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志
[摘 要] 目的: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检测血常规患者360例,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各两份,用迈瑞BC—51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结果。结果:360例血常规标本用两种方法采血重复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采血重复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有一定差异,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重复性较差,不易控制检测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稳定。所以,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应首选静脉血。
[关键词] 血常规;BC-51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静脉血;末梢血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91-0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检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以快速提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血常规检查360例,其中成年男性170例,成年女性120例;儿童70例,年龄在1~10岁。
1.2 检验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法采血2ml,静脉血取自肘静脉,专用EDTA-K2血常规抗凝管,及时颠倒混匀;末梢血采自左手无名指内侧约20μl,置入专用稀释液,混匀备用。专人操作,严格按照血球计数仪程序进行,测定前用同一质控物校正仪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迈瑞BC—51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组血标本进行测定,结果两组WBC、RBC、HGB、HCT、PLT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FL)]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等進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及各系形态分析。
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发现,不同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对于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末梢血测定RBC、HGB、PLT值低于静脉血, 而WBC值高于静脉血。一种可能是由于采指血时, 挤压采血部位, 使标本中混入的组织液促使血小板聚集, 仪器自动计数时误认为白细胞,使白细胞出现假性增高,而血小板则出现假性减低;还有可能是手指血采集时刺破手指造成局部生理反应,引起局部血液中WBC升高。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末梢血血小板结果低于参考值,则必须按操作规程重新采血检测,以排除人为因素。从血常规检测结果来看,静脉血的重复性明显优于末梢血。
静脉采血时,静脉内各种成分不易受环境影响。抽出的血液无组织液成份, 应能反映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 静脉采集的血液较末梢采集量大,适用于各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便于保存,可重复测定, 重复性好[1]。且现在都采用真空静脉采血,卫生洁净,仪器检测时不易堵塞计数孔。
末梢血在我院用于血常规检查常用于婴幼儿。因婴幼儿肘静脉多数不清晰血管较细采血困难,且家长难于接受,孩子也较痛苦。
末梢血的血样实际上含动静脉血和组织液,反映的并非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2] 。患者采血部位没有提前揉搓好,采血针采血深度不够,患者受外界环境、情绪、应激反应的影响,采血部位瘢痕造成的末梢循环障碍, 采血不畅时的采血时间延长,采血时反复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进入血液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检测结果受到干扰造成计数上的误差。静脉采血能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所以,末梢血与静脉血相比,准确性和重复性在理论上和具体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差距[3]。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细胞计数仪越来越先进,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血液分析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应积极提倡用静脉血做血常规分析[4]。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只能进行末梢血采集时,应严格依据操作规程进行采血,降低各种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同时,操作人员应时刻重视引起末梢血结果改变的影响因素,尽量避免。
参考文献
[1]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21):170-171.
[2]段金霞,冯涛聚,苏文凡,等.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115-116.
[3]李顺义.血细胞形态学漏诊分析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28(9):140-141.
[4]罗碧春.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