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银
读书与做官,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两大“使命”。读书,就要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做官,难免泾渭分明,廉贪各异。做官之后,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如何对待,如何选择—— 颇有不少古人,以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了出来,传之后世。
不仅是官员,连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了江山,也曾以朗朗上口的诗歌,表达为官当廉洁奉公的理念,儆戒自己的臣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便亲自写下《颁令箴》:“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用来告诫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后来,宋太宗把这首四言诗浓缩成更简洁明了的四句十六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从此广为流传。后世的宋高宗、明太祖更将这四句话立碑镌刻,树在官府大堂中,以起警醒效果。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中国古代的廉政诗歌,是优秀的廉政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道德力量;而贪腐官吏留下的忏悔诗,足为今日从政为官者的长鸣警钟。
现身说法留警示
2000年,建国以来执行死刑的第一个副省级领导干部胡长清,在得知判决结果后痛哭流涕:“我为什么坠入到今天这个地步?!为什么对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和中纪委三令五申的各项规定置之不顾?!为什么辜负了党的多年培养教育?!为什么辜负了人民群众的重托?!”贪污腐败,享受一时之快,最终东窗事发、受到国法制裁之时,贪官们往往悔不当初。而在古代,也有不少贪官在临死前或事发后写下“绝命诗”或“忏悔诗”,或悔恨昔日的所作所为,或感叹荣华富贵的终不久长,从这个角度看,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劝廉书”。
唐代文人皇甫枚在《三水小牍》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陈璠,早年是一名普通士兵,后来当上了宿州太守,穷奢极欲,贪污腐败,大肆聚敛钱财,被当地人民深为痛恨,最后恶贯满盈,被斩首示众,临刑前作了一首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将荣华富贵比作南柯一梦,悔恨之情,可见一斑。而陈璠此前目不识丁,当时人都认为,这一定是鬼附身替他写下的忏悔诗。
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之说,其中的“蔡”原本是指蔡京,后来却变成了蔡襄,原因正是在于蔡京是宋朝的大奸臣、大贪官,后人不齿于其为人,专门将他换掉。蔡京在宋徽宗一朝担任宰相18年,卖官鬻爵、贪赃受贿、侵吞公物,积累了大量财富,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厨房中厨娘众多,分工细到连切葱丝都有专人。最终,在朝野上下的强烈抨击下,蔡京垮台,被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州)。当时,蔡京已经81岁高龄,落得如此凄凉境地,追悔莫及,写下一首《西江月》:“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将内心的悔悟描绘得淋漓尽致。
清朝的和珅素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大贪官”之称。据说他被抄家时,家产价值2.2亿多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为4000多万两,相当于5年多国库收入的总和。嘉庆皇帝赐和珅自尽后,狱卒在其衣带里发现一首绝命诗:“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记取香烟是后身。”隐约曲折地透露了悔意。而和珅的一位宠妾为他作的挽诗:“谁道今皇恩遇殊,法宽难为罪臣舒。坠楼空有偕亡志,望阙难陈替死书。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倒是更明白地点出了贪官自己作孽也害及家庭的道理。
自我砥砺传佳名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古人奉行孔孟之道,历朝历代,自然也不乏以气节操守自律自勉的正直清廉之士。他们高洁的人格与表里如一的言行,与他们脍炙人口的“咏志诗”一起,在历史丰碑上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东晋大臣吴隐之,在赴广州上任途中路过石门,听说当地有一眼山泉,传说喝过泉水的人都会变得贪婪无比,故被命名为“贪泉”。于是,吴隐之特意到泉边舀水饮下,更写下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思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吴隐之廉洁奉公,吃的只是普通的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部下给他送鱼,为了讨好,事先剔去鱼骨,吴隐之非常厌恶这种谄媚行为,总是加以呵斥并将送礼者赶出门外。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广州的官场风气逐渐好转。
南宋学者朱熹,一生甘于清贫,生活准则为“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粗茶淡饭,崇尚俭朴。他任职秘阁修撰期间,过年时去看望自己的女儿女婿一家,被女儿留住吃饭,女儿家境也不富裕,只能用清茶淡饭当作年夜饭来招待父亲,心中非常不安,脸上不觉流露出来。朱熹看出女儿的心情,饭后便写了一首诗留给女儿一家:“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不仅阐明了自己艰苦朴素的生活观,还表达了对穷苦百姓在贫寒中连饭都吃不饱的同情。女婿看到此诗非常感动,立即把它贴在墙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曾写下著名诗篇《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明代大臣于谦,刚正不阿,清廉自守。有一次,他从地方官任上进京述职,当时官场陋习,凡是进京的官员都要向上司送礼,但于谦什么也没准备。有人劝他即使不送金银珠宝,也可以送点土特产,于谦却笑道:“我带了‘两袖清风去送礼。”还写下一首《入京诗》以表心声:“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个故事,被后世浓缩成了“两袖清风”这一成语,传诵至今。
讽贪颂清有谣谚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贪官清官,老百姓看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自古以来,还有一类独特的“廉政诗”,引人深思,发人警醒,那就是最接地气的民谣。小小的民谣,就像一面大镜子,折射出社会现实,毫无顾忌地抒发老百姓对社会的观察,反映与表达民众的意愿,讽刺贪官,歌颂清官,鞭策着后来人。
“包青天”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形象的代表。他不仅一生清正廉明,还留下了“凡贪赃枉法者,不是包家子孙,不得葬入祖坟”的严厉家训。在当时,老百姓满怀敬意地编了一首民谣传唱:“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将包拯比作阎罗王一般铁面无私。同时,襄阳的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也是清官,当地百姓用一首《襄阳人歌》来赞颂他俩的清廉:“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
对于贪官,老百姓则毫不留情地给予辛辣的揭露与讽刺。北宋宰相王黼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就有民谣讽刺说:“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元朝末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金鼓谣》:“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二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差不多。”强烈地讽刺了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与明火执仗、打家劫舍的强盗没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一些笑话书记载了不少百姓讽刺贪官的谣谚诗歌。如《广笑府》有一笑话:一贪官离任时,把府库钱财席卷一空。百姓作诗赠之曰:“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笑林广记》中有一故事:一县官贪财好酒,政事腐败昏庸。百姓作诗嘲讽:“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粉墙画白虎,黄纸写武隆。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唯知钱与酒,不管正与公。”
对于贪腐问题,民众监督、道德自律固然重要,但建立有效的制度加以监督制约,才是治本之途。正如孟知祥虽然煞费苦心地写下《颁令箴》,但其子孟昶就将父亲的训诫抛之脑后,荒淫奢侈,以致丢掉了江山。据说,当灭亡后蜀的将领向宋太祖赵匡胤献上从孟昶宫中搜出的“七宝尿壶”(用七种宝石镶嵌制作的尿壶)作为战利品时,赵匡胤感慨万分地表示:如此腐化堕落,怎能不亡国?
与其让贪官死到临头再来忏悔,不如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敢贪,不能贪;与其让老百姓一再做着“清官梦”,不如用民主与法制彻底约束官员的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这才是解决贪腐问题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