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锦贤 福建省建宁县溪口镇畜牧水产站 354500
鸭传染性浆膜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气候多变、异常时多发,尤以2~4周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20%~60%,甚至高达 85%以上;病死率一般在10%~50%,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时可达80%以上。现将一典型病例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2015年3月21日,建宁县溪口镇杨林村张某饲养的800羽肉鸭,在26日龄时发生一种以排灰白色稀粪、少食或不食、腿软、剖检见浆膜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的疫病,共发病184羽,死亡71羽,发病率23%,病死率38.6%。发病后畜主曾用氟哌酸拌料,但疗效不明显。
患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闭目嗜睡,少食或不食,缩颈,腿软不愿行走、不愿下水;驱赶患鸭时,行动蹒跚,共济失调;部分患鸭打喷嚏,眼、鼻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叫声嘶哑,呼吸困难;排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稀薄粪便,气味恶臭;患鸭频死时出现痉挛、点头或摆头、两肢角弓反张,最后抽搐死亡。
剖检6羽病(死)鸭,主要病变为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主要特征,心包膜、气囊、肝表面最为显著。肝稍肿大呈土黄色或灰褐色,实质较脆,表面附着一层黄白色或灰白色膜。胆囊胀大或稍肿大,胆汁黏稠呈暗黄色。心包积液,心包膜粗糙、增厚,有的心外膜与胸壁黏连,有的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脏病变不明显,气囊壁增厚浑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呈花斑样淡灰色。部分直肠有出血点,肾脏未见明显变化。
4.1 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鸭肝脾送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查。样品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的呈椭圆形,有荚膜;瑞氏染色见有少数菌体两极浓染。将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不溶血,呈小露珠状。4.2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高敏药物有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中敏药物有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低敏或不敏感的药物有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氨卞青霉素等。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1)全群鸭用10%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50 mg(以氟苯尼考计)肌肉注射,每天1次。症状较重的患鸭间隔12 h再注射1次。
2)全群每千克饲料添加1 g氟苯尼考,连用3 d。
经过以上治疗措施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除少数症状较重的患鸭死亡外,3 d后全群鸭停止发病和死亡。
7 小结和讨论
1)传染性浆膜炎已成为鸭的一种常见病,饲养管理不当、卫生状况差以及是否受到应激与该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育雏期做好防寒保温(第1周应保持在33~35℃,以后每周下降2~3℃),保持合理密度(第 1周为 25~30羽/m2,第 2周为 15~20羽/m2,3周龄以上5~7羽/m2),同时注意保持鸭舍通风、干燥等,勤换垫料,饲喂优质饲料,减少各种应激。
2)对5~10日龄健康雏鸭皮下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灭活疫苗(推荐量),每羽0.3 mL,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3)进鸭苗时要到正规的种鸭场购买,育雏期要做到定期消毒,鸭场用45%消特灵(二氯异氰脲酸钠粉)1∶300 稀释液喷雾、喷洒,每周 1 次;10~30 日龄时,定期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敏感药物,对降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4)如发生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治疗时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并发症。该菌极易产生抗药性,有条件的,用药前最好做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同时交替使用2种以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