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探微
——基于“五三四二一”模式的分析

2015-04-15 17:04郭玉琼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郭玉琼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现状分析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据调查,由于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学业、就业和发展等带来的压力,九成多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1]且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按照社会期待,辅导员应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扮演“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陪伴着大学生们成长,最有条件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尽早进行预防和干预;他们与大学生们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信任基础,最有条件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关注点;他们是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家校联系的桥梁,最有条件利用朋辈和家庭等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多数属于成长过程中一般的心理困扰,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介入的有心理障碍的群体人数较少,需要转介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则更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憾,给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处于空置状态的现象仍然存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包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等。这些职能与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有区别又有联系。事实上,随着“以生为本,和谐发展”观念的深入,结合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使一部分辅导员成为专业的、一部分辅导员成为‘准专业’的、大多数辅导员都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心理教育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2]已经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且不说高校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打造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尚待时日,辅导员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累也是常态,他们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很多辅导员模糊了自身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职责,更多地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让渡给专业人员,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都不够。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信任度很高,但是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选择向辅导员求助的却仅有4%。[3]可见,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空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3.构建可持续性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势在必行。明确角色定位、细化工作职责、提高专业素养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效发挥的三个关键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的“五三四二一”模式。“五三四二一”模式主张通过自主发展式、资格认证式、专家引领式、经验分享式和课题拉动式等五种培训形式,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核心能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具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一方面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特殊学生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方面通过利用和维护四级网络设置: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学院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及时识别和适当处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期达到促进大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五三四二一”模式解析

1.“一”——一个目标。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任务要求,我们将这个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逐渐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主张整体健康的观念。[4]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们独生子女占多数,挫折承受能力差和社会竞争压力大之间的矛盾、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心智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之三十年前更为严重。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90年代上升到25%,21世纪初期达到了30%左右,其中较严重的占10%左右,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们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4]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能助力大学生成长,这是切中肯綮的做法,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落实。

2.“二”——两种教育类型。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将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特殊学生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引领下,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措施,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从而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5]辅导员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熟知不同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关注点和心理问题诱发因素,通过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以预防性干预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难。

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的旨在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大致可以归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大类。辅导员根据自身的资质和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对有能力自己处理的求助者,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和技巧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对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介入或转介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案例,做好辅助性和愈后心理健康教育。

3.“四”——四级网络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的平台,它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状结构,发挥着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优化与治疗相结合的作用。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级网络的主要组成人员。一方面,要在心理中心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和心理问题易感病因预防教育,及时发现并配合中心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后期追踪及遗留问题的处理;一方面,要指导、协调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氛围,要配合心理中心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及时获取和甄别大学生心理特殊情况的报告,确保班级和宿舍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领域。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挥也是通过四级网络的顺利运行来体现和实现的。

4.“三”——三项核心能力。辅导员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开展发展性或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这里所讲的心理健康知识,包括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易感原因、症状和应对等,普及的方式有传统的讲授、体验式、案例式、角色扮演、活动式、团体式、依托校园文化式等。

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是辅导员必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班级、宿舍心理委员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甄别、发现学生中的心理特殊情况并对严重程度作出判断。对能够处理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心理困扰可自行处理,并做好记录;对无法处理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推介,请心理中心尽早介入。

专业性未被普遍认可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空置现象发生的一个深层原因。依托课题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既能展现辅导员的专业性,又有利于辅导员将实践经验理论化,继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提升自身素养、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5.“五”——五种培训形式。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训。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不同需求,我们的工作模式提出了自主发展式、资格认证式、专家引领式、经验分享式和课题拉动式等五种不同的培训形式。自主发展式培训指的是辅导员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在辅导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愿基础上,效果明显。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中级、高级辅导员必须分别具备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以资格认证为契机,参与相关培训,可以系统地掌握心理咨询技能和理论,提升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邀请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采用讲座、督导、点评等形式给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规律和特点可循,经验分享有助于辅导员们相互交流,探讨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课题对辅导员能力提升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课题选题到课题申报,再到课题研究,都需要辅导员发挥聪明才智,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发现并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性。可以说,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杂志社.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R].北京:2012.

[2]王征.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34~36.

[3]陆铭.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102~104.

[4]仲稳山.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9.

[5]马惠霞.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85.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