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传播的“心”途径

2015-04-15 13:23秦国伟安百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力本心孟子

秦国伟,安百连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2.日照市河山实验学校,山东 日照276823)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也就是人认定事物、判断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整个国家、社会、个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存在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新表述,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政治、精神生活的一件大事。但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突出表现在西方纵欲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崇拜思想的对青年人思想高地的侵蚀,作为高校理论工作者,我们应当着力破解这些难题,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影响青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大众传播结合起来,使青年真正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三个自信”。当前,以“心”文化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心灵为本:中国特色、生活维度、大众话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心灵哲学(Heart of Philosophy)传统,如源远流长的心学思想,其特点是从道德哲学、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心体之妙用,揭示心态调适、心灵建构在去凡成圣,塑造完美人格、获得最高人生幸福中的作用。[1]中国心文化注重修心,心灵的修炼成为人性觉悟的道路。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如儒家、道家等就提出人要有“仁爱心”、“清净心”、“自然心”。到了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吸收佛家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大发展了中国的心灵哲学,提出了格物、内省、坐禅、静观、寡欲、无为等心灵修养方法,就是要以清净的智慧、高尚的品行、无染的心灵来治疗现实社会心灵的浮躁混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心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中国的心文化将人之“心灵”区分为识心和本心。“识心”又称认知心、知识心、思虑心,突出心的认知功能。中国哲学中,“心”普遍被认为是能知能思的器官,以“思”为心的职能。我国的儒家哲学对心知的命题多有阐述。如孔子认为心的活动神秘莫测,“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2]孟子则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南宋朱熹提出:“人心之灵莫不有知。”[3]人心的认识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经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4]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能够把注意力转到自身的,能够通过心灵把自己作为对象的存在物,这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性特征。“本心”亦称“良心”、“道心”、“真心”,突出心的本体属性。“本心”是儒家的一个概念,由孟子最早提出。孟子将人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本心”。陆九渊也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5]“本心”是心灵的丰满,是心灵没有受到物欲情绪干扰之前的精神本然状态,儒家认为,本心是精神的本体,本心所具备的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强调以心灵为本来观照世界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有利于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精神从“忠孝、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或“爱国、勤劳、勇敢、节俭”等皮相枝节问题上解脱出来,立足生活哲学的视角,关注人的心灵完满,使人们真正能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二是有利于深入反思西方的欲望文化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彻底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划清界线。西方的现代性文明进程中,启蒙精神的工具理性得到了扩张,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社会政治经济的理性化,但与此同时人的价值信仰却流失了,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6]。在工具理性的视野中,世界只是一个只见事实的物理世界,把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信仰等认为是超验的东西加以拒斥。“以心灵生活来观照,西方式的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浮躁忙乱的碎片化生活,缺乏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现代人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忽视了仰望星空和观照心灵的维度。”[7]普遍的内心焦虑和精神空虚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病症。三是有利于激活民间文化资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传播力和亲和力。中国人大多生活在家庭生活、邻里生活的浓厚氛围中,梁漱溟曾经指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质是“相与之情厚”和“向上之心强”,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是从心出发和回归心灵的。中国人对这样一种“心灵”文化耳濡目染,感觉亲切,这无疑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人中间落地生根。四是有利于深入反思近代以来形成的进化论话语体系。中国近代进化论的引入是在救亡图存背景下以“富强”核心诉求而对西方文化的自觉学习,此后形成的进化论话语体系实际上是达尔文进化论、拉马克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混杂。拉马克的进化论已经证明是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论与文明和进步并无必然联系。而社会达尔文主义赤裸裸地宣称“优胜劣汰”,将“优”与“胜”、“劣”与“汰”划等号,进而将结果的“败”等同于进步与否的“劣”,这种思路将文明物化、工具化了,致使中国传统的心文化在这种思路面前显得没有多少价值。这种思路是文明的倒退,我们应当深入反思,重新确立文明的价值。

二、良心话语:自觉的义务,此岸的信仰

良心话语是“心灵”概念的展开。良心,也称为良知,是一个古老的伦理范畴。孟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良心概念并建构了比较系统的良心观的哲学家。他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2](《孟子·告子上》)在孟子那里,良心作为道德本心,具有两个特征:先天性和本真性。所谓先天性,是指这种本心是上天所赋予,是先于人而存在的道德实体。所谓本真性,是指良心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本心。朱熹注释《孟子》,揭示了良心的本真之义。他说:“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3]良能和良知作为良心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样也具有先天性和本真性。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 亲,仁 也;敬 长,义 也;无 他,达 之 天 下也。”[2](《孟子·尽心上》)为了确证良心的存在,孟子通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证。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孟子·公孙丑上》)

作为我国儒学史上第一个对心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思想家,孟子心文化的思想为后世的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心学的王阳明就深受孟子影响,并以捍卫孟子的心学为己任,他将良知范畴作为自己心学理论的发展主线。他否定孟子的“心”中的物质性成分,将“心”确定为纯粹的精神实体;他将孟子的心、物相并列的关系改造为“以心统物”;他将孟子的“良心、良知、良能”三个概念合并为“良知”。

良心话语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基础。当代青年人普遍比较排斥片面强调无私奉献的思路,而良心话语通过对义务的自觉意识为集体主义原则开拓了道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专门讨论了良心与义务的关系。他说:“良心是在自己本身内的自我的自由,”是“义务的实现”[8]。黑格尔认为,对于良心来说,最有价值的是义务及其对义务的信念。这是良心“不可动摇的稳定性”的依据所在。不为其他所动,只有义务行事,这便是良心的典型特征。良心不是对利益计算和权衡的结果,不是对各种利益的自由选择,相反,去掉这些计算和权衡才是良心的特征。良心不是对利益的选择,而是对义务的履行,不是对外在力量的顺应,而是使外在的力量受自我的同化;不是使外在的利益变成自我的利益,而是使自我的本质变成外在的运动;不是使自己只成为自我,而是使自己成为普遍。良心是对义务的自觉,良心实质上是自觉的义务。[9]

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不能够解决人生意义、终极价值问题,只得借助于彼岸的上帝,但是中国的良心话语,以世俗的方式,解决了终极价值,实现了此岸的信仰。既然良心使自己成为普遍,那么人心便是大地,人心便是千千万万的人民,为千千万万的人民服务成为自觉的义务。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中国人民正在受苦,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在这里,解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是良心完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良心话语的完美表达。

三、心力驱动:向上的愿望、正道的追求

“心力”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心力”,就是“心之力量”,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意志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人们心中,它经过激发和培养,可以转化为外在的物质力量。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空前动荡,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摆在国人面前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问题。要摆脱中国的困境,就需要进行剧烈的变革。那么,变革的动力来自哪里?在寻求变革动力的过程中,“心力”的重要性被发掘出来。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最早宣扬“心力”的哲学家。龚自珍大力宣扬“心力”,对“心力”深信不疑,他认为历史是自我创造的,“自我创世”依靠的就是一己之“心力”。他说:“无心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10](《壬癸之际胎观第四》)龚自珍讲的“心力”就是一种情感意志力量,他的推尊自我,夸张“心力”的哲学,对以后的维新派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维新人士梁启超宣称,“心力是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变法者们大讲“心力”,就是要说明人的精神意志是一种力量,这种内在的潜存的力量可以而且必须转化为外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民族振兴依靠的就是这种内在力量。梁启超说:“报大仇,雪大耻,革大难,定大计,任大事,智士所不能谋,鬼神所不能通者,莫不成于至人之心力。”[11](《新民说·论尚武》)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成就伟业靠的就是一己之“心力”。他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一种足以拯救自己并拯救世界的潜在力量,通过培育、发掘,“自强其心”,就能使自己由弱变强,成为强者。[12]因而,“心力”的强弱就显得至关重要。

应该看到,中国近代的龚自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大力弘扬“心力”,提倡“自强其心”,是为了激发国人的热力、爱力、意志力、创造力,其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人的内在潜能可以转化为外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因而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心力说存在着严重缺陷,表现为在社会进化动力问题上陷入唯意志论,对“心”和“心力”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盲目崇拜“心力”,神化“心力”。我们今天重新提出“心力”的概念,不是宣扬唯心主义观念,而是号召青年大力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要弘扬青年的主体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要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独立自主精神,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二是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追寻人间“正道”。青年的“心力”发挥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青年的心力就受到抑制。没有青年人的心力来推动变革,则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就很难形成。三要发挥心力自觉清除资本主义的物欲尘霾。资本主义机器化、智能化的社会大生产,不断地把自然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生产制造,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为了获得利润就需要不断销售,于是鼓励超前的高消费,使现代社会成了一个及时行乐的消费市场;为了刺激消费,人的感性欲望被刺激起来,社会上开始盛行大众消费文化,人为的虚假需要被制造出来,这使现代人认为“消费就是成功,享乐就是价值,金钱就是快乐”。[7]这种物欲文化侵蚀着青年的心灵健康,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青年要自觉地清理这些精神垃圾。

综上,以“心文化”为载体在青年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它上承传统文化,下接百姓话语,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接地气,不生硬,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二是它将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凸显出来了,那就是“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三是它凸显了生活维度,对西方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批判。

[1]高新民.人心与人生——生存哲学的心灵哲学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03(1):48.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5]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

[7]漆思.中国梦:现代性文明批判与当代生活理想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3(9):17.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董莉.良心是对义务的自觉意识——对良心与义务的哲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0(12).

[10]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5.

[1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709.

[12]江华.试论戊戌时期维新派的“心力”说[J].求是学刊,1998(5):36.

猜你喜欢
心力本心孟子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磨刀不误砍柴工
《相思花飞梦》
心力管理故事连载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简论陆王心学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
项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