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中国人政治权利的实现

2015-04-15 22:33:57李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政治权利公民民主

李影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130507)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中国人政治权利的实现

李影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130507)

公民政治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中国人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利中国政府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中国人的政治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有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公民的政治权利会更加充实完善。

以人为本;政治权利;民主;政治改革

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已经谱就了一曲壮美的乐章,虽然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阶段,但这些问题将是未来的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议题,也会在民主建设的完善中逐步加以解决。未来在回答历史的回声中紧扣以人为本的鲜明主题,公民的民主权利会更加丰富充实。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国人政治权利逐步得以实现

公民政治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中国人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利,中国政府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整体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随之不断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四个全面”布局的进程中,党中央把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作为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给中国人民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也是我们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中国公民政治权利的根本保障,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中国公民政治权利的最好形式。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一方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给人民提供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确立了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在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民主政治中使广大无产阶级在人格、机会、权利等方面平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授权于民、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特别是当国家在发展转型时期,民主的呼声不断升高的时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此时体现了自己独有的优势作用。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其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与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也保证了每个人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忠实地代表民意,客观反映民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切实写照。除此之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这些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贯彻落实。

2、在深化改革中,公民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序进行逐步展开,随着党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关注,实践中的政治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也在随之扩大。首先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范围不断扩大。从两会议政到立法听证,从网络问政到决策听证,从中央领导在田间地头听取民意到工人农民进中南海建言献策,等等,社会的民主新风不断树立,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有效行使。近些年,随着网络传播途径和新闻媒体发展,对公民知情权、表达权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同平台公民参与社会发展事务的机会越来越多,公民参与决策、参与选举、参与监督等等,促使公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而公民监督权也在不断扩大,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说受到了公众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从新闻媒体、到信息平台的空间交流、再到热心网民的争论,可以说任何一件社会热点,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得到了民众的热议。其次基层民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它是民主贴近生活的最好的实践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乡,在中国民主建设的大氛围下,基层民主建设都快速发展。另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进行了几次大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行政机构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强。政府职能更加趋于合理,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政府着重于宏观把握,精兵简政,而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随着公务员制度、领导干部问责制、离职审计制等的相应完善,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使各级政府阳光运行,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加快。

3、依法治国正在中国逐步实现

法治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这一结论的得出却在中国历经了曲折岁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更坚定了走向法治的决心,开始向法治国家逐步迈进。2003年以后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深入了一步,由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使法治建设又向前推进了。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而后提出的“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无不体现法治在中国的地位不断提高,依法治国在中国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30多年来,中国依法治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的最大成果是法律已经成为政府、公民手中维护各自权利的手段,中国也正从法治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化的国家。如果说曾经由于讲法治被打成右派分子是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那么今天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却令人振奋不已,这前后的变化的确是巨大的。中国在实践中不断贯彻落实法律,努力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保持了一定的和谐法律状态。2司法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为保障公民权利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法打击各种黑恶势力等严重暴力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使守法意识深入人心,社会治安得到一定维护,无论普通百姓还是行政机关人员,依法办事成为不可动摇的原则,国家的治理也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法治氛围。可见,中国从人治到法治,从一事一解决到事事靠制度,中国的民主建设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公民政治民主权利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3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政治权利不断增多,但在某些方面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些公民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享有,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户籍管理制度对公民迁徙自由、就业等的限制,就不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公民参与权方面,参与的方式低效也影响了民意表达的通畅,如行政听证、质询询问等一些具体的操作机制不够具体,还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权利与责任不明晰,使责任的追究成为盲点等等。而在目前城乡仍然存在二元社会结构的情况下,农村、农民也受到了制度上的歧视,如农民工在城市里遭受到了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歧视性待遇,成为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群体,不能参与和城市居民一样的资源分配,更难以通过专门机构和组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这些都影响了公民权利的行使,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相对不足。由于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的低效,使今天尽管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依旧进行,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提供给民众的服务质量、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等还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回应公民诉求的积极主动性有待于提高。正如俞可平说的“政府如果管了不应该管的事,是对公民权利的侵夺,是严重失职;如果政府没有管应该管的事,造成公民利益的损失,也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也是一种严重失职。”4正是由于政府作为服务机构的意识,维护公共利益的这种角色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诠释,从而导致政府依法治理的程度还不高,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还在政府改革中没有彻底得到解决。

三、推动政治改革,使公民政治权利日益丰富充实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政治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健全民主制度,不断适应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依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5这既是我党从前的经验,也是中国未来的方向,未来的政治改革依然紧扣执政为民的主题,从而使公民政治权利充分实现,激发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1、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公民参与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充分体现,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要让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不断延伸,才能使公民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受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目标等等,公民政治文化认知能力强,政治参与能力也就随之而提高,有着较高社会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就高,所以公民自身的良好政治参与能力是政治参与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要保障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有序化。政治参与是政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按制度发展,随意的政治参与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政治灾难。实践证明,“非制度化的参与是不可控的,容易走向无序参与并引发动荡”。6所以既要积极鼓励公民政治参与,还要让这种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序化,为公民提供政治参与的实践机会与场所。政治参与不是政治作秀,要常态化发展,所以政治参与的实践机会要多,场所也要丰富。如市长热线电话、政府接待日等等,积极探索新的形式,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多种渠道和机会,只有多样的政治参与形式呈现,政治参与才能经常化开展,使公民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的解决,进而使民主理念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2、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发挥中国民主政治的优势

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多年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正的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体系。但中国的民主制度与体制的优势和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和发展,只有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创新体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让政权的各种组织形式、工作模式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就要首先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民主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利益集中统一,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利益出现了多元化,不仅如此,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也日益强烈,特别是中国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形,更需要民主政治适应这种经济形势和体制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政治需求。所以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民主制度成为重要任务。其次建设公民社会,不断推动民主建设的完善。公民社会与民主建设相互促进,民主建设催生出公民社会,相反公民社会也成为推动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再次要正确对待社会凸显问题,发挥优势减少矛盾。社会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只有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保证社会的平稳过渡。

3、加强监督和制约,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从而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是我党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腐蚀性等特点,7决定了权力监督的必要性,也只有有效监督权利,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维护权利的公平性,保障公民人权的实现,捍卫公权力的平等,促进社会的正义,让公共利益辐射更广更大的范围。

首先创新监督机制,强化监督。通过不断拓展监督范围,增强监督有效性,确保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压缩政府的权限,分权下放,形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约束,可以减少高度集权的弊端,可见权力分立在权力监督中非常必要。其次社会总动员,形成监督的网络群。动员各种力量,形成广泛的监督网络群,让权力的行使控制在监督的范围内。目前,从监督环境上看,无论从单纯的党委和纪检监督、机关监督,发展到全党监督、全民监督,并从个别领域拓展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归结起来就是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再次要推进法治建设,增强监督的权威性。法律监督是指国家特定机关对立法、执法等过程的监督,它保证权力统一、依法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权力的公平运行。未来法治国家必须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通过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不断加强监督体系的覆盖面,让监督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使干部更加清正,政府更加清廉,政治更加清明,更好地完成保障权力正确行使的宗旨,实现国家社会的民主化水平的提高。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用党内民主去带动整个社会民主,这样的一种民主进程中,必然会让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更加有序、丰富而真实,整个社会的全体百姓会享受到更多民主政治权利,这既将是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础,也是全体社会的一种期待。

[1]财经网.十八大在京开幕胡锦涛作报告[EB/OL].http: //china.caixin.com/2012-11-08/100458021_4.html.

[2]袁秉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112.

[3]张晓东,顾玉平.社会和谐论———当代中国新社会治理理念的理性省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209.

[4]俞可平.改革开放30年政府创新的若干经验教训[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2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hina.caixin.com/2012-11-08/100458021_4.html.

[6]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97.

[7]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264.

G60

A

1008-7508(2015)07-0004-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3M530994)

2015—03—12

李影(1975—),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政治权利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剥夺政治权利的合宪性控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具体适用问题探讨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计算及“遇新罪即中断”规则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