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招 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畜牧兽医站 364302
猪蝇蛆症是蝇类的幼虫感染、寄生于猪活体组织而引起的猪寄生虫病。2011年6~8月,我镇澄邦村2个猪场相继发生由蛆症金蝇引起的猪蝇疽症,经笔者诊治痊愈,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2011年6月13日,我镇澄邦村某猪场母猪发病,主诉:该场有3头母猪发病,已死亡1头,母猪的阴唇尿道口下有一破口,流出腥臭血样液体,母猪体温、食欲正常。死亡母猪的体温升高、不食,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遂叫我站组织技术人员前往诊治,调查发现还有一个猪场有同样病例。
所见患猪均为成年母猪。病灶都在阴唇尿道口下部至乳房连线的腹股沟内侧,口径约2~3 cm,其中大部分是在离尿道口2 cm左右的阴唇正下方。据了解和观察,该病初期往往不被注意而隐蔽发展,病灶始于小丘疹,随着病情的发展越肿越大,4 d左右破溃流出腥臭血样液体,翻开破口可见病灶洞内有数十只不等的蝇蛆在钻动。被蝇蛆寄生的部位从外表看虽不太肿大,直径约3 cm左右,但内部肌肉等组织则被蛀食一空,并有渗出液。
根据患猪的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蝇类引起的猪蝇蛆症。采集猪病灶中的蚴虫12只,在常温下经 1~2 d成蛹8个,约一周后蛹孵出成蝇3只,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蝇的形态特征,确诊病原为蛆症金蝇,确诊由蛆症金蝇引起的猪蝇蛆症。
用纱布或棉球蘸上杀虫剂除虫菊酯塞进病灶洞中,将蝇蛆杀死,然后清创消毒,把坏死组织清除,塞入雷佛奴尔纱布条,约一周即可痊愈。病情比较重,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等腹膜炎症状的,同时用抗生素治疗,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2支(10 g/支)配合20 mL氨基比林肌注,每天1次,连用3 d,体温、食欲恢复正常。
1)由蛆症金蝇所致的猪蝇蛆症在我省未见报道。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2000年我县岩前镇、中赤乡、东留乡发生了由蛆症金蝇引起的耕牛蝇蛆症病例,此后至2011年4月一直未有牛、猪和其他动物发生蝇蛆症病例报道。我县防疫站的普查材料也未见有蛆症金蝇的记载。
2)2000年我镇澄邦村的散养牛发生了蝇蛆症,全村牛存栏170多头,发病16头,发病率9.4%,而未见猪发病。2011年有13头猪发生蝇蛆症,且为2个建于山中的猪场发生,未见有农户家中猪发病,而且未见有牛发病。笔者分析认为此发病情况与该村猪牛饲养量和饲养方式的改变有关。据调查,2000年全村170多头牛都为山中自由放养;猪63头,都为各散养户家中圈养。而2011年全村牛存栏5头,为家中圈养结合老人牵着放牧,而猪1 600多头,且均为集约化饲养,猪场建于比较偏僻的山上,其中一猪场的母猪还有放养。2011年的猪疫情过后,至今未出现猪蝇蛆症病例,其原因不清,该病的发生流行机理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发病的均为母猪,蛆症金蝇在母猪的阴户口产卵,卵在25~30℃条件下,18~24 h孵出蚴虫,蚴虫寄生于阴部,通过阴道、尿道进入,吸食周围组织钻入猪阴唇至乳房的腹股沟内侧的皮下,当病程达到一定程度该部位的皮肤就溃烂形成约3 cm长的口子。患猪症状、病变特征非常明显,诊断并不困难。
4)蛆症金蝇患猪一般情况下不发烧,食欲正常,没认真观察不易及时发现。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也可能引起腹膜炎,而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不食,甚至死亡。治疗主要是取出和杀灭病原、清创消炎,效果明显。
5)蛆症金蝇在形态上与大头金蝇非常相似,肉眼不易区分,必须借助解剖镜从细微结构中加以鉴别。其主要区别是:蛆症金蝇的雄蝇额宽略小于触角第三节宽,复眼的小眼面无大小眼面之分;而大头金蝇的雄蝇额宽显然小于触角第三节的宽度,复眼的小眼面上方2/3为大形的小眼面,下方1/3为小形的小眼面,且大小眼面的分界明显[1]。另外蛆症金蝇幼虫只寄生于活体组织,而大头金蝇幼虫多生孳于新鲜人粪中。
6)据有关资料记载本种幼虫为我国华南地区人、畜蝇蛆症的主要病原,在海南危害猪牛等牲畜十分严重。在台湾为绵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福建主要危害牛,其次是猪、羊[1]。可见本种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医学意义。不过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国动物疫病志》并未将此病种收入其中。
[1]姚永政,许先典.实用医用昆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