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对策——以福州市高校为例

2015-04-15 15:16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大学生

吴 东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本课题组以福州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最新情况,包括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类型、程度、生成原因,重点调研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发展的利弊影响和影响程度。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概括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征、信仰取向,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生成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力量比重,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2份,有效回收率达98.1%。其中,男生106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4.38%;女生89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5.62%;党员363人,团员1438人,群众161人,分别占18.50%、73.29%、8.21%。有761人担任过学生干部,占38.79%。专业构成情况为:文科728人,占37.10%;理科434人,占22.12%;工科800人,占40.77%。城市生源445人,占22.68%;县城生源385人,占19.62%;农村生源1132,人,占57.70%。

1、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现状

1.1 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问题和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

在调查的1962名学生当中,20.49%学生表示“有信仰”,17.53%学生选择“有宗教信仰”;45.46%学生选择“没有信仰”,16.97%则表示“说不清楚”。数据说明,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不确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一个突出问题。

同时,不信教学生在回答“是否考虑加入某种宗教”时,有4.97%的学生选择“是,已找到加入宗教的途径”,6.93%学生选择“是,但不知道怎么加入宗教”,87.92%选择“不考虑”。由此可见,大学生主流是不信仰宗教的,说明已经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低估大学生信教比例的上升趋势。

此次调查显示信教的大学生中,有一些还是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共党员。可见,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在大学生中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及信仰迷茫现象。

1.2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实表现

在344位信教的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有156人,占所有调查者中的7.95%,占有宗教信仰总人数的45.35%;信仰基督教的有108人,占所有调查者的5.54%,占有宗教信仰总人数的31.39%;信仰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人数较少,只占有小部分比例。

对于“身边是否有同学信仰宗教”的问题,认为“有,很多”的有428人,认为“较少”的有631人,认为“基本没有”的有903人。数据印证了在全市高校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宗教信仰学生群体。

有宗教信仰大学生中,70.01%已经信仰宗教长达5年以上;14.44%已经信仰宗教4-5年;11.11%已经信仰宗教1-3年;4.44%为信仰宗教不到1年。从中可得出,大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都是在年龄较小时,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部分大学生里,有11.11%在学校和在家都定期或经常参加宗教仪式;有5.56%学生在学校经常参加,在家偶尔或从不参加宗教仪式;有51.11%学生在家经常参加,在学校偶尔或从不参加宗教仪式;而相对的,也有32.22%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都是偶尔或从不参加宗教仪式。从中可以看出,宗教仪式是青年信教徒较为重要的活动。

1.3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动机

在有宗教信仰的344人中,有236人加入宗教是由于父母的信仰影响,从小加入宗教;有80人加入宗教是在成长过程中受朋友或亲戚影响,出于兴趣加入宗教以及受宗教联系人宣传被吸引入教只占少部分。

关于加入宗教的目的,有161人是认为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地影响,能指引人生方向;有88人认为可以消除内心空虚,是精神和心灵的寄托;有17人是认为遇到困难可以向神灵求助,并能够得到他们的回应和帮助;同时也有78认为加入宗教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帮助。

从这两个问题中,可以看出,父母是影响大学生是否有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成长环境、人生阅历以及身边亲近的人,也是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另一个重要困素。大多数人加入宗教目的是为了消除内心空虚和迷茫,为人生引导方向,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也反映出,宗教在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1.4 高校大学生对宗教及政策的认识

在接受调查的1962人中,在回答“大学校园内能否公开传教”时,有284人选择了“能,符合提倡的宗教信仰自由”;有1212人选择了“不能,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还有452人选择了“不确定”。同时,在被问到“是否有人向您宣传过宗教信仰”时,有108人回答“经常”;有1068人回答“偶尔”;有786人表明没有遇见过。在有遇到宗教信仰宣传的1176人中,当被问及“您在大学校园里曾遇到哪些人员向您传教”,有28.04%选择了本校信教的学生,有17.44%选择了外校信教的学生,有5.96%人选择国内教师,有25.17%选择了校外宗教人士,有5.52%学生选择了外籍教师或留学生。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严禁在高校传播宗教、发展宗教,严禁在高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在高校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但是仍有一部分非法分子以及对法律不够了解的人员在高校校园或者混入校园中进行宗教传播。

调查中,有523名学生认为,信仰宗教纯属个人的私事,校方不应干涉。甚至还有122人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仍可以信教。少数大学生不懂得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只能信仰科学共产主义而不能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不清楚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信仰的最终选择。

2、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成因

2.1 社会因素

2.1.1 社会变革为宗教进入高校提供便利条件

改革开放过后,保守的文化禁锢被打破,出现了新的思想解放,文化领域中思想观念、价值选择、意识形态等日益多元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冲撞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此时,由于宗教在慰藉心灵、团结民众、劝人为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认可,宗教也从过去的“毒品”变成了“药品”,逐渐变得流行起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使得宗教的传播更加便捷、受众群体更加多元,为宗教进入高校提供了便利条件。

2.1.2 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新时期,境外敌对势力加快了对我国高校的宗教渗透活动,积极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将其作为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进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高校中,常通过学术探讨、出国学习、旅游观光与互访过程中,利用宗教布道来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宣教”。

2.2 大学生本身因素

2.2.1 大学生思想多元、开放、不成熟

大学生处在思想相对自由的大学氛围中,思想相对开放,由于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舶来思潮的冲击。盲目的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促使他们对外来的思想更加容易接受并深受影响。

2.2.2 心理缺失从而寻求宗教庇佑

心理缺失泛指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缺失,性格孤僻、粗暴、自卑等心理倾向等。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表现有更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问题时,有部分会寻求宗教庇佑来获得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2.2.3 民族、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本次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多数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是通过家庭来获得或继承的。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第一环境,亲人当中信教者的个人品质和面貌,吸引着大学生成为有共同信仰的人。其次是民族的信仰,部分少数民族因为全族信仰同一个宗教,宗教对本民族的影响时间较长,成为一种民族传统,大学生也因此继承和延续了同一个宗教信仰。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的落后与缺失

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强化,随着“两课”教学的不断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没有清晰的思路,导致高校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单向灌输、说教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佳。尤其,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缺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简单而教条的单向灌输往往容易失去教育的吸引力。

3、正确对待福州市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建议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理所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合理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

3.1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将理论的、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内容,将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统一起来,并转化为其自身价值观发展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加强国情和时事政策的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3.2 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认清宗教本质,消除宗教影响

高校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宣传科学精神的专门场所。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将科学理论知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信仰。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精神。培养他们在未知情况下,对离奇现象或奇谈怪论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用科学知识认清事物的本质,避免盲目地宗教崇拜与信仰,从而消除宗教的不利影响。

3.3 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强化课程教育作用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鲜见关于宗教方面的课程设置,使得大学生对宗教方面的知识需求无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满足,这就为其它方式的宗教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错失了有效发挥高校德育机制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的良好时机。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体系,完善宗教理论和学科建设,适当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可通过开设宗教文化选修课、宗教知识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宗教知识的科普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宗教本质和宗教政策的认识,通过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思维活动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引导。

3.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在成长、学习、社交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越来越多,心理负担不断加重,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得以有效排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全方位出击,有效排解学生心中因成长、学习、社交和就业等方面原因而产生的自卑、失落和消沉等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的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弱化宗教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弱势大学生群体,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帮助。

3.5 加强高校宗教事务管理,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

高校在积极开展科学信仰教育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对大学生信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监察小组,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建立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确保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1]李晓宁.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157-160.

[2]梁变凤.大学生心理缺失对其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3]周家华.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缺失及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2),237-239.

[4]李蓬.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分析——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体会[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20).

[5]孙琼如.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63-67.

[6]林文贵,念潮旭.海西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7),108-111.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