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友(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2)
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 paresis syndrome,PGS),又名胃术后胃无力症,是以胃排空延迟为显著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属于手术后的非机械性梗阻,多与精神神经因素、迷走神经损伤和胃内环境改变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1]。2009年9月~2012年9月,对1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110例,男68例,女42例,年龄26~71岁,平均(48.7±4.3)岁。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55例。常规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26~69岁,平均(45.3±3.6)岁。干预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27~71岁,平均(43.3±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案,如持续胃肠减压、肠道营养支持、服用胃动力药物等。常规护理方法[2]:①持续胃肠减压,适度固定胃管,定时检测置入胃管是否通畅,并防止置留导管脱出。同时观察记录呕吐频率、呕吐物的量、颜色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②肠外营养支持,通过肠外营养支持途径,补充人体需要的热量和必需营养元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消化液的分泌。③每天定时检测患者胃管引流情况,记录昼夜尿量,并根据血液生化检查为患者适当补液,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2.2 干预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如下护理干预[3]:①心理干预:胃瘫综合征患者在患病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焦虑担忧的情绪。通过适度的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另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调节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促进胃动力恢复。②饮食护理: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患者饮食。在患者拔出胃管后可饮用少量水,随后可进流食(禁糖及奶制品),坚持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并逐渐增加患者的食量,食物从流食、半流食、软食,最后过渡为普通饮食。培养患者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并以清淡食物为主,忌产气食物、刺激性和油腻性食物。③监测血糖和电解质水平:在患者住院期间,有无患者大量呕吐或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常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加重胃瘫的症状,所以应24 h监测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时进行改善。④加强基础护理:在持续胃肠减压期间,注意妥善固定胃管,防其脱出。护理好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防止感染。在患者卧床期间,保持患者被褥床单的干净清洁,为患者定时翻身等活动,以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
1.3 观察指标: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5 d的抑郁和焦虑情况。另外,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答卷的情况调查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在进行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和常规组护理后(P<0.05),同时干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胃瘫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其发病原因尚未了解,因此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4]。所以,如何积极有效预防并治疗胃瘫综合征,早日解除患者病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时,在医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监测血糖和电解质水平加强基础护理水平等相关干预措施,显著降低SAS和SDS评分,纠正了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综上所述,本文叙述的护理干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1] 黄丽平,孙德林.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2):135.
[2] 袁倩倩.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2011,11(1):137.
[3] 周 青.19例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161.
[4] 刘淑平,路凤玲.40例食管及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