膜增厚,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血管缺血缺氧,降低神经功能[3]。葡萄糖在神经细胞外浓度增加,形成了高血糖的状况,从而使果糖和山梨醇的增高,大量堆积在神经周围,使神经细胞水肿和纤维坏死[4]。以上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如果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临床上表现为肢体疼痛、肌肤麻木等,还会导致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甚至瘫痪。

中医古籍未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症候,但有相关描述。如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指出:“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痛”;明代戴元礼《证治要诀》记载“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清代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认为“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水。”据此,笔者认为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 “麻木”、“痹证”、“痛证”、“痿证”等范畴。主要病因消耗津灼液而形成淤血,进一步加重阴阳两虚,阴寒阳虚导致血瘀[5]。病机是由于消渴日久,气耗阴伤,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湿浊内停,痰浊瘀血闭阻脉络,气血不能通达四肢末端,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多表现为四肢末端感觉障碍、肌肉痿软、痛如针刺或麻木等,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坏疽、发凉等阳虚寒凝之症。

该病西医治疗通常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同时,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应用神经性修复药甲钴胺能够有效改善蛋白质、脂质和细胞内核酸的形成,成功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同时可用于甲基的供体,促进神经细胞从脑磷脂合成卵磷脂,帮助骨鞘的形成[6]。临床实践中也可应用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α-硫辛酸抗氧化,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止痛,早期疗效相对较好,但晚期疗效欠佳。

以上分析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位在络脉,内及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因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方中黄芪、太子参、山药健脾益气,当归、赤芍、地龙、水蛭、红花、桃仁、蜈蚣、全蝎活血化瘀,搜风通络;葛根、桑叶、桑白皮清热生津痛。黄芪与当归相伍,益气补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以通为用的理念。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桑白皮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髓鞘蛋白,以修复周围神经,改善周围神经症状[7]。桑叶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症状[8]。

该研究随机选择到慢性病门诊中诊治的具有可比性两组各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同时采用血糖控制联合甲钴胺治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辨证分型应用中药方剂治疗的方法,两组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后,结果表明:对照组40例患者中,11例患者符合显效标准,19例患者符合有效标准,10例患者符合无效标准,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40例患者中,15例患者符合显效标准,21例患者符合有效标准,4例患者符合无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值得推广应用。

[1]符珏.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47-148.

[2]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01-203.

[3]丘英,罗佐杰.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内科, 2007,2(2):236-239.

[4]刘元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87例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8):3678.

[5]王树新,肖明海,肖允楼.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89,91.

[6]张海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57-1758.

[7]马松涛,王秋林,张效科.桑白皮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76-777.

[8]刘兴忠.中药桑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83-84.

猜你喜欢
有效率神经研究组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神经”病友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osthole binding to human serum albu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