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基于市场经济下劳动者的自由视角

2015-04-15 13:23钟美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劳动者马克思劳动

钟美玲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自由是一个美好却充满歧义的字眼,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一直是大众热切追求的目标,但由于人们对它理解的差异,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迥然相异的价值观。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摆脱一切“物”对一切“人”的统治,才是人类最高的自由境界。在那种状态下,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达到最终和解,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也彻底消失,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的第一需要。

一、作为人的基本规定性的“自由”

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哲学家都对自由有了各自的定义。黑格尔以其逻辑主义的方式,描绘了绝对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绝对精神通过乖离自己、重新回归自己,表征了那种从“不依赖他物,不受外力压迫,不牵连在他物里面”的自由精神。[1]28在这里,他的“自由”主义带有浓厚的思辨主义色彩和刻板的决定论特点。布鲁诺·鲍威尔为了反对神学对人的身心的摧残和对自由的禁锢,把“自我意识”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世界中脱离出来,把人们的心灵和目光引向更具有亲切感的感性的现实世界,以自然人作为现实出发点,但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了。有关自由的理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在总结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自由主义诞生了。

马克思在经过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青年黑哥派的哲学洗礼之后,在德国神学批判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的历史背景下,洞察到:虽然人挣脱了宗教的束缚,却并未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2]425宗教不是造成现实苦难的根源,相反,宗教是现实苦难在观念世界的折射。“因为自然安排的不好,所以神才存在的。”[3]285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把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自觉地活动”,此后又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把理想社会描绘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是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在,是人的自我主宰、自我决定。一切高于人之外的所谓理性精神,实际上都会再次把人置于“他律”原则的统摄之下。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自由的劳动者其实并不能拥有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就不做的自由,没有只做这个而不做那个工作的自由。他们被所谓的工资、生活所牵引,不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就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为了获得工作,维持自身发展和家庭成员的需要,劳动者必须遵守工厂纪律,完成作为一名劳动者所应当履行的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正如马克思所说“自动工厂的主要困难在于建立必要的纪律,以便使人们抛弃无规则的劳动习惯,使他们和大自动机器一样的始终如一的规则性协调一致。”[4]488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即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深刻体现了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人在劳动中创设了人化自然、规章制度和社会组织,并且使他们不断得到进化和改善。但与此同时,劳动者自身又被自己所创设的东西所统治着、牵引着。正如“生产力体现为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对象化的自然存在物,生产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对象化了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形态的变迁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对象化的人类历史进程。在这个对象化的过程,不过是人类在实践中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衍生物。在马克思看来,是人创造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以及意识形态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但与此同时,人也是在自己所创造的这些文化下生存、发展。我们在改变这些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自身。

在过去的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们的劳动分工也不明确。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不存在明确的分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自从步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后,分工日益明确、细化。工人有自己的特定的工作岗位,就像机器一般从事着自身的工作。然而,资本家在企业内部能够严格地组织和管理生产,但他们却不能事先准确的知道市场的需求。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冲动和竞争压力下盲目扩大生产,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供需矛盾突出,经济危机由此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劳动者被资产阶级无休止的剥削,付出了极其沉重的劳动,却仍然无法购买自己日常用品。马克思在这时提出,要“剥夺剥夺者”,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再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在他看来,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使劳动者完全丧失了人作为人的地位和本性。因为无产阶级劳动者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谋生。“他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它本身变现的人的完全丧失,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2]466在过去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总体的生活资料能够得到很好地满足。然而,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超时的工作时间、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安全设施的缺失等等,让原本自由的劳动者被再次“禁锢”在不合理的管制之下。2014年造成22人死亡的重庆砚石台煤矿“6·3”事故虽已查处结案,但类似的事件仍在不断上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法治经济体制下,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加强对于劳动者的自由、安全的权益维护显得无比迫切。

二、市场经济下的异化劳动与现代文明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之一。他研究的重心聚集于社会现实生活,执着地追寻人生命的终极意义,社会的最佳状态。他曾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5]669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工人备受奴役、备受剥削的状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憧憬自由、平等的社会,追求人性的彻底复归。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劳动的产物,人的一切才能和特性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劳动相关联。劳动是人本质活动的彰显,是人自由的体现。劳动产品作为依照人的预期目的而改变了的自然物,凝聚着人的劳动,是人的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是与此相反的,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产品的价值越高,自身就会越贫穷。“物以稀为贵”,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越丰富,也就变得越廉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与精神需要相对以前来说都得到巨大的提升。然而,类似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被迫工作的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没有被完全剥夺他赖以生存的生活、生产资料,但是他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首先,劳动者接受劳动的对象,即接受工作。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如果不劳动就无法获取金钱来购买自身所需的物质资料;其次,劳动者接受生活资料。每个人只有作为劳动者去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料,才能更好地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下,劳动更是一种必须。

如果说在以前的社会形态——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把神灵当做自己膜拜的对象,那么现代人膜拜的就是金钱、物欲。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近代社会把人从虚幻的上帝那里解放出来,成为感性的和世俗的存在物,然而,近代人的命运依然是悲惨的,由于利己主义信念的驱使,他们再次创造出了一个一切彼岸的此岸的神灵,这便是——金钱”。市场经济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主体把利润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目标,为了利润,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高强度的劳动、强大的身心压力而造成的工人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相关人士的深思。2010年1月23日至5月26日,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地投资兴办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位于深圳市龙华园的厂区连续发生了13起职工跳楼或割腕自杀事件,造成了10死3重伤的悲惨后果,震惊国内外。此事件发生后,深圳富士康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防止再次发生职工自杀事件,特别是两次宣布大幅加薪,调薪幅度超过66%。[6]这一事件淋漓尽致地解释了这一现象。真正的人的自由解放就是人从一切物对人的奴役形式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获得独立自由的地位。在21世纪,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人类已经付出并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自然环境的破坏、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更重要的是人的“异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西方乃至我国劳动者的生存状况较之前社会而言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关劳动者的权利的法律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花费极大的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尽可能使他们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然而,这些变化的表面并不能完全掩饰劳动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这种异化与马克思笔下的异化不同,现时代的异化是一种物对人的一种统治。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是依靠过剩生产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来支撑和维系的,这种维系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人类内在的需求才能存在下去。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必须永无止境的劳动去赚取金钱。消费-满足需要-劳动-生产出商品-消费,这种循环模式下,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地,而是被迫进行。然而人的需求、欲望永无止境,马克思说过:“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子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房子的一切需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树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不舒适,越发不满意。”[7]492由此看来,人类要想迈进自由的世界是如此的艰辛,不仅很难看到需求能被无限制满足的希望,反而被自己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神灵”所统治,失去自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不断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使得自己越来越无暇顾及精神层次的需要,于是精神世界的空缺成了社会一大问题。“两条腿走路”、“五位一体”成为我们国家倡导的一种新的追求,促使精神与物质共同发展。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恩格斯曾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8]237在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本质驱使下,市场主体也不择手段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在这种利益魔力的驱使下,经济突飞猛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竞争状态下必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生物竞争模式,导致人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但是,倘若放弃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淘汰,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配置,造成经济的平庸和僵化。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9]73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之间不仅存在认知关系、改造关系,而且存在一种超越功利性的审美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来源于自然界。因此,这种审美的情怀只有当人被融入了自然的怀抱中时,才能得到很好的体会,这就需要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物质生产需要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然而,劳动者不断地、不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目前我国生态现状,生态保护迫在眉睫。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自然有其自身的承载力。人类不可能也不允许自己源源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这所有的一切皆如“潘多拉盒子”一般。一旦人类的欲望被完全地激发,对自然的索取更加无度,为了所谓的利益而造成环境的不可修复,那么这些类似魔鬼的东西便再也收不回去。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内部的地区发展差异也不断拉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区域的发展差异不断拉大。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是发达城市,市场还在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以此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浪费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国家为了争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石油而发动战争,让原本资源丰富却实力弱小的国家付出惨痛的代价。战争不仅让人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核武器一旦使用,将给整个自然界、整个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社会的自由统一

马克思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独立,提出了“真正的集体”的概念。他认为“在‘真正的集体’,个人是为个人参加的。他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0]85社会不是高悬和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对立物或统治者,它的唯一的功能就是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即“社会是一个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新时代的劳动者在接受目前的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意识到,自身目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实现未来全面、自由的发展。加强对劳动者这一理念的教育显得极为重要与必需。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他的一切都与社会相关联。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1]122只有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在现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下,一些私有制企业为了实现一己之利,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占有欲的恶行膨胀,人与人彼此间的对立与冲突不断。“富士康事件”、拖欠工资、强制性加班以及其它社会群体事件的爆发,不得不让人深思。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用制度约束这类行为的再度发生。

马克思还指出,自由人必须从奴隶般的分工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只有尽可能地把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才能全面提高自己。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分工越来越明确细致,这种分工给我们带来了创造性的物质财富,然而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的“畸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长期着手于一种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其聪明才智都围绕着与自己从事行业相关领域发展,对其他的方面缺乏学习的动力。在某些工厂,一些流水线的工人甚至成了机械的附属物,如机器一般运作。久而久之,这些劳动者变成为孤立的工作者,一个只会立足本职业的机械工作者。一旦离开他所熟知的工作领域,就会变得一无所知。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劳动者定期进修,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每个人有能力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行业,选择自己的劳动方式,让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环球网.富士康12跳—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EB/OL].http://www.huanqiu.com/zhuanti/tech/fushikang/.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劳动者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