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古城寻踪

2015-04-16 00:08叶治安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半城纳西族威尼斯

叶治安

导读:因为曾是一国之都,所以大理的史迹、史料、史事皆堪称丰富,其中名声最大者当属崇圣寺。该寺能享誉天下,除了它的历史人文背景外,还有两大原因:一是寺前的标志性建筑三塔;二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人们称丽江是“东方威尼斯”,其玉河水在古城中一分为三,再三分成九,再像枝蔓一样延伸出去,淙淙清水穿街入巷,环绕于各家各户之间;水边杨柳倒垂,水上石桥连横,一派“半城河水半城柳”的风采。

云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山水名胜,人文古迹,享誉天下的一线景点不下百处,所以即便是走马观花,一圈转下来至少也要一月有余。很遗憾,迄今为止我只去过一次云南,而且时间仅十天,除了昆明二日,余下几天都在大理和丽江。但在云南,真正为世人所稔知,且称得上古城的,也仅此二城而已。

大理是南诏古国的首都,自秦汉以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昆明成云南首府,则完全是拜元世祖忽必烈所赐,当年他率蒙古铁骑征服整个云南后,就在昆明设了一个行中书省,至此才确立了昆明政治中心的地位。

凡到过大理的人,对其名胜和风光是有口皆碑。明人杨生庵曾有过两句诗:“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拖兰。”我觉得杨氏的褒辞很是贴切。在我所见到过的自然风光中,苍山洱海确实可算佼佼者,其他如三塔、蝴蝶泉、白族民居等也各具特色,但大理有两处鲜为人知的遗址却令我平添感慨。

当地人对我说这儿有一座紫禁城,这令我很是惊讶。到了那儿一看,方知原是百年前回民反清领袖杜文秀的大帅府。因为当年这大帅府造得很是气派,高楼厚墙,黄瓦雕檐,且城中有城,俨然王者所居,故被称作“紫禁城”。杜文秀还亲自手书楹联“天生英雄扭转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但此刻现于我眼前的“紫禁城”,其规模却不能与四川刘文彩的大宅院相匹敌,也远逊于山西的乔家大院。

杜文秀原是食官俸的廪生,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属于体制内的人。可杜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书生,别看他所撰楹联豪气冲天,但身上酸腐秉性难除——他先是因看不过官府中恶霸欺压同胞,傻乎乎地上京为百姓诉求,未果;后因得知云南巡抚密令各地“聚团杀回”,情急无奈之下被逼举旗。但造反失败后,杜文秀先服毒又自投清营引颈受戮,这实在是匪夷所思。杜文秀死后,其无头尸被大理下兑村的回民就地掩埋。民国六年,杜的女婿张志勋为岳父修墓,前碑为汉文,后碑是阿拉伯文。据说原墓已被毁,不知是战乱还是文革所为。现在的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所修。

因为曾是一国之都,所以大理的史迹、史料、史事皆堪称丰富,其中名声最大者当属崇圣寺。该寺能享誉天下,除了它的历史人文背景外,还有两大原因:一是寺前的标志性建筑三塔;二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我去时只见到三塔,没看到崇圣寺,因为该寺早在清末就荡然无存了,但据说有关部门正准备斥巨资将其修复。

我个人认为大理现存古迹中,最具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的应该是“大唐天宝战士冢”。我的史学知识匮乏,常常陷于“用时方恨少”之窘境,今日我所了解的一点史实,都是零敲碎打,或是急用先学得来的。例如像大唐征伐南诏国的战事,我还是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一诗中知晓的,而对这场征伐战的来龙去脉则是一无所知。不过有一个典故我倒是早就知道了的——唐朝攻打南诏,大败,阵亡将士达十几万之众。南诏王不忍见那些战死者抛尸荒野,就在洱海边建了一座“大唐天宝战士冢”将其收葬(世人俗称万人冢)。但据说这些战死异乡的唐朝官兵冤魂不散,所以每到月黑风高或阴雨日晦之际,就在冢内发出阵阵哀嚎,令四乡百姓感到恐怖万分。直到明万历年间,大将邓子龙为抗击缅甸入侵者经过大理,在碑上题诗:“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这才平息了冢内那些“望乡鬼”的“哭呦呦”(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云: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毫无疑问,这典故是迷信,但之所以流传,因为它反映的是民众心声。战争,无论以什么形式和什么内容进行,对黎民百姓来说,都是灾难和悲剧。当地人说,这“大唐天宝战士冢”已毁建多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6年修葺的。

丽江号称“高原姑苏”,从大理到丽江有六百多华里,要不是因了采访“七星国际越野赛”之便,我不太可能远程驱车奔赴丽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朱自清写的《威尼斯》一文。当年我在中学教书时,有一次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说到威尼斯的姐妹城苏州,自然而然地提起了那经典名句“人家尽枕河”。当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质疑说:“老师,苏州城里现在哪有人家尽枕河的景象?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柏油或水泥马路。”学生的突兀发难,令我一时有点懵,楞了一回才急中生智戏言道:“因为要搞城市现代化,所以沧海都要桑田,何况河流乎?”但这学生说得没错,苏州现在实在算不上什么水城,现有的一些河流,很多都是近年所修的“人造景观”,其历史不到二十年,所以,它和威尼斯结的姐妹城是名不副实的。

但当我徜徉在丽江街头时,觉得此城倒是有资格和威尼斯并列为伍——玉河水在古城中一分为三,再三分成九,再像枝蔓一样延伸出去,淙淙清水穿街入巷,环绕于各家各户之间;水边杨柳倒垂,水上石桥连横,一派“半城河水半城柳”的风采。人们称丽江是“东方威尼斯”,我觉得这不是过誉。

1996年,丽江曾遭受过7级强烈地震,当时我供职的报社同仁吴立德和王杰曾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写了好几篇真正的新闻报道,并拍了许多在今天看来很有收藏价值的照片。从吴、王两人当年拍的照片上看,地震后的丽江古城已是一片瓦砾和残垣断壁。因为丽江是中国仅有的两座以整座城市申遗成功的古城(另一座是山西平遥),所以联合国立马拨巨款重建该城。我是1998年去的丽江,距地震仅两年不到的时间,整座城市已是一点也没有劫难的痕迹了。

“东方威尼斯”的风光令我兴味盎然,但丽江还有两样东西令我感兴趣,一是东巴象形文字,二是纳西族音乐。千万别误解我说这话是对文字和音乐有什么研究,实际上我是一窍不通,之所以感兴趣,那是因为我想起求学时老师说的,作为东巴文化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而且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和格巴文,据说现在还有人在使用,这我表示怀疑,纳西族现有30万人口,有几人还在用那些“意符、形符、音符”作日常的交流?我臆测所谓的“使用”,主要是指经院里学者们的研究,“使用”和“研究”毕竟不是一个概念。我曾与几个当地的纳西族人交流了一下,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不知“东巴”、“格巴”为何物?可惜因时间关系我没能和当地人仔细交流一下,以佐证我的臆测属实。

现在世界上很多少数民族都被所在国家的主流社会同化了,对此,我没法说清其中优劣。但窃思一个民族不管如何落后,如何不开化,可只要在大众层面上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它就不能说是被同化了。就主观意愿来说,我还是赞成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使用一种文字,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很多误会,因为我发现很大一部分的种族隔阂、种族歧视、种族偏见是因语言障碍所引起,这在一些移民国家已有很多客观现实得到印证。

纳西族音乐,艰深、晦涩、难懂,所以我更是“惘然不知所奏”了。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半城纳西族威尼斯
以死相报
寻常威尼斯(节选)
黄天其教授谈重庆下半城改造建设的“复兴梦”
威尼斯
柳秋白
戏霸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