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芝 孟静岩 朱 颖 马佐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从脾论治妇科疾病之理论浅析
任春芝 孟静岩 朱 颖 马佐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古人认为妇人乃众阴所集,脾在五行中属土,又为阴中之至阴,故脾之异常与妇人疾患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及主统血功能正常才能维持妇女经、带、胎、产正常。健脾法为常用的妇科疾病治疗方法,治疗当时刻顾护后天之本,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妇科疾病 脾(中医) 中医病机 健脾 中医药疗法
中医之脾,居于人体的中焦,在膈之上,与胃相邻。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带下医”,即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大夫,最早见于《史记·扁鹊列传》,可见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中医学都非常重视妇科疾病的诊治。《寿世保元》中载“妇人乃众阴所集”[1]273,脾在五行中属土,又为阴中之至阴,故脾之异常与妇人疾患密切相关。纵观历代医家著作,妇科疾病亦常从脾论治。笔者通过研读多本古代医籍及临床跟诊,对中医之脾与妇科疾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1.1 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即脾具有把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它们吸收、传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医学启源》中提到“脾者,土也……消磨五谷,寄在胸中,养于四旁”[2],说明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均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津液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女性的胞宫和相关的经络也不例外。脾为后天之本,不仅能不断化生水谷精微,使气血生化有源,还可以不断充养先天之精,使肾中之精气充足。先、后天均充足,才能使妇女经、带、胎、产正常。
1.2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寿世保元·妇科总论》中提到“况心生血,脾统之,胃为之元也。养其心则血生,实其脾则血足,气胜则血行矣。……此调经之要法也。”[1]273从中可以看出,脾统血功能的正常是女性月经正常来潮的关键条件之一。
2.1 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体现在不能运化食物和不能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运化食物的功能减退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出现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正如《脉因证治·经候》中所述“脾胃不和,饮食减少,则血不生。血者,饮食所化”[3],所以容易引发月经量少、经闭、产后乳少等病症。笔者在临床跟诊中发现,目前节食减肥致脾失健运是女性月经失调的常见病因病机。
脾不能运化水液对妇产科疾病亦有较大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4]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出现水肿,成为妇女因脾病而月经不调的一个兼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的月水不通候、月水不通无子候、产后月水不通候等多处提到水肿,如 “月水不通……脾胃虚弱,变为水肿也。所以然者,脾候身之肌肉,象于土,土主能克消于水,水血既并,脾气衰弱,不能克消,故水气流溢,浸渍肌肉,故肿满也”[5]。水肿不仅出现在月水不通的病证中,还出现于妊娠期,如《医方集宜·妇人门·胎前》中记载“妊娠胎水者……盖因脾胃虚弱,土不能制水,致水气流溢,故令身肿也”[6]205。若妊娠至七、八月,由于胎体长大,会阻碍气机之升降,只见足部浮肿,而脉象、小便无异常,亦无其他全身症状者,则属正常范畴,可不须治疗,分娩后自可消退[7]。
脾不能运化水液,体内水湿积聚易化为痰。肥人气虚多痰湿,造成月经后期、月经量多、不孕等疾病。在《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中提到“肥胖饮食过度之人,而经水不调者,乃是湿痰”[8]245,在《寿世保元》、《一见能医》中均有相似的观点。《丹溪心法·子嗣九十三》中载“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浓,恣于酒食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8]258,此为妇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嗜食酒水,使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水湿积聚成痰,闭塞胞宫,故不能正常受孕。脾虚有湿,不仅影响月经来潮和受孕,对白带的影响也很大。《笔花医镜·带下》中提到“带症有青黄赤白黑之分,亦不必分属五脏,总之不外乎脾虚有湿而已”[9]82,认为带下病无论颜色如何均是由脾虚有湿引起。
2.2 脾不统血 由于脾气主升,在体合肉,所以“脾不统血”之出血常见于下部或肌肉、皮下,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意为血随气陷下溢而出血[10]。由于脾不统血,导致血溢脉外引起的最常见妇产科疾病为崩漏证。脾虚血失统摄,冲任不固,不能调控经血,发为崩漏。论述脾与崩漏关系的医书众多,如《周慎斋遗书》中“一女下血不止,此脾不能统血也”[11]195,《丹溪心法》中“崩中漏下……举养脾胃”[8]248。脾不统血除了引起崩漏,还能引起妊娠下血、恶露不绝、经行腹痛等。
3.1 从脾失健运论治 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停聚,可致全身水肿。笔者研读大量古医籍,发现古代医家善从病之根本入手,以健脾为主,消除水肿。《寿世保元·妊娠》中治疗子肿“朝用补中益气,夕用六君子加苏梗而愈”[1]303,《笔花医镜·胎前诸症》中治疗子肿也应用了六君子汤[9]85。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土能制水,水液正常输布,则水肿自消。脾不能正常输布水液,水湿积聚成痰。各代医家善用导痰汤,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以治疗妇产科疾病。如《寿世保元·调经》“肥盛妇人经水或三二月一行者”[1]275,《一见能医·女人经水不调皆因气滞》“肥盛人,或二三个月一行经者”[12],《金匮钩玄·子嗣》“肥者不孕,因躯脂闭塞子宫而致,经事不行”[13]161,这些均应用导痰汤进行治疗。在治疗妇科带下疾病时,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较多。因为带下病多为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气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二脉引起带下病。运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并且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周慎斋遗书·妇人杂证》、《寿世保元·带下》、《医学刍言·妇人杂病》等古医籍均有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科带下病的记载。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易导致女性月经量少、闭经等症。《医方集宜·妇人门·病源》中“王节斋曰:妇人女子经脉不行,多由脾胃损伤而致者……便须审其脾如何,若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少食恶食,泄泻疼痛,或因误服汗下,致克药伤其中气,以致血少而不行者,只宜补养脾胃。盖旺则能生血,而经自行矣……”[6]194,故脾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旺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古今医统大全·妇科心镜·通用方论》中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不能单用四物汤来养血补血,四物汤中的“芍药酸寒,能伐杀生之气;生地甘滞,凝膈壅胸,而脾胃虚者益加损弱,血脉不行而经愈塞矣。若脾胃虚甚,单用四君子汤以健脾,脾稍健,方可合二方为八物,服之庶不偏误”[14]。《周慎斋遗书·产后》中治疗产后气血虚弱之证,认为“调补气血,理脾而血药次之”[11]200。以上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多根据 “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来治疗妇科气血不足之证。
3.2 从脾失统摄论治 脾失统摄,血液溢出脉外,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等病症。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生有源,气足则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如《笔花医镜·产后诸症》中“恶露不绝者,因脾不统血,用归脾汤”[9]89,此病多为产后操劳过早,劳倦伤脾,气虚下陷,冲任不固,不能摄血。用归脾汤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复脾生血、统血之职。《周慎斋遗书·经水》中“经行腹痛,愈痛而经愈多,至于痛死者,系火之搏击。宜行血散火,令脾能统血”[11]193,往往脾虚者气血不足,血海空虚而致痛经,但与火相搏后,使血液妄行,月经量反而增多,预后不佳。故周氏用行血散火之法,令脾能益气,气足则统摄血行。因女性“不足于血”,药物使用存在诸多禁忌,苦寒之药需慎用,如《寿世保元·妊娠》中“一妊娠下血,服凉血之药,下血益甚,食少体倦,此脾气虚而不能摄血……”[1]303,此为寒凉之药损伤脾气,使脾统血功能愈弱,故下血益甚。
笔者在临床跟诊中曾见一病例:商某某,女,25岁,未婚。痛经十余年,妇科腹部彩超: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月经4~7/34~36d,色黯红,夹血块,第1~3天少腹痛甚,喜暖,经期便溏,一日六、七行,平素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脾阳不足,清气不升而水谷下趋,加上经期易感寒邪致中阳愈虚,而见畏寒、便溏等症。脾虚湿盛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无源则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及子宫,导致不荣则痛。诊为脾阳虚证。于经前1周予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佐乌药、小茴香、延胡索等温经止痛之药,益火补土终而取效。
通过研读诸多古医籍及临床跟师实践,笔者深入领会了中医脾之生理功能及其在女性经、带、胎、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医宗必读》记载“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15]。故健脾法为常用的妇科疾病治疗方法,医者治疗妇科疾病时当时刻顾护后天之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1] 明·龚廷贤,著.鲁兆麟,主校.寿世保元.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金·张元素,著.任应秋,点校.医学启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6
[3] 元·朱丹溪,著.阎平,校注.脉因证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8
[4] 傅景华,陈心智,点校.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37
[5] 隋·巢元方,著.高文柱,沈澍农,校注.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10
[6] 明·丁凤,著.医方集宜.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 罗元恺.妊娠水肿与羊水过多的调治.新中医,1993(1):18
[8] 元·朱丹溪,著.田思胜,校注.丹溪心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9] 清·江涵暾,著.梁慧凤,整理.笔花医镜.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0] 朱甜甜,杨继兵.脾主统血机理探讨.河南中医,2011,31(2):131
[11] 明·周之干,著.武国忠,点校.周慎斋医学全书·周慎斋遗书.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2] 清·朱时进,著.陈熠,郑雪君,点校.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清)贰·一见能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0
[13] 元·朱丹溪,著.中医古籍珍本集成·金匮钩玄.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1
[14] 明·徐春甫,编集.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古今医统大全(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77
[15]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R2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5)04-0010-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1701)
任春芝(1990-),女,硕士研究生,中医学专业。937716527@qq.com
2014-11-15
傅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