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红
语文,简而言之就是语言文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事的其实就是传授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技巧予学生的工作以及一定的德育工作,这便是教书育人的师者本职。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要的教育教学阵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问,学生答”的沉闷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时代要求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语文老师如何使用语言文字达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的话语要充满真正的人文关怀,毫不做作,真心真诚
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的动物更有优势,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拥有“文化基因”这个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优势,语言文字就是“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文化基因”的优势,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谈吐温文尔雅、大方得体、充满幽默睿智,具备有独特的人性魅力,对学生充满人文关爱,善于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出入学习内容和现实实际之间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用自己毫不做作,真心真诚的语言表现让学生体会到师者的人格魅力,从而以师者为表率,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例如在讲授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时候,语文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基本上是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讲解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然后狠狠的批判揭露沙俄专制制度下警察制度的黑暗,学生得到了考试知识和对阶级敌人的仇恨与及看到老师的“语言暴力和话语霸权”中的“正义感”,所以教师语言的不得体反而破坏了课堂气氛,甚至产生了与教育目的相反的德育成果。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在语言文字上的优势,客观公正的去看待奥楚蔑洛夫这个悲剧人物。在小人物奥楚蔑洛夫生活的背景下,根据狗主人而改变处事原则未免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这也是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为了求的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在这里,语文教师要用平和的充满关爱的语气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而且这个小人物在一般的情况下,他还是替楚留金主持了公道,这说明他也并不是那么无药可救。当然,在可恨的地方,语文教师的用语应该配合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而变化,比如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转而攻击甚至污蔑比他更弱的弱者时候,语文教师要用严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他的可恨可憎,不值得同情。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就此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到现代社会的不良现象,提出反思,那样是可以达到活跃课堂和提高学生品德教化的目的的。
二、语文教师要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言语技巧和水平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也说出了语言文字的“杀伤力”之大,留在肢体上的伤口容易愈合,在心上的伤口却难以消逝。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唇枪舌剑所产生的后果,不可以对学生使用粗暴的语言或者变相的嘲骂,对于一些不和谐的课堂突发事件,要运用得体的语言应急处理,避免尴尬或者下不了台的事情发生。所以语文老师要注意在平日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言语技巧和说话水平。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语文教师,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犹如庖丁解牛,悠然自得,游刃有余。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似乎无所不至,无事不晓,平日里也是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字字珠玑,让人在会心的笑声中思有得,学有成,这是与其平日里的学习分不开的,是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充电”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离不开平日的苦心造诣。一次去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鲁迅先生的《闰土》,其声音浑厚和缓,让人听着十分的舒服,授课时,讲到激动处情绪高昂,情到低缓时,亦能缓缓而语,感觉听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都不得不跟着他的思想再走。其中有个小插曲,一个学生恐怕是“入戏”太深,竟然当堂和老师争辩起“猹”的读音来,其师淡然一笑,随口答道:《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个表规定了这个“猹”统读“chá”。众皆哗然,随之掌声四起。这老师看着学生,眨眨眼睛,调皮的说道:“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这个字的真正读音,恐怕老师得打个电话给鲁迅先生了。”全场又是一阵会意的笑声。学生呵呵笑道:“这倒是不用了,还是按照您的读吧。”
三、语文教师应该使用具有独立个性的语言进行教学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有独立的个性,只有一个自由的有着独立个性的人才可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教学,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更高素质。所以,语文教师不能被时下林林总总的“公开课表演”所左右,去盲目的跟风模仿,而是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一个性格粗狂,举止大方的老师,他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具备他身上的性格的烙印,有洪亮的声音,有夸张甚至略显粗狂的动作,有激昂的情绪,自主独立的发挥他活泼的个性特点,加上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讲述他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给学生传授自己理解到的知识。如果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是为了迎合某种教学模式而刻意的隐藏自己的语言特点,刻意的表现出与自己的个性不符的教学语言,就会沦为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反而变跑到了教育的反面去了,试想一下,平日学生眼中的“张飞”老师在课堂上用了“林黛玉”的语言,那么学生会怎样看?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师者在学生面前赤裸裸地“人格造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那么教育就失去了说服力了。一个真正的语言大师必须是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完整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套自己的个性语言教学方法,使自己与别的语文老师区别开来。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力地拓展语言想象力
课文总是由语言组成的,是人类精神的外在表达。如果教师指引得当,课文中的许多场景片段,能够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些作品语言文字并不多,但是却令人深思,比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言简意赅,但是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十分的大,令人回味无穷。王安石一反千百年来人们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看法,提出孟尝君不得士的看法。这个观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围绕着孟尝君能否得士,展开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辨潜能的平台,这本身就是拓展了语言想象力。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含蓄而有张力,平凡的语言中就能够表现出美好的意境来。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表层的语言找出深层的意境,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中国的古典诗歌就是一个最好的平台,比如王安石的一首诗《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小小的“绿”字,千古传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王安石笔下的江南的春天是怎样的?月夜归家,春归故里又是怎样的?结果这些富有诗意的美不胜收的春天美景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語言中让学生感受视觉上的美好。
总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责任心和爱心,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在课堂上熟练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教师要发掘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