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比较研究综述

2015-04-15 13:23魏晓军张思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葛兰西领导权马克思主义

魏晓军,张思军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洗礼,兼收并蓄各家思想理论,以其深邃的思考与天才的构想,提出以“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因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路径的独特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辩证发展,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学界多年来对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研究成果,笔者以重要人物为焦点,从历史的横纵向对比中解析葛兰西文化权理论,以求探究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更多深层意蕴,明晰其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以增进后来学者对葛兰西文化权理论相关思想的认识和解读。

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的比较

葛兰西既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内杰出的理论家、思想家,又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经历。纵观无产阶级运动在全世界的发展史,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与葛兰西同一时期在数个国家出现了各自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在很多方面与葛兰西有相似之处,其思想理论在很多方面也有契合之处。所以,从横向上综述国内有关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的对比研究成果,有助于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产生背景的解读和理论渊源的解析。

(一)马克思和葛兰西的相关思想比较

葛兰西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他对马克思的理论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理论思想不难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找到诸多渊源。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和葛兰西的相关思想比较研究正是从葛兰西对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方面展开。如实践哲学方面,张艳玲教授认为葛兰西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同之处在于都推崇实践为哲学本质,但马克思与葛兰西哲学有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别。[1]市民社会理论方面,彭启福教授认为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和葛兰西的哲学体系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都吸收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所不同的是葛兰西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实现了从马克思的经济哲学领域到文化哲学领域的转变。[2]国家学说方面,马克思认为国家是利用暴利机关维护阶级统治的机器,有着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能,国家更重要是其阶级统治职能。葛兰西在马克思的启发下对国家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国家不只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它更是一种由非暴力、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强调广义上的完整国家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3]市民社会方面,马克思视市民社会为经济基础,是独立个体间互相交往承认的关系场,为社会历史的演绎提供场景。而葛兰西认为的市民社会是全部的精神生活,等同于意识形态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统治阶级实施和赢得领导权的场所和核心所在。[4]

(二)列宁和葛兰西的相关思想比较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提出是在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屡遭失败的深刻反思,其实质是无产阶级赢得领导权的另一种可能的构想。而对于无产阶级如何获取革命政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首先做了战略上的思考研究。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列宁夺取政治领导权的理论正是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发轫于列宁而深化于葛兰西。他们有关领导权的理论有诸多联系,同时在具体精神实质上又有不少相异之处。如领导权思想方面,包毅认为,列宁更侧重于统治阶级政治领导权的获得,即强调统治阶级通过“统治”和“强制”的手段来夺取政权,而葛兰西更看重于统治阶级对于文化领导权的掌控,即强调统治阶级需获得市民社会的“同意”和“赞同”[5]。政党思想方面,丁洁认为,列宁将赢得政治领导权视为政党的主要作用,政党就是要充当整个社会的主导力量,而葛兰西认为政党更重要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集合体,通过党内的有机知识分子宣传教育,团结和领导一个先进的社会集团去赢得文化领导权。[6]在意识形态方面,赵晓刚认为列宁和葛兰西都是将意识形态视为上层建筑来看待,统治阶级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来对民众进行教育和宣传,建立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是,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政治性,而葛兰西更看重的是在市民社会领域获得意识形态领导权,而非单纯的政治领导权。[7]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家和葛兰西的相关思想比较

葛兰西和瞿秋白都是各自所在党的缔造者和早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相似的身份和革命战争经历使两人在很多方面有比较研究价值。学界主要从文化领导权、国家观、文艺思想等问题对两人的思想做了比较研究。如文化领导权实践方面,张忠文认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还只是一种理论设想,缺乏革命实践斗争的检验。而同一时期的瞿秋白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积极实践了其文化领导权思想。[8]国家观方面,聂长久认为两人都继承了马克思的国家观,但源于东西方社会有着宗法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差异,瞿秋白强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葛兰西更加强调对于意识形态的掌控。[9]文化思想方面,王铁仙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与瞿秋白的大众文艺论比较认为,他们都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关键作用,都重视革命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获得市民社会的广泛接受认同,所不同的是葛兰西 视市民社会为上层建筑,而在瞿秋白看来政治才是最根本的、更直接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部分,意识形态更接近于经济基础。[10]

马克思主义久负盛名的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和重要理论家之一的毛泽东,其思想理论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革命领导权思想。毛泽东有关领导权的思想在身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毛泽东和葛兰西在有关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比较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和葛兰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自国家国情和实践结合深入思考文化问题,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哲学观点。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尚庆飞教授指出两人对于实践范畴的理解不同,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即实践,虽说这一认识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在,但将实践强调到本体的地位,依然成为了“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者,就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实践观的倾向。毛泽东从强调发挥主体能动性去认识并改造客观存在角度认识实践,也就准确而深刻的找准了实践的范畴。[11]吴齐林教授则认为,毛泽东和葛兰西在哲学观点上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们有着根本区别即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胜利。而葛兰西接受资产阶级观点,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他们的思想成为一朵不结果实的空花。[12]黄卫星教授则纵观葛兰西与毛泽东思想得出他们之间相同之处,都重视精神和意识等力量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认为文化领导权的意义优于经济和政治的统治以及改写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原则三个相通之处。但他们也存在着对于文化领导权出发点和文化领域革命的倾向的不同。[13]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相关思想的比较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在西方形成了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在分析欧洲特殊的社会状况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文化领导权,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受到了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关注和推崇。葛兰西作为“当今欧洲公认的二十世纪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之一”[14],其思想的影响力是持久和巨大的。为了能够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解析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演进过程,国内学者试图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家相关思想理论做纵向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一)卢卡奇和葛兰西相关思想比较

卢卡奇和葛兰西的个人经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各自国家共产党内担任要职的党的创始人之一,都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他们在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自发论、探索发达国家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卢卡奇和葛兰西的理论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理论上。在针对1920年代西欧国家共产党所发动的革命均告以失败的原因分析中,卢卡奇认为主要原因是西欧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没有能充分调动起来,由此他提出了阶级意识形态问题。而葛兰西得出西欧的共产党发动的一系列革命均遭失败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统治是以被统治阶级的“同意”即普选为基础的。这种普选虽然带有虚假性,但这种形式赋予资产阶级统治极大的合法性和认可度,由此葛兰西得出在西方进行革命,不能采取东方国家那样的以夺取政权为最高目标的“运动战”的战略,而是改以用“阵地战”的策略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可见,卢卡奇和葛兰西都认为在赢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具体形式有别,但在他们看来赢得意识形态领导权都是具有某种具体形式的。

(二)阿尔都塞与葛兰西相关思想比较

阿尔都塞和葛兰西分属于不同派别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家,虽然从字面看,结构主义马克思的阿尔都塞和人道主义马克思的葛兰西差别很大,但从实质精神上他们的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问题。葛兰西在突破经济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逻辑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新解读和发展,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是虚假的思想观念,而是一种极具现实的实践意义的历史性、客观物质性的存在。而阿尔都塞却从结构主义视角和反历史主义的角度得出了意识形态是没有历史的结论。同时,阿尔都塞正是在对葛兰西意识形态质疑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实现了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发展。饶翔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把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做了比较,认为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的先在性和结构性,阿尔都塞所论述的意识形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地复制、传播、再生产。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更多了些设计性或目的性,认为必须考虑人类的意志和主动权[15]。

(三)拉克劳、墨菲“新领导权”理论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比较

劳克拉、墨菲真正使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个系统化、完整化的理论体系。他们在继承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基础上,经过深邃的思考和批判的继承,更是超越了这一理论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他们的“新领导权”理论。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葛兰西与劳克拉、墨菲的“领导权”理论做了比较研究。一方面,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对他们的影响,也就是他们对葛兰西相关理论思想的继承。劳克拉、墨菲无论在其早期还是晚期,都基本对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持肯定态度。[16]另一方面,劳克拉、墨菲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超越。劳克拉、墨菲从列宁的政治领导权、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他们自称为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17]这里的“领导权”范畴也就构成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起点。

三、与西方自由学者思想的比较

某种程度上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在学界也有人将葛兰西视为“意识形态理论大师”,而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上,一直以来备受来自无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还是西方自由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西方不少的自由学者试图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作出新的解读,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突破,这一研究趋势和成果也是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在近年来逐渐得到国内学界的注意和研究,就是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部分典型西方自由学者相关思想理论做一比较研究,以期获得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更加深入的解读和西方现代相关思想理论的演进。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同时也被称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他所提出的现代微观权力观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着很多相似和延续的地方。肖琼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福柯的现代微观权力观作比较,认为他们存在相似性和继承关系,即他们都认为现代权力表现为既有强制性,又有非强制性,在某种程度来说权力也具有生产性,权力可谓无孔不入。但也存在很大不同,表现在葛兰西看来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首先要取得市民社会的认同和赞同,并且这种赞同是具有自上而下的方向性,而福柯认为这种基于领导权的赞同不是自上而下的绝对支配,没有绝对的权力主体和依附体。福柯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具体关系场域中,从中探究权力运行的机制规律和个体在权力场域中所受到的影响。葛兰西强调统治阶级获得群体意识形态认同的至关重要性,注重对群体意识形态认知与教育基础上争得群体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与之相比福柯则更强调权力作用下对个体的规训和引导。[18]

阿拉伯裔美国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是后殖民批判理论的杰出代表,而文化霸权正是后殖民批判理论的的核心概念。萨义德在他所提出的“东方学”思想时多次提到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在对萨义德“东方学”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比较研究方面,刘亚斌认为无论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还是萨义德的“东方学”都一种古典的权力模式,都是将这种权力模式应用到了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中,体现出了他们理论本身的延续性。所不同的是葛兰西主要是从弱势一方切入来关注文化霸权,而萨义德则把重点投注到对强势一方文化权力的观照之中,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所研究的是一国内部的文化霸权,没有做地理空间预设,而萨义德的理论是在预设了一个与西方不同的东方空间的存在。[19]还有学者从本质上做了区别对比,王家传指出葛兰西和萨义德所站的立场有别,葛兰西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做出对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的批判,引导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争得文化领导权。而萨义德站在后现代性的立场上着手对西方文化中的霸权揭露工作,意在把西方的文化领导权给彻底消解掉。[20]

四、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比较研究的特点与未来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究,特别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经典代表作家葛兰西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在西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演变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转向角色,对后来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其他自由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思想产生了重大启发和深远影响。国内学界对于葛兰西思想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从最初的生平简介、著作翻译到今天研究向纵深的拓展延伸。研究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深入解读这一思想理论的深层意蕴,并且将葛兰西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去研究,进而在横纵比较研究中挖掘其思想理论的内在逻辑演进;二是以文化领导权理论为切入点,在理论解读的同时重点结合我国现今社会发展实际,多层面、多角度揭示其理论对于我国现今在社会各方面的启示意义。在国内学界,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以典型代表人物为线索做比较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但比较研究多是将葛兰西与之理论相关的某个代表人物孤立化的比较研究,缺乏结合变化了的实际从理论生发演进的历程中对其思想理论做比较研究,这一点需要国内学界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加着力。

通过国内学者对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深入研究,揭示出了其理论背后更重要的诸多现实意义,对包括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解决多元文化冲突问题、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泛起之时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各种来自国内外日益巨大的挑战下如何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等在内的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最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是一个意蕴深远的完整理论体系,需要国内理论界结合每个当下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实际特点,继承前人对其理论的丰硕研究成果,将其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揭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更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1]张艳玲.两种实践哲学之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比较[J].教学与研究,2011(6):65.

[2]彭启福,朱风军.市民社会理论的嬗变——从马克思到葛兰西[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3):55.

[3]黄伊梅.文化领导权的理论与策略——葛兰西思想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4):40-41.

[4]杨忠文.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4.

[5]包毅.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12(1):43.

[6]丁洁.“领导权”的较量——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比较[J].理论界,2010(7):36.

[7]赵晓刚,王永志.列宁与葛兰西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之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1.

[8]张志忠.在热闹与沉寂的背后——葛兰西与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之比较研究[J].文艺争鸣,2008(11):25-28.

[9]聂长久,张敏.论瞿秋白和葛兰西国家观差异的社会根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9):56.

[10]王铁仙.瞿秋白的大众文艺论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9):33-34.

[11]尚庆飞,陈鹏.毛泽东与葛兰西文化哲学比较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48-52.

[12]吴齐林.毛泽东、卢卡奇、葛兰西:哲学思想比较[J].南京大学学报,1996(2):18

[13]黄卫星,李彬.葛兰西与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2012(3):128-129.

[14]毛韵泽.安东尼奥·葛兰西[J].国外社会科学,1981(2):57.

[15]饶翔.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的文化思想探耍[J].兰州学刊,2009(1):134.

[16]孙民.何为“新葛兰西主义”——劳克拉、墨菲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超越[J].兰州学刊,2009(12):41.

[17]陈炳辉.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2.

[18]肖琼.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之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

[19]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德东方主义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5(7):138-141.

[20]王家传.破旧尚需立新 解构还当建构——评赛义德的后殖民文化反抗策略[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

猜你喜欢
葛兰西领导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探析
论领导权结构、企业避税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系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