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白僵病识别,揭示了僵病发病原理、规律,从而提出了具体防治意见。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15-06-01-003
作者简介:饶晓宝(1967—),男,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邮箱:rxb123@126.com
白僵病是蚕桑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它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该病每年都有零星发生,但如遇到特殊的年份,例阴雨天气长,潮湿闷热的季节极易大面积爆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当时经济交通条件限制,科技普及率不高,蚕农对为什么会发生僵病,怎样进行科学防治,思想认识上还很模糊,导致年年养蚕,年年发僵病,蚕农“谈僵色变”。近年来,仍然有部分地区和蚕农并未掌握该项技术,对此,根据多年理论和实践经验,再次谈一谈僵病防治技术,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1 病蚕的识别
白僵病从感染到死亡约经3~7天。小蚕发病症状不明显,仅在蚕沙里有麻雀屎样的僵蚕。大蚕得病后,食欲不振,举动呆滞,有时蚕体上出现褐色小圆斑,临死前头胸部向前伸出,平伏于蚕座中死去。初死时蚕体柔软有弹性,不久逐渐变硬,大多出现桃红色,过1~2天,先在气门、节间膜处生出白色菌丝,以后全身长满白毛和白粉,这就是菌丝。
2 发病原理
由白僵菌引起,分生孢子球形、白色,在自然条件下可活1~2年。
3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不同品种对白僵病的抵抗力也有差异。
4 发病规律
病菌分生孢子附着在蚕室、蚕具、蚕沙,旧簇上,或飞散在空气中,可以借风力或人为接触而传播,分生孢子落在蚕的皮肤上,遇到适当温湿度,经12~24小时发芽侵入蚕体危害。起蚕和嫩蛹更易感染。白僵病的发生受温度和湿度的综合影响,最适宜温度24~28℃,在多湿的,有利于该病菌的发展,增加发病率。白僵病发病率的高低,一般随蚕龄的增大而逐步降低,但熟蚕又是该病容易侵染的阶段。在同一龄期中起蚕易感染,发病率也较高。从季节来看,多雨季节发病较多,干燥季节发病较少。白僵病还能寄生于野外昆虫,传播病菌。我镇2009年晚秋蚕由于阴雨闷热天气长,蚕室具又未消毒,蚕桑生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发病率高的达80%以上,低的也有30%,平均50%。
5 防治方法
防僵灵(402)消毒,用防僵灵2号(402)加水1 500~2 000倍,喷雾消毒。用药量,110m 2用稀释液25kg,喷药后要保湿密闭5小时以上,两天后即可使用。
控制湿度,养蚕中防止蚕室蚕座多湿,湿度控制在75%以下,塑料薄膜育改为普通育,蚕室要经常开窗换气,排除湿气,不喂水叶,蚕座里多撤吸湿材料焦糠或稻草,勤除沙。
加强蚕座、蚕体消毒。用优氯净防僵粉、漂白粉防僵粉或蚕座净防僵粉。每天撒1~2次,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使用防僵药物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时,
一般在蚁蚕和各龄起蚕使用,一旦发现每天要用1~2次防僵药物,直至见熟为止,收蚁时不能将防僵粉直接撒在蚕体上,用药时需在上回桑叶吃尽后,下回给桑前进行,撒药后5~10分钟给桑,撒药后不能给水叶或露水叶。
处理好死蚕,蚕沙及“草龙”,病死蚕要深埋,蚕沙要堆制发酵后才能下地,旧簇草要及时烧掉,防止病菌传播。
加强桑园治虫,防止患病害虫随桑叶带进蚕室,造成传染。养蚕地区不能用白僵菌防治森林松毛虫及其它农业害虫。
参 考 文 献
[1] 周国强.家蚕真菌病防治措施[J].安徽蚕业,2012,35 (4):43.
[2] 唐亮,石美宁等.控湿控湿技术在规模化小蚕共育中防治白僵病的应用效果[J].广东蚕业,2011Ʊ 4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