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徛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疑难发热1例

2015-04-15 23:35熊小晶
江西中医药 2015年3期

★ 熊小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

刘良徛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疑难发热1例

★熊小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疑难发热的病人越来越多,西医治疗这类疾病尚无良策。而中药(特别是柴胡桂枝汤)显现出其独特的疗效。本文力求通过分析柴胡桂枝汤治疗疑难发热病例,以期为临床治疗疑难发热提供借鉴。 1病例

关键词:刘良徛;柴胡桂枝汤;疑难发热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方由柴胡、桂枝、白芍、黄芩、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本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解太阳之表;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以治半表半里,以达表里同治之效[1]。临床表现:身热恶风,四肢关节酸痛,胁下满,欲呕,自汗,脉浮弦。后世医家灵活运用此方,将其用于治疗消化溃疡、慢性胃炎、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感染发热、神经衰弱症等病,取得一定疗效。吾师刘良徛教授善用此方治疗疑难发热,屡用屡效。现报道1例如下。

患者毛某,女,64岁,于2013年12月11日出现间歇性发热,发热期与无发热期交替出现,时长无规律,体温多在38℃~38.7℃之间波动,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予抗感染(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发热仍间歇出现。遂于2013年12月21日就诊于某省直三甲医院呼吸二科,入院症见:恶寒,发热,测体温38.4℃,头痛,四肢关节酸痛,全身乏力明显,腹胀,腹痛,无恶心欲吐,食欲﹑精神﹑睡眠差。辅助检查:肺部CT示:1.右肺中下叶及左肺内条片影,拟为感染;2.纵隔内多发稍肿大淋巴结;3.心包及双侧胸膜增厚。血常规示:WBC 8.88×109/L NE 69.7%;降钙素原﹑肿瘤四项﹑血培养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替考拉宁﹑甲强龙”抗感染及“达菲”抗病毒等治疗。至12月26日,复查血象:WBC 12.18×109/L NE 86.3% CRP 21mg/L,骨髓组织活检示:粒系﹑红系﹑巨核系增生,症状未见改善,仍有发热,测体温38.7℃,无奈出院。于2013年12月30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入院症见:患者恶寒,发热,测体温38.5℃,全身酸痛,乏力,口干不欲饮,腹胀,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汗出,无心慌,无胸痛及咯血,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双下肢无浮肿,食纳可,夜寐一般,小便量少,有灼热感,大便4日未解,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浮滑数。刘师方拟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30g,桂枝1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6枚,苍术10g,厚皮10g,陈皮10g。

服药3剂后精神好转,体温最高37.7℃,无恶寒,少量汗出,全身酸痛,乏力,无咳嗽咳痰,食纳可,夜寐一般,小便量增多,大便已解,舌质暗,苔黄腻,脉滑。守上方加藿香、佩兰各10g加重化湿力度。

服药3剂后,无发热,无明显出汗,精神明显好转。病愈出院,未再复发。

2讨论

从西医论,患者发烧多年,多次就诊于各大医院,并已行骨穿、免疫、肿瘤等方面检查,基本可以排除肿瘤、免疫、血液系统等重大疾病。结合血常规及肺部CT,如若考虑肺部感染引起的发热,然先后于各大医院经抗感染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若因感染控制欠佳引起的长期发热,其血培养等可找到致病菌,且常致感染性休克等,遂感染暂不作为第一诊断。在尚未明确病因前,西医仅仅只能经验性用药,行抗感染治疗,并与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对于治疗此病人,纵吾师从医几十载,医术精湛,从西医论终无从下手也。

从中医论,吾师考虑患者外感寒湿,迁延日久,外证未解,进而生内热,湿热在体内迁延难愈。湿性粘滞,则全身酸痛,乏力;湿热阻遏气机,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不欲饮;外感寒邪,则无汗出;湿热之邪下移膀胱,故小便量少,有灼热感;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浮滑数,均为外有表,内有湿热郁滞、使少阳枢机不利之象。本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方中小柴胡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用柴胡、黄芩寒凉祛邪,同时配半夏、生姜辛温之品;在清散祛邪的同时配以甘草、大枣等甘平药益气养营,扶助正气;柴胡、黄芩虽同祛邪,但寓一表一里、一升一降双解之义,柴胡、黄芩升降相配,合黄芩、半夏辛开苦降,共调气机之逆乱。桂枝汤外证得之,重在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又因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内证得之,还有调和气血、调理阴阳之功。既有和解作用,又有调和功效。桂枝辛温、发散卫表风寒之邪;芍药酸寒,收敛营阴之液。方中生姜、大枣一助桂枝散邪,一助芍药养正;甘草甘平,配桂枝则辛甘通阳,配芍药则酸甘化阴。作为调和方,则桂枝以辛温通阳气见长,芍药酸寒养血为功,生姜、大枣、甘草各助通阳、养阴之效。原方加苍术、厚朴增强燥湿之力。现代人多食肥甘厚腻之品,易内生湿热;且发热多经静滴治疗,水湿内聚;加之气候因素,临床单纯外感发热少见,疑难发热,迁延难愈,半表半里症也多见[2]。故临床上发热迁延难愈者,应多方面考虑,再结合临床经验,辨证论治,施以方药。

参照本案,中医在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上,较西医有明显优势。临床上疑难发热病人,不可一味使用抗生素。当从中医论治,纵病情复杂多变,只需分析病机,辨证无误,即可显效。而从西医如何解释此中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天寒.郭子光应用经方验案[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

6-7.

[2]宋高峰.伍炳彩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2):24.

收稿日期:(2014-09-14)编辑:薛铁瑛

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