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构筑校企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2015-04-16 00:08潘红霞施佩娟张苏苹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企高职企业

潘红霞 施佩娟 张苏苹

导读:校企合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构筑校企的紧密合作,能产生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的困境,打通工学结合的坦途,有效地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实现互惠多赢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职院校一直在实践中求索。

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目前两者的互动还没有形成一种相对成熟与完善的内外保障机制。面对各种困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姿态,主动寻求企业的参与;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仅靠政府指令的办法行不通了,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互动的内外运行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一、内修:文化融合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组织,校企合作中两者的文化矛盾、甚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校企需求、合作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等诸多方面。高职院校能够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在尊重吸纳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有所改革与创新,企业能够认识到参与教育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企业长期效益的关键,才能从校企合作矛盾与冲突中走向融合。[1]

(一)建立基于任务导向型的对接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的先决条件,无论是文化融合的观念,还是运行的机制,其模式的根本所在应该在于构建有效的高职教育文化模式,使校园文化模式与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相互映射,内在运行机制结构的动态对等。所以,建立基于任务导向型的校园文化模式是解决目前高职校企文化对接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以工作过程驱动为核心导向,融入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课程结构,辐射高职校园文化教育体系,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它反映一种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断交融渗透的渐进发展过程。

(二)创建校企双赢的互惠学习型组织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相通之处,其契合点就是学习型组织。建设校企双赢互惠的学习型组织,必须让教师、学生、企业员工掌握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和方法。以“培养能上岗、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技术性人才”为共同愿景;通过任务方式明确学习目的,改变师生的心智模式。教师由“我来教”转为“教什么”、“怎样教”;学生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构建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团队沟通、学习氛围,达到企业、教师、学生不断提高之目的;通过企业竞争教育,培养组织成员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能力与意识;培养组织成员多方位、多角度、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校、企业、社会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2]

(三)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切入点

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应该是帮助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学习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遵纪教育和诚信教育;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提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把握企业文化;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内容;将企业的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让大学生能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等。

二、外建:四方联动机制

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培训的教学模式。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深化发展。

(一)“合作四级管理”保障机制的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四级管理”机构,是解决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体制保障。所谓“合作四级管理”机构,即“一级”是在政府、社会层面,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人员可由政府分管职业教育的领导,教育、劳动、人事、经济行政部门的官员以及行业协会、职教专家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宏观指导、战略发展、合作事务咨询协调等工作;其它“三级”主要放在学校、企业层面。校企合作领导层面,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协调委员会,人员由校企双方的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合作教育工作办公室,负责合作中重大事宜的研究决策;校企合作操作层面,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人员由学校的专家、教授、教务处领导,企业的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领导等组成,主要负责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行业与专业的链结等工作;校企合作执行层面,成立工作小组,人员由实训教师、学生、技术员、一线操作工人组成,具体实施岗位确定、工位教学、工位岗位技能训练等。

(二)“蝴蝶”型结构的专业办学模式

政府处于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相当于“蝴蝶”的头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和行动;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领导和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制度;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对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科学研究。

合作院校的专业群是主体,相当于“蝴蝶”的一翼。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操作,操作的核心是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师资配备、课程设置与编排、评价考核、体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结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资的结合。

合作企业群是基础,相当于“蝴蝶”的另一翼。以行业和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积极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招生工作;为职业学生工作实习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培养合格的企业教师;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投资,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3]

智囊顾问团是后盾,相当于“蝴蝶”的尾部。通过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自己强大的智囊顾问机构,由它来制定与行业、岗位有关的工种准入标准、岗位技术标准等,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质量提供检测标准。

三、共育: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原则是互相助力,实现双赢。专业课程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路径。

(一)课程开发的“三侧重”

“三侧重”是指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培养过程按学年度分成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侧重培养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在实践教学上强调对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第二学年设置在专业岗位轮岗实习,侧重培养专业基本技能,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项专业能力。第三学年侧重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第二学年轮岗实习的基础上,第五学期进行综合管理能力课程的学习,第六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管理岗位的实习。

(二)课程设置的“三不断”

“三不断”是指专业课、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三年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三年不断线;职业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到边学习、边实习。在实践性教学安排上,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必须同步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实践性环节不断线,使技术训练的内容逐步加深,训练要求逐步提高,以达到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之目的。

(三)技能训练的“三平台”

实训基地既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平台,也是校企合作的平台,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一级平台是构建企业管理仿真化的“教学工厂”实训平台,二级平台是构建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三级平台是构建资源共享的应用研发平台。通过“内外兼修”,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在把学生推向了企业和岗位,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以校企合作课程为平台,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提高了高职学院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艳丽,王浩川.“三对接五联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4(3).

[2]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方光罗.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08-01-09.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校企高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