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探析

2015-04-16 15:37:41刘春雷
关键词:幸福观价值观大学生

刘春雷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人们的焦虑感增加,不少人对自己是否幸福产生疑问。受到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及文化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幸福观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形。金钱至上、享乐为主、崇拜权利等错误的幸福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在大学德育过程中,推进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德性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围绕当前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的问题,笔者对2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收回有效问卷195 份,有效率为97.5%。问卷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你认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从回答的情况看,大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帮助别人和家庭美满。85%的同学认为能够帮助别人使自己感到很幸福,100%同学把家庭美满作为最大的幸福。能够帮助别人、家庭生活美满,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主要幸福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睦家庭的传统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第二,别人对自己有良好的道德评价,对此问题的认同率高达80%。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对道德评价的高认同率,说明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的主流。第三,事业有成和有钱。有45%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

你认为幸福主要和什么有联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幸福与金钱、物质享受的关系。“假如我有很多的钱,我会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对于这个问题,尽管有51%的学生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但还是有30%的学生对此表示认可。把金钱看作是影响幸福的第一位要素,虽然持这种看法只是大学生的少数,但还是显示出一种价值趋向。统计结果表明,有46.4%的同学认同“物质上的充裕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有40.2%的同学表示自己重视物质享受。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注重精神生活、道德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不可忽视,确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把物质享受摆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第二,事业有成对幸福的影响。事业的成功无疑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它是否能够成为大学生衡量幸福的重要砝码?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把成功作为评判幸福的唯一依据,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缺乏追求成功的欲望。对这一问题男女学生表现出很大差异,认同幸福等于成功的,男生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占37.9%,高于女生的17.1%,这样数据表明,男大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比女大学生更为强烈,对成功的这种欲望,更能激发男大学生在事业上的上进心。

幸福靠什么获得?对于这个问题,认为靠个人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男生对此认同率为54.6%,女生则为61.3%;对于“机遇在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上有很大比重”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也持肯定态度,有75.5%的学生认同这一点;对于“周围的人都可以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幸福,我也可以”这个问题,则有85%同学持否定态度。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追求幸福途径,整体认知上是积极的、向上的。幸福主要靠自己,不能幻想别人的赐予。对此,大学生们比较普遍都有明确的认识。

从上面主要的调查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幸福理解的偏差,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必须认真分析。

二、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家庭、学校包括自身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因素不能不影响他们的幸福观。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多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现实状况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非常显著,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比如靠坑蒙拐骗致富、腐败分子的贪腐行为、恶性竞争等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诚信、勤劳等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怀疑,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幸福观。

第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大学生不一定懂得“社会分层”,弄清自己家庭处在哪个“社会阶层”,但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自己家里有没有钱,自己在同学眼里的地位和形象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他的政治态度。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分层影响他的价值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人生态度的表达,学习目的的阐释,发展状态的规划,对诚信的态度,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深深影响到他们对幸福的理解。

第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提倡节俭,反对铺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消费呈现了多元化的样式,受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不少大学生追求名牌,盲目攀比,跟风消费,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幸福价值取向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幸福观

第一,家庭结构不稳定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间,家庭伦理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的孩子,要么缺少父爱,要么缺少母爱,在社会上比较容易感到自卑,这种社会现象使大学生把家庭的和睦稳定看成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第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多为“四二一”结构,他们在家庭中深受全家人宠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我意识强烈,自我价值最重要,这种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漠。

第三,社会婚姻观变化的影响。注重男女双方的人品,注重家庭的安定、和睦,一直是传统中国家庭的理想追求。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等名词,反映了在人们的婚恋观中对物质、长相等因素越来越重视,一部分大学生的恋爱观偏离了传统价值取向,对婚姻中爱情的意识淡化,而物质追求意识在不断的增加。

(三)学校教育功能的不健全影响大学生的幸福观

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培养的对象思想道德符合国家与社会要求;二是所培养对象的智育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从我国现行教育的终极目的来看,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但是面对社会市场需求的实用化影响,大学教育功能出现了不健全的状况,影响到大学生幸福观培育。

第一,偏重于专业教育。这些年,由于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变革,学校经费相当一部分来自学生的学费,大学生的就业由市场来分配,大学迫于压力,更多是把效益观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来,注重实用专业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出现弱化的倾向。学校教育活动的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精神品德方面的发展,容易造成大学生实用主义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幸福观走向歧路。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关怀不够。实用主义教育在校园大行其道,伴随而至的是人际关系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学生称导师为老板,为当干部入党、为考试过关,部分学生学起了社会上请客送礼那一套。学生中时常出现浮躁情绪、庸俗化的行为,庸俗文化的盛行,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社会角色演变影响大学生的幸福观

这些年我国高校发展迅速,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被人们看做“天之骄子”,成为了大学生就意味着前途无量;而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已变为普通劳动者,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这种演变,无疑对学生的幸福观产生影响,并影响其追求幸福的人生规划。国家将大学生定位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校按照“接班人”标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专业教育,但“接班人”尚未走上社会就面临着失业的压力,不能不使大学生对于自身角色产生疑惑。这种困惑影响到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动机和对幸福问题的思考。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推进的途径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了一定的趋势,幸福观取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大学生的幸福观决定了其奋斗的方向,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发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一)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三个倡导”为指南,引领大学生的幸福观

第一,倡导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恩格斯早在1847年就指出:“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与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1]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二者也常常会发生矛盾。当二者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一方面,国家、集体要真正关心个人的幸福,为他们积极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个人的幸福要服从全局、整体的幸福,要以或多或少的奉献换取和保护国家、整体的幸福。当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仍然有许多先进分子,为了国家富强,人民的幸福,不畏艰苦,勇于奉献,把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生动体现。列宁说过:“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必须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认清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没有国家的富强,个人幸福也就失去了基础,个人幸福只有在投身于实现社会整体幸福的过程中才能充满意义。

第二,倡导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条件。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现幸福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所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幸福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的同时,重视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地位,主张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恩格斯指出,享乐主义者“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3]。如果一个人沉湎于物质享受,失去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势必感到精神苦闷、空虚。目前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而精神生活贫乏,他们赌博、酗酒、吸毒,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人们的幸福感不只来自物质享受,更应该在精神上不断发展,不断创造。

第三,倡导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排斥生活的享受和需要的满足,但这种享受和满足必须以劳动创造为前提,只有劳动创造才是生活的真正内容和幸福的真正源泉。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必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就不能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幸福离开了劳动创造,就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更高意义上说,幸福不仅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而且劳动、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过程。古今中外大凡事业上有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几乎都是在艰苦斗争中成长的。他们虽然吃苦受难,但是他们在为理想和事业的奋斗中却获得了莫大的幸福和快乐。

(二)幸福观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诉求和根本理念,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趋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把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的,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诉求,不断增加其幸福感。

第一,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应把发展德性与培养幸福感统一起来。“幸福与德性是相辅相成的,德育作为提高学生的幸福观水平的重要目标,其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把价值追求与幸福追求有机统一。”[4]因此,大学的德育课,如果仅仅是思想品德的空洞说教,而忽视大学生自身幸福的追求,既不利于他们品德的培养,也不利于增加其幸福感。

第二,幸福观教育要关心大学生的切身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要贴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到德育不是唱高调,不是政治说教,而是关心人的,是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的。大学生在被关怀中体验幸福,领悟幸福,有利于内化为关心他人幸福的思想品德,在帮助他人的行为中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幸福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

(三)通过日常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幸福观就是人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观点和看法。”[5]正确的幸福观树立,教育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是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学会感受幸福、追求幸福,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有效途径。

第一,帮助大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增强其追求幸福的自信。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参与竞争是需要一定能力的,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生活能力,才能在社会上处于较好的地位。幸福观教育应结合大学生自身条件,为他们踏入社会的能力培养提供指导。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没有科学的人生规划,容易在生活中碰壁,因而心灰意冷。大学生能力培养要适应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比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培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幸福观教育必须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接触社会,让大学生加深对幸福观理解,培养其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幸福的意识。学校可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为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的艰辛,体会幸福生活的珍贵;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帮助弱势群体,让学生在在做善事中积累善念、体验幸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生活中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就必须构建欣赏的视角,通过欣赏的眼光,将生活体验很好地引向幸福感。”[6]

第三,引导学生懂得取舍。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取舍。每个人都有一些梦想,但不是每个梦想都能够实现的。过分的执着,执着于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于人生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一种伤害。要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放弃了过高的奢望,脚踏实地,才能活得真实从容,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幸福之梦才能变得现实。

注释: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5,186页。

[2]《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13页。

[4]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5][6]高兆明:《幸福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 123,97页。

猜你喜欢
幸福观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