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拓展维度*

2015-04-15 20:27李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现状



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拓展维度*

李惠

(延安大学 文学院 , 陕西 延安716000)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研究及张闻天、周扬等少数几个文艺理论家文艺思想的研究上,忽略了《讲话》之外的其他文艺理论文本。因此要展开深入研究,仍需更新思路,至少应在三方面加以拓展:一是挖掘《讲话》之外的文艺理论文本,丰富现有研究成果,探究其开放性品格;二是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现代性探究;三是立足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辩证看待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政治性诉求。

[关键词]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现状;拓展维度

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因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影响与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从数量上来看相当丰硕,这诸多研究成果大体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研究

《讲话》作为延安时期重要的文艺理论文献,因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意义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而成为延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头戏。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统计数据来看,相关研究文献多达一万六千多篇,约占整个延安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总数的74%。研究者们围绕《讲话》从各个角度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对《讲话》文献史料考证的研究。研究者们就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原因、决策过程、参加人员、不同时期《讲话》版本的变迁等细节问题展开研究考证,以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性论据尽可能地还原《讲话》文本出台的历史原貌,成就斐然。如高浦棠《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决策过程考辨》中指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决策过程中,“萧军、艾青、李又然等人都程度不等地或直接或间接为毛泽东提供过思路,而周扬则有可能为毛泽东决定以召开座谈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作出结论的方式提供过完整的方案。”[1]而其《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形成过程考察》一文通过《讲话》引言中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等问题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最初拟定的座谈会讨论议题变化的考察,指出“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是随着毛泽东与众多文艺家的广泛交流的不断延伸进展而逐渐改变的”,“毛泽东在座谈会前广泛约请文艺家们谈话的过程, 就是座谈会讨论议题不断修订和最后形成的过程。”[2]刘忠《“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原因考辨》一文则通过对座谈会召开的“革命战线说”、“整风运动说”、“辔头说”、“平息争论说”这四大原因的甄别评析,指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革命战线、整风运动、文艺界争论、文化建设等多个因素的合力使然。”[3]刘增杰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版本考释》通过对《讲话》的三个不同版本(1943年6月版本、1943年10月版本、1953年版本)的比较研究,详细考证了《讲话》三个版本几百处修改的历史细节的变化。[4]这部分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大多是研究者在大量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撰写的带有史料性质的重要文献,展示出《讲话》文本产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故影响都比较大,属于延安文艺研究中重要的文献资料。

2.对《讲话》文本传播、影响的研究。这部分论文主要探究了《讲话》文本在国内外的传播、接受及多年来产生的影响。代表性论文有武生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农方团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国外影响》、杨贞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近70年影响的研究》等。这部分论文着重考察了《讲话》文本公开发表后的传播情况,指出《讲话》先后被30多个国家用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被公认为是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是20世纪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的革命文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述中均能以《讲话》传播影响事实为依据,评论颇为客观公正,较具说服力。

3.对《讲话》价值、意义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多以纪念《讲话》为主,主要阐释《讲话》的在当代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思想史意义等。如彭功智、马治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认为,《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在日趋复杂的当代文艺理论格局和文坛现实中,毛泽东《讲话》仍然有其不容忽视的当代意义。[5]周维山《大众审美经验与文化领导权的建构——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一文指出,在当代商业化、大众化的文艺现实中,如何增强文化领导权建设,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讲话》是较早关注“文化研究”文本,对当前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6]董学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一文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当今文艺运动方向的确定及路径选择具有引领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是实现文艺理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的杰出榜样。[7]这部分论文大多是纪念《讲话》活动的产物,数量巨大,但颇有重复阐释之嫌,研究者大多认为《讲话》对当代文艺、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4.对《讲话》理论内涵的多重解读。有哲学层面的解读、有关于文学想象的解读等等,如廖小平《哲学与文艺——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哲学解读》一文认为,《讲话》不仅是一篇指导文艺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哲学文献。它体现和包含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深刻的辩证法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贯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体现了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高度同一。[8]高磊《“全新中国”的文学想象——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种解读》认为,《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其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在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的形成。[9]这部分论文能从各个层面对《讲话》理论文本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论述视角独特,论证分析深刻,彰显出《讲话》理论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巨大张力。

5.对《讲话》文本全面系统的研究。产生了关于《讲话》的研究专著,如刘忠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作者从延安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分子政策、生活方式与精神形态等《讲话》产生的语境到《讲话》文本的理论价值、理论品格,再到《讲话》文本的接受、评价与传播译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史料详实,体大思精,是当前《讲话》文本研究中颇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家文艺思想的研究

其中主要是对张闻天、周扬等人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探究,对其他众多文艺理论家鲜有涉及。如付道磊《张闻天与延安文艺思想的过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延安文艺指导思想初探》一文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在张闻天的具体指导下,延安文艺创作和批评空前繁荣,其对延安文艺的指导表现在对文艺战线上关门主义的纠正及《讲话》前对延安文艺界的具体指导,具有过渡性的历史意义。[10]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强调了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实现途径等问题作出的突出贡献,不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反对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也有重要意义。[11]袁盛勇《论周扬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构成》认为,周扬在延安时期的文艺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品格独立性,其深入生活、超越生活的文艺主张及对歌颂光明与新的喜剧形式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对“人”本身的理解。其理论构建体现出超越一定历史局限性的美学光辉。[12]这方面研究中,研究者大多认为延安时期张闻天、周扬等文艺理论家的文献实质上仍然可以看作是对《讲话》文本思想研究的拓展与延伸。因为,从论者的观点来看,张闻天、周扬等人的文艺思想不过是毛泽东《讲话》文本思想的前奏或者是对《讲话》的进一步阐释。

(三)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

这部分文献主要探讨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化的贡献

如张正光《论延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一文指出,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们在中共中央指导下,积极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规定了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3]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析》一文强调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正确认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对当今我们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仍有重要借鉴意义。[14]谭诗民《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影响》一文则认为,延安文艺在对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建构、文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文艺思想理论基础的确定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5]这部分研究论文中,延安时期来延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被突显出来,但《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依然是研究者们探究的核心,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而延安时期其他众多文艺理论文本依然被边缘化、价值被遮蔽。

从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文本的研究及张闻天、周扬等少数几个文艺理论家文艺思想的研究上,忽略了《讲话》之外的其他诸多文艺理论家的文艺理论文本。因此,要深入开展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至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拓展延伸。

(一)挖掘延安时期《讲话》之外的诸多文艺理论文本,展开细读,探究其开放多元的文艺理论思想

延安时期,众多的文艺理论家们创作了许多文艺理论文本,据不完全统计,延安时期文艺理论文本仅被《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收录的就达103篇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刊登在当时各种报刊上未被收录的篇章,譬如,《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刊发的梅行的《批评杂谈》、罗峰《漫谈批评》等诸多文艺理论文本就未被收录。这些理论文本大多被研究者所忽略,即使偶被提及,也只是在文中一带而过,缺乏对理论文本所蕴含的文艺思想的细读与探究,致使人们认为延安时期文艺理论是单一的、封闭的、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色彩,而忽略了其为封闭性、政治性所遮蔽的开放性、多元性。

其实,当我们具体地抵达延安时期众多文艺理论文本,就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多元开放的特性。尤其是1942年《讲话》之前的文艺理论,因中国共产党开明的政治心态,知识分子队伍来源的复杂化、思想的多元化以及当时延安自由宽松的文艺研究创作环境,使延安时期文艺理论整体上呈现出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态势。即使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的文艺理论依然保持着向鲜活的陕北民间文艺实践开放的姿态,充分重视陕北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促成了延安时期文艺理论与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生活、文艺实践的有效互动,生发出了文艺创作手法上的“土洋结合”,并且以其鲜明的现实指向建构了一种以普通民众为主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旨趣,从而为广大民众的启蒙与走向现代提供了可能。因此,要还原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历史真面目,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讲话》之外丰富的文艺理论文本资料。探究它们是如何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理论成果,又是如何从历史的现实出发孕育了《讲话》,并建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二)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现代性探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政治性、党性进行探究,鲜有关于其“现代性”诉求的探究。事实上,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在其强烈的政治诉求背后潜藏的是对于民族国家现代性的追求。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踏上了寻求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征途,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到了延安时期,革命的逐步胜利和新政权的建立使得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逐渐变成一种现实实践。因此,延安时期的文艺理论在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大众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在强调文艺启蒙大众与为抗日救亡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对民众进行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通过文艺民族形式的论争、文艺大众化等文艺现实问题的探究,赋予文艺创作以启蒙劳苦大众与民族救亡的重任。通过对当时严重脱离大众的、西欧化的、非民族化的语言形式的颠覆,建构起了一种以广大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原则,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性诉求。只不过这种现代性诉求为其强烈的政治性诉求所遮蔽,因而也为诸多研究者所忽略。可以说,延安时期文艺理论,以其强烈的政治性诉求彰显了对文艺现代性的追求。

(三)回归历史语境,辩证看待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政治性诉求

延安文艺理论研究中,目前依然存在抛开历史语境过分强调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政治诉求的现象,并以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为抗战服务、为政治服务否定其价值。事实上,研究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必须要回归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语境中。当时复杂的民族矛盾必然会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抗战服务。这是抗战时期文艺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合理性。倘若在日军大军压境,民族危亡的时刻,我们的文艺依然我行我素,不提抗战,不问政治,“隔江犹唱后庭花”,恐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延安时期,文艺为抗战的政治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需要、历史的需要,更是广大知识分子主体身份认同的结果。因此,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中需要将其放置在当时抗日战争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评价,而不是想当然地指责其强烈的政治诉求。惟其如此,才能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与定位。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在其强烈的政治诉求及对大众的启蒙过程中实现的是文艺和劳苦大众的有效结合,成功地促进了文艺的大众化。

总之,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文化影响,甚至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走向也起到了规范和制约的作用。通过发掘整理延安时期多元化的文艺理论历史文本,不仅可以开拓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深化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认识,而且可以突破学术界关于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单一封闭的研究格局,还原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高浦棠.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决策过程考辨[J].延安大学学报,2006(2).

[2]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形成过程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

[3]刘忠.“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原因考辨[J].社会科学战线,2008(9).

[4]刘增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版本考释[J].新文学史料,2013(3).

[5]彭功智,马治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

[6]周维山.大众审美经验与文化领导权的建构——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2).

[7]董学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3(6).

[8]廖小平.哲学与文艺——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哲学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7).

[9]高磊.“全新中国”的文学想象——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种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0]付道磊.张闻天与延安文艺思想的过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延安文艺指导思想初探[J].齐鲁学刊,1999(2).

[11]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12]袁盛勇.论周扬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构成[J].文艺研究,2007(3).

[13]张正光.论延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14]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析[J].理论学刊,2012(12).

[15]谭诗民.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

[责任编辑:黄儒敏]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101-03

[作者简介]李惠(1976-),男,陕西榆林人,硕士,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基金项目]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与现代性研究”(15JK1819);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基金2015年度规划项目:“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与现代性研究”(15BWY22)

*[收稿日期]2015-10-05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现状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