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猪丹毒的防控

2015-04-16 00:16岳丽娜边佳伟
今日畜牧兽医 2015年11期
关键词:疹块丹毒猪丹毒

魏 广,岳丽娜,边佳伟

(1.晋州市农业畜牧局,河北晋州052200;2.石家庄一中,河北石家庄050000)

猪丹毒作为一种“老病”,在上个世纪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经过多年疫苗免疫得到控制,发病率逐渐下降,尤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10年,该病极少有发生和报道,基本处于“绝迹”状态,猪丹毒病的免疫也就随之退出了猪场的免疫程序,而在近5、6年来,本病开始“死灰复燃”,发病并且呈现快速上升、愈演愈烈的趋势,个别猪场呈现急性暴发,甚至有的个别地区呈现地方流行趋势,该病的发生给猪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有些大规模养猪场也未能幸免。

笔者自2008年重新见到一例猪丹毒的典型病例(在架子猪的后腿上有典型的“菱形”疹块)后,临床上见到的猪丹毒病例逐年增多,2014年诊断9 例病例,今年到7月底就已诊断6 例病例,发病以母猪、育肥猪为主,多数是急性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疹块”,猪场发病率从1%~10%不等,2013年诊断一例哺乳母猪发病而引起哺乳仔猪感染的病例。现就这几年防制猪丹毒病的情况,总结如下:

1 猪丹毒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并具有明显形成长丝倾向的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 微米×0.5~2.5 微米,丹毒杆菌具有多个血清型,我国致病猪丹毒杆菌主要是1a和2 型。该菌表面有一层蜡样物质保护,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很强,丹毒杆菌在病猪尸体可以存活288 天,阳光下还可以存活10 天。该菌对热敏感,耐酸,一般化学消毒药(除酸性外)对它有很强的杀伤力,丹毒杆菌对磺胺类药无敏感性,抗生素中对青霉素极为敏感。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可发生,在我们北方以夏季炎热、多雨的季节高发,主要侵害3~12 个月龄的育肥猪,母猪、哺乳仔猪也可感染发病,自然界中许多种类的健康动物可携带丹毒杆菌,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可以成为传染源,丹毒杆菌主要经过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形成传染源。健康猪扁桃体的带菌率也较高,带菌猪在应激条件下,猪抵抗力下降,细菌大量繁殖就可引起发病。

3 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发病症状与细菌血清型、毒力、猪的抵抗力、免疫情况、感染方式及外界因素有直接关系,该病一般分为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类型。

特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2℃以上,食欲废绝,躺卧不起,全身皮肤发绀,抽搐,鼻孔流出白色泡沫状液体,直至死亡,病程极短。如猪只晚上正常采食,无任何症状,到第二天早上发现已经死亡。

急性型(败血型):病程一般4~9 天,体温42℃~43℃,高热不退,精神沉郁,不食,不愿走动,眼结膜充血,多在耳后颈下、胸前腹侧、四肢内侧皮肤发生疹块凸出皮肤表面,病情恶化时疹块互相融合成大疹片,病死率可达80%。

亚急性型(疹块型):这一类型属于轻型猪丹毒,病程1~2 周,初期体温41℃以上,食欲不振,便秘,发病2~3 天后颈部、背部、胸侧、腹侧、四肢等处出现方形、菱形、圆形疹块,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疹块瘀血变为紫黑色,体温下降,病情如不恶化则逐渐康复,严重病例许多疹块融合成大块的疹片。

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亚急性型转变而来,往往呈现慢性浆液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症状,病猪体温正常,日渐消瘦,发育不良。慢性关节炎型表现四肢关节炎性肿胀,变形,患肢僵硬、疼痛。慢性疣状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贫血,呼吸困难,身体虚弱,不愿走动。皮肤坏死型表现背、肩、尾、耳坏死部位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似“盔甲”状,坏死皮肤逐渐与外围组织分离,最后脱落或者病变部位呈现无毛的瘢痕。

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病程多为一天左右,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死亡。

4 解剖症状

特急性型:猪皮肤呈现紫红色,多突然死亡,心外膜和心内膜有点状出血,肠呈出血性肠炎,胃出血,肝脏肿胀瘀血,肾皮质有针尖状出血,脾脏肿大、出血、呈暗红色。

急性败血型:呈现败血症变化,全身皮肤各处可出现丹毒性红斑,指压时可消散,红斑可互相融合成片、微高于皮肤表面,病程较长疹块形成黑褐色痂皮。肺脏外观肿大、小叶间增宽、有斑点状出血,肝肿大暗红色,肾肿大、有针状出血呈花斑肾,心脏冠状脂肪出血、心房有斑状出血,十二指肠多数为出血性、卡他性炎,淋巴肿大,脾肿大、边缘钝圆、切面外翻、质地柔软。

亚急性疹块型: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形、菱形等形状,鲜红或暗红色,触摸皮肤厚而硬,指压中间颜色变淡,治疗及时一般为良性经过,病情恶化转为慢性。

慢性型:病变主要为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猪丹毒的疣状心内膜炎在二尖瓣的瓣膜上有灰白色的血栓增生物,呈“菜花样”附着不易脱落;慢性关节炎主要关节为纤维素关节炎,有黄色或红色浑浊的浆液,关节变形等;皮肤坏死型背部、肩部、耳部、尾部坏死部位逐渐干燥坏死、色黑坚硬,后期与原组织分离脱落。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试验室细菌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分离进行诊断,也可以采用血清学进行诊断。

在诊断中,应注意猪丹毒病与猪瘟、急性猪肺疫、猪伤寒、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败血性链球菌相互区别。

6 治疗

猪丹毒的治疗以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为特效,在确诊后使用青霉素即可治愈。其次是土霉素和四环素,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基本无效。

青霉素类治疗采用常规剂量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肌注每天2 次,注射疗程依照体温情况,待体温正常后再持续治疗2~3 天,用药可以结合维生素C、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右旋糖酐效果更好。注射时要注意药量要足且不宜过早停药,以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

如果猪群发病率较高或传播较快,可采用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粉剂进行大群拌料治疗和紧急预防,因为目前药品规格较多,具体的拌料添加剂量按照药品包装上的用法用量进行使用。

7 综合预防措施

因丹毒杆菌健康动物带菌率较高,防疫措施主要以疫苗免疫接种为主,同时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7.1 免疫接种

采用猪三联(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丹肺二联疫苗或者猪丹毒疫苗进行疫苗免疫注射,断奶后每头猪注射1 头份,猪丹毒病高发区可在15日后加免一次,注射后7日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期为6 个月。

7.2 生物安全措施

做好猪舍清洁卫生,保持猪舍通风干燥,避免猪舍肮脏潮湿;做好定期消毒,因丹毒杆菌耐酸性较强,不宜采取酸性消毒液(如过氧乙酸),其他类消毒剂(酚、醛类)对丹毒杆菌都有很强的杀菌力。

7.3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尤其夏季注意猪舍饲养密度、转群混群、温度骤变等因素的影响。

8 防治体会

猪丹毒病在上世纪90年代,使用猪三联活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免疫比较普遍,猪丹毒的发病得以很好的预防控制,到后来发病极少,猪丹毒病逐渐被人们忘记了它的存在,而到了2008年后猪丹毒“老病”复发并且感染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加上目前许多兽医技术人员由于对猪丹毒不熟悉、忽视、误诊、误治等原因使猪丹毒病造成猪场的重大的经济损失。

猪丹毒的诊断、预防、治疗并不难,关键是对猪丹毒的认识必须到位,近年来由于高热病、附红细胞体、非典型性猪瘟、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等疾病的发生和炒作,养猪场(户)对病毒性疾病比较重视,对细菌性疾病关注不够,对一些“老病”更是有点疏远,好多猪场的免疫程序中也就没有了猪丹毒、猪肺疫、伤寒、仔猪黄白痢等“老病”的免疫。

目前,许多猪场人员普遍存在认为造成猪死亡的肯定是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好治不会暴发、很少会造成猪的死亡的错误观念;同时,还存在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只要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或者抗生素做好预防,细菌性疾病就不会感染发生的错误认识。

在许多兽医技术人员中也存在重视病毒性疾病忽视细菌性疾病的状况,许多猪场兽医或厂家技术服务人员往往见到猪的发热、发红、发紫的病例多数考虑的是高热病、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伪狂犬等病毒性疾病,往往会因为疾病误诊、误治造成猪的死亡,加大猪场的损失。

猜你喜欢
疹块丹毒猪丹毒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