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山
【摘 要】儿童喜欢涂涂画画,而美术课堂中为孩子提供了一种自由表现与情感沟通的机会。教师应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审美环境,使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绘画的乐趣。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创作活动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一颗“独创”的种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摹功底
对于美术艺术课来讲,学生联想力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启蒙时期,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段,在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问题。
所谓联想创造课,是在美术课堂上借助图像或实物,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加添、改编,创造出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这样的课堂结构就叫做联想创造课。
小学生具有积极表现的心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使知识的传达更加轻松,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作过程是构思形象化的过程
美术创作的过程是把作者的想法形象化的过程。儿童对美术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但明显受到技法的束缚,想画却画不来,这时就很需要教师发挥辅导的作用。
仔细分析学生的作业,我发现影响画面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画的物体的大小。有部分学生在我的一再提醒下还是画不大。这是为什么呢?我了解到学生把物体画得小是想要画很多东西。学生画画的过程是想到哪就画到哪,在画完“主体”后又不知道要再画些什么,后面添上去的东西往往是填充式的,如花草、树木、太阳、云朵。这样的画面重点不突出,缺乏完整性。知道“病”因后我就可“对症下药”了。第一、告诉学生,一幅好的画不一定要很复杂,有很多东西,有时画的东西少反而会更好看。第二、以“大”为美,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比较画得“大”的和画得“小”的习作。让学生认识到画得“大”的习作会显得饱满,画面更完整。第三、要求学生尽可能不画“主体”以外的形象,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主体”的表现上,有利于学生表现的形象从表面引向深入。如画太阳时,我要求学生只画太阳,看谁画的太阳最大最美,学生画完一个圆后,觉得太简单,很自然地就给太阳加上了五官、加了表情等,将注意力放在太阳的美化上。经过几次尝试后,学生发现自己的画明显变美了,自信心增加了,表现的欲望也更强了。教师将浅层兴趣引申,把学生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表现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构思是学生根据自己对创作的想法,是在脑海里、意想中对所要创作画的想象。构思是优秀作品的关键,在构思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倡艺术的独创精神。教师的辅导要着重引导学生回忆及联想,开阔他们的思路。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并考虑怎样表达出来。教师在辅导时,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思路去帮助他们,切不可用教师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想法。
三、指导观察,掌握方法
学生画一张创作画时,常出现打稿时边画边擦,到后来就是一张白纸和一些粗细不均的印痕。这种常见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的绘画基础不牢固,观察方法不正确,作画胆子小,不敢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画。为了打好学生的绘画基础,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对象要在不断地比较中进行。训练观察最常用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生静物。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即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繪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人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即画左边比较右边,画上部比较下部,用手中的铅笔当尺子比划所绘对象的倾斜度、平衡度、高低长短的比例等,做到心中有数,不是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未来的世纪将创造竞争的世纪,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还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美好的当今世界。因此,才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这美的种子,使他们现在成为爱美、会美、外表美、能创造美的一代鲜花,在祖国这块大花园中竞相吐鲜开放,促进我国群星灿烂、英才辈出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许香玉.儿童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2]陈小芳.梦想在创作中起航——关于儿童画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