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细明
山峰的叫法有几许
文/杨细明
福建多山,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斜贯全省,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方言复杂,各地对山峰的叫法五花八门。即使同一方言区,叫法也大不同。据统计,全省各地对山峰的叫法有山、峰、岩、尖、顶、岽、岗、寨、头、岭、嶂、崎、岐、旗、岬、崙、岌、岚、解、窠、坪、石、洋、坳、岔等二十多种。
以“山”代“峰”,常见于八闽各地。许多有名的山峰都叫“山”,如福州的旗山、闽清的须弥山、涵江的望江山、泉州的清源山、德化的戴云山(戴云山脉的主峰)、龙海与漳浦交界的大瑁山、平和的大芹山、上杭的梅花山、连城的石门山、沙县与将乐交界的雪峰山、尤溪的大模山、永安与清流交界的棋盘山、将乐的陇西山、延平的茫荡山、建瓯的辰山(鹫峰山脉的主峰)、政和与周宁交界的香炉山、武夷山的黄冈山(武夷山脉的主峰)、屏南的鸡鸣山、福安的白云山、福鼎的青龙山等。
被称为“尖”的山峰也很多,如永泰的东湖尖、仙游的大尖、安溪的太华尖、安溪与华安交界的福鼎尖、长泰的鼓鸣尖、漳平的苦笋林尖(博平岭的主峰)、漳平与大田交界的一顶尖、政和的香炉尖、浦城的营盘尖、寿宁的山羊尖、屏南的东峰尖、霞浦与福鼎交界的目海尖等。
“顶”的叫法也较常见,如闽侯的尾虎顶、南靖的纱帽顶、上杭与武平交界的园通顶、武平的梁山顶、梅列与沙县交界的锣钹顶、沙县与尤溪交界的乌石顶、永安的白石顶、宁化的芒花顶、建宁与泰宁交界的白石顶、寿宁的南山顶、柘荣的东山顶等。
“岗(冈)”的叫法虽然独特,但各地都有使用,如闽清与古田交界的橄榄岗、延平的石梯岗、建阳与光泽交界的背岗、建阳的西峰岗、松溪的长龙岗、建瓯与古田交界的石大岗、建瓯与顺昌交界的龙岩岗、武夷山的狮子岗、古田的高岗、政和的南山冈等。
真正称山峰为“峰”并不多见,为人们所熟知的仅有福州鼓山的绝顶峰、闽侯与闽清交界的莲花峰、漳平的九仙峰、大田的大仙峰、泰宁的峨嵋峰、将乐的太阳峰等。
“岩”的使用频率也不高,见于罗源的飞仙岩、厦门的日光岩、永安的天宝岩、明溪与将乐交界的仙水岩、建阳与建瓯交界的白石岩、建瓯的百丈岩等。
“岽”的叫法只流行于客家方言区,如云霄与平和交界的高山岽、平和与南靖交界的蛟塘岽、诏安的龙伞岽、新罗的龙山岽、永定的响石岽、长汀与宁化交界的鸡公岽等。
“头”的叫法偶尔可见,如新罗与永定交界的赤岩头、周宁的龙岗头、周宁与福安交界的扩坪头等。
“岭”的叫法仅见于闽侯县的山东梯岭(牛母山)、长汀县的白沙岭等。
非常罕见的叫法还有崙、岌、窠、岚、坪、石、解、旗、岔、坳等,如漳平的里仔崙,永安的上窠、上地岌、横格岚、岬头坪、和尚石,仙游的石谷解,蕉城的第一旗,寿宁的箬坑岔,武夷山的过山坳等。
还有些叫法十分令人费解。比如“寨”,本身可能并不是指山头,而是根据早期的人工构筑物命名的,如清流与宁化交界的石林寨、宁化的鸡公寨、上杭的石子寨、明溪的鸡形寨等。“岐”意为象树木分叉那样的山地,却也被用来称呼山峰,如三元的真人岐、永安的南山岐、安溪与永春交界的陈斗岐、德化的石笋岐等。“崎”形容山路不平,大田有翰林崎、太山崎、虎臂崎等。“岬”原指两山之间,也指突入海中的陆地,但闽中、闽西北一带偶用之于称呼山峰,如永安的垇头岬、金顶岬等。还有称为“嶂”的,如清流的铁石嶂、清流与连城交界的东嶂、宁化的福建嶂、明溪的腾云嶂、古田的仙山嶂等。
最古怪的叫法,如坑、凹、池、峡、洋等,寓意正好与山峰相反。这类山峰有茶林坑、老虎凹、天孟池、下湖峡、茫荡洋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责任编辑/洪志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