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宇,曹世勤,贾秋珍,张 勃,黄 瑾,王晓明,金社林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具有常发性、流行性等特性,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1-3]。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环保的措施[2-5]。为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2014年对甘肃省内外各育种单位及相关单位提供的新品种、高代品系、亲本和抗源材料分别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不同小麦条锈生理小种及混合菌接种鉴定,为各育种单位及时提供了送鉴小麦品种(系)的抗性表现,同时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抗源材料以供抗性育种选用。
供鉴的小麦材料共计1 226份,其中2012年鉴定329份,2013年鉴定457份,2014年鉴定440份。由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省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甘肃省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静宁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甘肃省静宁县种子管理站、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兰州市农业技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等23个省内外育种及相关单位提供。
2012— 2014年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使用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包括条中32号、条中33号、贵22-9、贵22-14、水4(仅成株期鉴定时使用)、水5(仅2012年成株期鉴定时使用)及其混合菌系。
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采用撒粉接种的方法。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进行,试验前1 a 10月中旬播种,每年设5~6个单小种接种圃和1个混合菌接种圃[6-7]。试验当年4月底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分别接种不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及混合菌系,5月下旬对照品种铭贤169充分发病后调查记载各品种的反应型及病情。反应型记载按照0、0、1、2、3、4六级标准进行,其中0~2级为抗病,3~4级为感病;病情记载包括各品种的平均病叶率及发病叶片的平均严重度。
在2012—2014年参加抗条锈性鉴定的1 226份材料中,全生育期(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及混合菌)表现抗病的材料有04-57-2、99165、兰天092、天02-195-7等87份,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10%。
在2012—2013年参加苗期分生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的786份材料中,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号表现抗病的材料有155份,占鉴定总数的19.72%;对生理小种条中33号表现抗病的材料有127份,占鉴定总数的16.16%;对新致病类型贵22-9表现抗病的材料有185份,占鉴定总数的23.54%;对新致病类型贵22-14表现抗病的材料有181份,占鉴定总数的23.03%。
在2012—2014年参加苗期抗条锈性鉴定的1 184份材料中,对混合菌表现抗病的有CP04-57-2、天02-195-7、定西24、兰天04131、天03-160、兰天094、陇麦079、9631-2-2-2-1-1-1、天00296等210份,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7.74%。
2012—2014年参加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的1 226份材料中,成株期对供试菌系及混合菌表现抗病的材料共有374份,占鉴定材料总数的30.51%。其中免疫(反应型0)、近免疫(反应型0;)类型的材料有云03-165、2007-9-1-2-1、G105-4-1-2、N6P063等367份,占抗病材料的98.13%;中抗(反应型2)到高抗(反应型1)类型材料有R68-14-5-26-11、0476-3-2-1等7份,占抗病材料的1.87%。
1) 通过2012—2014年对1 226份小麦资源的田间接种鉴定,共鉴定出374份抗病材料,占被鉴定材料的30.51%,为生产实践筛选出了一批可供育种及推广的抗源材料。抗病性鉴定仅可直观反映供鉴小麦材料的抗病性情况及抗病性水平,无法获得各抗源材料的抗病基因等信息,还需结合基因推导等手段对当前抗性资源的抗源背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是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5]。然而大面积推广单一抗性或免疫品种将推动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产生新的毒性小种,进而造成大的流行。在本研究筛选的374份抗病材料中,免疫、近免疫类型的材料占98%以上,不利于抗病品种的持久利用,因此,在推广应用抗病品种时需同时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
3) 在2012—2014年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的1 226份材料中,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材料有04-57-2、99165、兰天092、天02-195-7等87份,仅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10%。表明供鉴材料的苗期抗病性水平较低,该类材料不适宜在甘肃省广大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基地推广利用,需进一步加强小麦苗期抗病资源的利用。
[1] 李振歧,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陈万权,徐世昌,吴立人.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与持续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增刊1):177-183.
[3] 陈万权,康振生,马占鸿,等.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0):4 254-4 262.
[4] 王凤乐.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7(5):32-32.
[5] 赵多长.天水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的措施与经验[J]. 甘肃农业科技,2008(3):45-47.
[6] 金社林,王晓明,李继平,等.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结果[J]. 甘肃农业科技,1996(8):35-37.
[7] 骆惠生,曹世勤,贾秋珍,等.2003—2006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7(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