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虎
(济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济源454650)
近些年来,和养猪户交流,谈论最多的是猪病多且治愈率低。参加省级猪病防控高层论坛,专家指出,当前猪病多为两种或以上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治愈难度大。面对现状,兽药销售员游说养猪场,力荐药物保健方案。但猪病依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高热病、伪狂犬、仔猪腹泻轮番来袭,且致病力大大增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猪病多发?
目前,中小养猪场仍然是我国养猪业的主力军,从业人员多为农村闲散劳力,年龄多为40~60 岁人员,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多数人凭经验养猪或者学着人家养猪,很少有人系统学习过瘦肉型猪的快育肥法和猪病防治知识,在猪病防控过程中多为跟着感觉走或人家咋干咱咋干。
由于养猪从业人员多为农村闲散劳动力,专业知识缺乏,资金力量有限。在猪场选址上多为因陋就简,或者为图方便毗邻交通要道,或居民集聚区,稍微好一点的进入养殖小区,多数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由于养猪场规模小,占地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栋舍间距小且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多居一栋,流水作业。不具备全进全出、空舍、消毒的防疫要求。中小养猪场多数都没有设立病猪隔离治疗舍,一旦发生传染病,轻则感染一圈,重则危害整栋,甚至全场。
饲养管理方面,依然沿袭传统养猪模式,照抄照搬瘦肉型猪饲养方法,使圈舍内猪密度过大,尤其是严冬时节为了保温,对圈舍进行全部封闭,使圈舍空气污浊、灰尘弥漫,极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为了提高圈舍利用率,便于集约化生产,人为的把猪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和定位栏内,尽量减少其活动范围,使猪的环境适应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明显下降,为疾病多发埋下伏笔。
中小养猪场由于规模小,多数没有兽医技术人员,猪病防控缺乏系统措施。多数受同行及兽药、生物制品厂家技术人员的宣传左右,药物保健及免疫接种不规范,且有随意加大兽药及生物制品用量的行为。长此以往,耐药菌株、病毒毒力增强等现象将会越来越多。
由于养殖场缺乏兽医专业技术且缺乏学习,对猪病综合防控意识淡漠。
主要表现有:(1)场户门禁及消毒设施形同虚设;(2)没有发病不消毒,一旦发病乱消毒;(3)没有一套适合自己场的科学免疫程序;(4)多数不能深刻领会“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点。
杜、长、大三元杂瘦肉型猪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皮脂薄。但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皮脂薄,导致其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差,非特异性抗病力相对较弱。要想养好猪,必须了解该猪的品种特性,为其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为首要条件。
种猪带毒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养猪杂志》及猪病研讨会和其他文献报道,种猪HC、PRRS、PR、PCV2 的带毒率低则8%~9%,高的竟达到30%~40%左右。大家都知道,很多疾病都可以垂直传播,PRRS、PCV2 更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仔猪一旦感染这几种疫病,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在所难免,在以后疾病多发就顺理成章了。
近年来“玉米霉变说”在养猪和兽医界逐渐被认可。霉菌毒素危害的严重性还有很多养猪人认识不到位。
霉菌毒素中毒有以下几个特征:(1)微量性;(2)渐进性;(3)隐蔽性;(4)不可逆性;(5)免疫抑制性。母猪由于生长周期长,内脏受损严重,表现为繁殖障碍或生产力低下,使用寿命短,育肥猪则表现免疫抑制和疾病多发。
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加之霉菌毒素的作用,使机体的抗病力明显下降。而且使免疫接种工作处于无效状态,这又给疾病多发埋下了一个伏笔。
由于养猪场为保猪群平安而滥用抗生素进行长期大量的药物保健,或者大剂量使用生物制品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使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迫使病原微生物毒力增强、变异或对药物产生耐受性,从而使原来有效的免疫接种和药物保健失去效力,使猪场疾病多发。
综上所述,人们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圈舍利用率,培育了三元杂交的新品种,推广了集约化养猪新模式。但由于养猪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资金水平限制,没有给猪提供相应的生存、生活空间,恶化了猪的生存环境,使猪的健康状况不佳。加上种猪带毒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存在,养猪从业人员不能正确对待,使得养猪业疾病频发,损失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