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与思考

2015-04-16 03:31王静
江苏蚕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蚕业科研成果科研院所

摘 要 文章分析了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针对蚕桑资源利用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15-02-11-001

蚕桑产业在以栽桑养蚕收获茧丝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获得大量的蚕桑相关副产物可供利用。比如,桑纤维制纸、桑葚红色素的应用、蚕沙叶绿素的提取、蛹虫草的生产、蚕丝蛋白(丝胶、丝素)的提取、蚕丝蛋白复合材料的生产等等。全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既可把大量作为废弃物的蚕桑资源“变废为宝”,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增效和农民增收,更有利于蚕桑产业的升级和拓展,获取更高的经济增加值,提高整个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 蚕桑资源利用的现状

目前,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业生产仍处在探索阶段。与传统蚕桑产业相比,蚕桑资源利用是一个新领域。虽然全国各个蚕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蚕、桑、丝等资源利用的产业化探索,但相关技还比较薄弱,其推广与应用规模还很小,总体的开发利用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要求,尚不能发挥潜在的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2 对蚕桑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分析

开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尤为重要,重点要做好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工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直以来是科研的主力,每年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问世,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很少,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2Ʊ 1 科研立项选题与生产实际差异大

高校和科研所开展科研工作大多着眼于学术水平,在科研选题上不是以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导致研究出的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许多研究成果在实验室是可行的,理论的经济效益是客观的,但产业化后的收益与实验室相差甚大。有些科技成果虽然转化了,但转化后的效益相当低微,有些科技成果转化后甚至收不回投资成本,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积极性。

2Ʊ 2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对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蚕业生产大部分是传统的单一产业模式:种桑—养蚕—蚕茧—缫丝—织绸—丝绸服装,还有一部分企业仅仅到缫丝这个环节,仅靠这单一的产业模式,蚕桑产业很难有大的突破性发展。产业规模本来就较小,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的发展,缫丝、织绸的规模逐渐还在缩小。这样,企业要创新、要开发,既缺人又缺钱,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的能力。

3 讨论

3Ʊ 1 企业要重视专业化人才培养

从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两方面入手,在企业内部设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专项费,从企业每年的经营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开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企业内部的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人才队伍,提高自主科技创新水平。企业就需要转型,挖掘蚕业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蚕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创新思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蚕桑的产业链,增加公司效益。

3Ʊ 2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手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直以来是科研的主力,不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实验室研制出来的技术成果属于国内一流,却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对口。企业的市场敏感度要强得多,企业可以主动出击,主动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进行高效对接,使高校教师的科研选题有针对性,从而为企业自己“量身定做”新产品。

3Ʊ 3 企业可以通过购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权,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

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到产业化生产,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科研成果往往从试验室完成后,在完成论文,申报完各种奖项后,就被束之高阁了。企业可以将某些符合市场需要的和有广大发展前景的专利,有选择性的购买到本公司,然后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产品的生产条件进行后续研究,最终将产品生产投入到市场。

行业动态

猜你喜欢
蚕业科研成果科研院所
科研成果转化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四川蚕业》稿约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