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慎独”看境界

2015-04-16 19:47马玉槐
月读 2015年4期
关键词:穷养品性观照

马玉槐

慎独在《大学》和《中庸》里都有论述,其主要含义有两重:其一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属性,要尊重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这种独特性。其二是说要谨慎地对待独处,越是无人在侧或无人监督之时,越要保持清醒和自重,这样才能察觉到外在的风险和内心的偏斜,独处时心猿意马,自然谈不上修齐治平。

独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或许是一道永恒的考题,我们先抛开家国天下,也不谈君子圣贤,仅就个人独立意识的培养和进步来说,独处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是一切品性是否成熟与稳定的试金石。

但独处而不放纵并不容易做到,高唱自律未必能做到自律,更名八戒也不一定禁得住高老庄的美景入心。陪老僧入定,老僧入定了我们或许依旧心若飘风;随真人辟谷,真人得道了我们可能仍在忍受饥肠辘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想到过去曾听人说要穷养儿富养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却鲜有详解,我在这里姑且妄断一下这句老话传于世的初衷。其所言之富养,大约首先是为了增长见识,超越苟图小利的初级心理,不至于将来吃大亏甚至走歪路,若不明就里则可能养成贪慕虚荣,懒惰挑剔,凡事只能占先绝不吃亏的思维惯性,待蛮横霸道、颐指气使的品性养成之后,才悔不如当初穷养为好;而所谓的穷养,其本意则应该是为了培养坚忍担当、大度宽容的品格,如不知所因,一味以洗脑和压制为手段,以击碎璞玉般的原生态自信和善良为目标,最后变成将欲望压在心里,将贪婪写进眼中,养成心性黯漠,仇视光鲜,以独享为乐,以损人不利己为快的习性,到了如此地步是否又悔不当初?

可以想见,正直、善良、宽容、诚信等诸多品德并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单凭压制和恐惧所能遏止的,指天发誓也未必会对所有人长期有效。

慎独,就个体的养成而言,需要外在的长期培育和内在的不断修养,而培育者只有知其然并能够有知其所以然的通彻认识,以及耐心陪伴走过完整的自由意识成长过程的心态,才能慢慢成就出自由于内而中庸于外的慎独意识。当然,这还需要培育者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长期担当此任。

其实,慎独之于群体的意义更大,因为正是由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才构成了群体内部丰富而深厚的多样性,从而在群体结构上增强了内部的张力,使得整体由此变得坚韧而有弹性。如果把群体也比作一个人的话,秩序的确定性就像人的筋骨,而文化的多样性则好比人的血脉,只有二者相辅,整体才会变得健康而充满活力。儒家孜孜不倦倡导的为政者仁和为富者礼,就是要提倡最大限度地容纳和保护这些个性化和多样性,如此便可以让秩序与和谐在同一个群体内并存和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本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核心价值所在。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精神倡导。可以说,在儒家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教育体系中,慎独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从儒家经典《论语·学而》说起:“当我们的所学经常能与所用相结合,当我们的朋友们从远道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呢?当我们的才能和品行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不快甚至是恼怒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这开篇就是在温和地引导我们每一个人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发问。在确立了个体的心路方向之后,就展开了儒家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解读:“下孝悌而上仁本”;再接下来便又是一轮对我们内心慎独的精细化引导:“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由此可见,慎独也许是一个会持续一生一世的发问,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这是缘于每个人内心的境界不同,而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答案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为忠信,其程度也难免会有所差异并处于变化之中。

儒家的先贤通过慎独告诉我们:慎独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修炼,在于时时对自身心路历程的观照,而观照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内心拥有不断提高境界的意念。登高而见者远,顺势而闻者彰。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流根系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容为一个整体,其内核的相通之处也许就在于此。

猜你喜欢
穷养品性观照
我要对你说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脸要穷养,脚要富养;心要穷养,肺要富养
关照与观照
穷养没有格局,富养淘汰出局
身体器官也有穷养、富养之分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瑜伽心灵观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