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许霄羽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中外学生写作中的语用偏误对比
王 磊1,许霄羽2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中式英语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很普遍的现象,与之相类似的是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各种语用偏误。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详实语料,运用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语言迁移理论及偏误分析理论,尝试研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留学生实际写作中的语用偏误现象并与中式英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使用语料库定量分析法、语言对比分析法和偏误分析法,深入分析了这些语用偏误现象及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英语国家留学生和中国大学生的第二语言写作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纠正和减少偏误的发生,帮助其提高写作能力。
语用偏误;中式英语;中介语;偏误分析
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近年来国外孔子学院所掀起的学汉语热潮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学习汉语。然而,他们试图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汉语之路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正如我们在习得英语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具有鲜明汉语特色的中式英语一样,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语用偏误。而书面形式的写作是“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它不仅是这些留学生习得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也是检测其汉语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 高等)作文考试的答卷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留学生们的汉语写作偏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本文将以HSK动态语料库中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留学生作文为原始语料,运用中介语理论、语言迁移理论及偏误分析理论,研究英语国家留学生写作中的语用偏误现象并与中式英语进行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继对比分析之后兴起的以乔姆斯基(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和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为认知基础,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进行研究的理论。当代偏误分析理论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由塞林格(Selinker)首次提出之后由以彼德·科德(Pit Corder)为首的著名应用语言学家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中介语假想理论”(Interlanguage Hypothesis)为基础的。1967年,科德(Corder)发表的《学习者的错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标志着国外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始[1]。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并认为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中介语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偏误分析就是通过研究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的过程中生成的话语(或中介语)和将该语言作为母语的人所生成的话语之间的差异,从中找出学习者犯错误的规律,研究它们的共性,并进一步了解目的语学习的心理过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1984年,鲁健骥就以塞林格(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第一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化化石”三个概念,探讨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之处、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产生原因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中介语理论及偏误分析研究的开启[2]。
语用偏误指的是话语虽然符合语法规范,但是在表达方式上不够得体或者表达不符合目的语习惯,往往会重复出现。从形式上看,出现在不同层面的语用偏误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而且在现有的各个语言层级中都有可能出现[3]。目前国内关于中式英语的研究倒不少,王帅利用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CLEC)对中国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有关词汇、搭配和句法方面的中式英语进行了统计和数据分析,其结果表明词汇和句法是大学生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且词汇错误的比例最高,其中名词词性、名词的替换、名词的缺失和冗赘等三方面最严重,而句法方面的句法结构性缺陷、标点、无停止的句子和句子成分安排这四种句法错误最为严重[4]。另外,刘佳佳利用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从词汇、句法、语篇、习语、修辞等五个层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限时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占比例分别为70.5%、18.1%、8.8%、2.5%、0.04%,表明了词汇偏误最为严重,其次是句法偏误,偏误最少的则出现在修辞方面[5]。
但是有关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语用偏误研究整体上并不多,与英语国家留学生相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此类有关外国留学生作文中偏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语运用偏误、语句结构语用偏误、语篇衔接偏误、语意连贯偏误、标点符号偏误、语篇语用的角度及相关教学等方面。而笔者并未发现对英语国家留学生写作中的语用偏误和中式英语进行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章或论著,所以据此提出了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三个问题:(1)英语国家留学生学习汉语时最容易出现的语用偏误类型有哪些?与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是否相似?(2)这些语用偏误出现的深层原因都是什么?与中国大学生的中式英语有何异同之处?(3)如何有效防止这些语用偏误和中式英语的出现?
1.语料来源
本文所要研究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此语料库为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通过整理、挑选、统计、分析,按照国籍的不同,主要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国家留学生的作文来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其中每个例子后面都标注出学生作文的国籍信息。选取这四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留学生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时所犯的一些中式英语偏误进行对比,进而更深层次理解这些语言文化背景相似国家的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语用偏误现象。
2.研究方法
在搜集母语为英语的四个国家留学生作文语料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充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上述语料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对这些留学生写作篇章中所出现的语用偏误进行筛选、分类,尽可能地对这些偏误进行全面、客观、细致的解释与分析。同时,本文也运用语言对比分析法和偏误分析法,将这些留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并参照中式英语,找出语言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产生这些语用偏误的原因及相关对策,为中外学生第二语言学习及相应的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1.英、美、澳、加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汇总及分析
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一种分析型语言(analytic language),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是一种综合分析型语言(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是导致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出现语用偏误的主要原因。通过观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语国家留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这些作文中所出现的主要语用偏误类型有词汇语用偏误、语句语用偏误、语篇衔接语用偏误、语义连贯语用偏误、标点符号语用偏误等。基于彼德·科德(Pit Corder)的偏误分析理论原则,本文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收集的原始语料错误分为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整体性偏误(global errors)和其他偏误(other errors),并根据此语料库中实际细化偏误的类型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四个国籍的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和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在宏观上很清楚地看到这四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留学生的语用偏误中局部性字的偏误占到95.65%,其中繁体字和错别字词偏误最多,可见字词的误用是他们汉语作文表达的最薄弱环节。其次是包括成分偏误和句型偏误在内的整体性偏误也占到3.06%,比例并不高,但这些偏误对整篇作文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也不能忽视。最后是占比例最小的其他偏误,这些偏误往往涉及一些对这些留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和语法点。
表1 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籍留学生作文原始语料的偏误分类和统计表
同样,作为习得第二语言英语的中国学生也会创造出一些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过渡性中介语,其典型表现就是“中式英语”。中式英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的每一个英语学习者可能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主要表现在语音(音位)、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6]。通过前面关于中式英语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大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偏误中,词汇偏误最为普遍,其次是句法偏误、语篇偏误,习语、修辞方面的偏误最少。
以下是一些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美、加、澳四国留学生作文中的语用偏误以及中国大学生作文中中式英语的相关例子:
第二个原因是她的智慧,我从小有这个感觉:[BC;]听{CJcd}她的意见,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一定有{CQ好}处。(英国)
抽烟的人会感到{CC感得}这种[B重]规定像是把他们的自由拿走了{CJba}。(美国)
我喜欢的类型[B形]中有流行的现代古典{WWJ}。(加拿大)
泳衣已是普遍{CJX}被接受的游[F遊]泳[C]用品/{CJbei},但太性感[C]的新款泳[C]衣仍难[F難]被年老[C]一辈[F輩]人所接受。(澳大利亚)
You are easy to make mistakes in doing so.
Liu Hulan wouldn′t betray her comrades until death.
I don′t care as to when he will come.
因此,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的语用偏误与中国大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有相似之处,局部性的字词或词汇偏误都是各自最常见的偏误类型,其次为整体性的句法及语篇偏误,不同的是二者在各个层次偏误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当然这是由英汉两种语言本质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较常见的语用偏误主要表现为错别字词、标点符号误用、成分残缺、成分多余、语序颠倒、句型偏误等,而中国大学生作文中较常见的中式英语语用偏误则主要表现为词汇误用、词性混淆、搭配不当、冗余重复、句子结构不恰当、衔接连贯偏误等。由此可以推断,英语国家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和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大体都是相似的,而导致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的语用偏误和中国大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也应该是相似的。
2.原因分析及对策
(1)偏误成因分析
通过对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出现语用偏误的原始语料与中国大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二者的成因都是相似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母语负迁移干扰。任何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要遵循其已有的语言规则。对于许多英、美、加、澳四国留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不管是英语国家留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他们在习得各自的第二语言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不自觉的违反或者打破这门语言系统的规则,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误”。作为偏误分析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语言迁移理论认为语言是受一定规则支配的,并且往往会先入为主[7]。根据语言迁移理论,二语习得者已经习得的母语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会对其习得第二语言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叫正迁移,也可简称之为迁移;反之,便叫负迁移,或称“干扰”。通过对HSK动态语料库及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的初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的语用失误还是中式英语,都有各自母语对二语写作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影响的痕迹,它们都不符合英语或汉语本族语者的习惯,大部分处于简单的套用和模仿过程当中,上面例句中这四国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把字句”“被字句”的滥用和生搬硬套就可以看作是语言负迁移的典型体现。
②目的语知识的泛化与回避。在英语国家留学生习得汉语或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过程中,其母语的负迁移(语际迁移)是产生偏误的主要来源,而随着留学生对外汉语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目的语负迁移(语内迁移)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分正常现象,并且理查德(Richards)将其定义为“发展性错误(developmental errors)[2]”。这类偏误集中表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将习得的少量目的语知识加以简单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并在作文中大胆地使用,所以这种偏误被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另外,跟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一样,这些留学生还会采取回避的策略,在作文中主要使用有把握的词汇或者句式去代替不熟悉的掌握不好的词汇和句型,并采用更多的分句来表达整体的意思。上面统计的偏误汇总中包括词语重叠、句式杂糅、未完句在内的其他偏误占的比例很小,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留学生往往主动采用那些自己掌握相对比较熟练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避免采用那些没有把握的很难或很复杂的表达方式。
③文化因素的负迁移。学习一门语言,仅仅掌握其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写出来的东西虽然词汇使用得当,也符合语法规则,但这仅仅表明语言的外壳是对的,如果对目的语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表达方式和习惯体现不出要表达的内容,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还是会导致偏误的出现。英语和汉语都含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因素,英语国家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各自的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差异在写作输出时会产生文化因素的负迁移,也就是“文化偏误”。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文化特征也导致其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倾向和特点,由于英语重形合的这一特点,在书面语篇中主要是大量使用连接词把句子串联起来,来说明其语用意义。而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在书面语篇中较少运用连接词,主要是通过各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自然过渡来达到篇章的语用目的。这也是导致英语国家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写作中出现大量语篇偏误的重要原因。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偏误出现的重要原因。外在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习得第二外语也有很大作用,它主要指的是课堂环境,而不是学习者第二语言词汇、语法知识的欠缺所造成的。教师在二语学习课堂上的教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他们在教学中的粗略和失误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利用第二语言写作时发生种种偏误,诸如教师的讲解、诱导、不恰当的解释、联系上的诱导等都属于造成各种偏误的人为环境因素,教材的选取、注释、编写以及材料性的诱导等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偏误的出现。
(2)相关对策研究
①正确认识母语干扰,逐步培养目的语思维能力。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英语国家留学生,英语和汉语都是各自的第二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干扰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要学会正确对待母语干扰,不能总是想方设法地回避,而应该因势利导地正确利用母语思维来促进第二语言写作能力的提升。尽管母语的负迁移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语法或非语法错误,但通过母语为学习者第二语言的教师批改后学生要深刻明白产生此类错误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只有正确认识英语国家留学生语用偏误或中式英语偏误所产生的真正原因,他们才会适当调整学习策略,有意识地转变中西思维方式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概括归纳,从而避免母语思维,而采用目的语思维。同时教师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也要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纳入课堂,鼓励他们学习目的语文化,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转变思维定势,掌握国外的风土人情,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了解文化差异,养成用目的语思考的习惯,才能有效避免英语或汉语写作中各种偏误的频繁出现。
②多读多写多练,切实提高第二语言写作水平。利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进行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所以首先得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输入,最好是广泛诵读本族语者的优美文章,多接触地道的英语或汉语,逐步培养自己的第二语言语感。中式英语在中国学生写作中的泛滥就是由于其英语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不足。然而,通过阅读他人文章而获得的语言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有多写多练多运用,才能熟能生巧,在写作过程中将新学到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固化的知识。因此,第二语言写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训练,才有可能逐渐克服中外学生运用第二语言写作的畏惧心理,并且也会培养他们用第二语言写作的兴趣。教师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经常性地多布置一些多样化的写作练习,鼓励他们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适当增加课堂改错环节,集体纠正偏误或使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薄弱点然后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的写作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第二语言写作水平,逐渐减少英语或汉语写作中的种种偏误。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大学生还是英语国家的留学生,二语习得的过程都是相似的,都会不可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用偏误。而我们对这些语用偏误现象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深入分析其产生根源,并积极有效地去应对它们。本文通过对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的语用偏误类型进行汇总分析并与相关中式英语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作为各自的第二语言,其习得过程中都会出现局部性的字词或词汇、整体性的句法、语篇等层面的各种偏误。与中式英语相似,这些偏误现象的出现也主要是由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原因分析,本文结合避免中式英语的体会针对性地进行试探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以减少这些语用偏误的出现。然而,本文只是浅尝辄止地对比研究了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中的语用偏误和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没有做太多深入的具体分析,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进一步的研究。
[1]杨 雪.外语学习与教学双语教程(学习篇)[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
[2]许慧敏.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研究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现象[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陶 然.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的语用偏误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4]王 帅.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教学启示——基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料库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83-84.
[5]刘佳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限时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研究——基于《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 版)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6]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3(4):18-24.
[7]张海燕.错误分析理论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48-50.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A Comparison of Pragmatic Errors in the Writing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WANG Lei,XU Xiao-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Similar to all types of pragmatic errors made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in their Chinese compositions,Chinglish is the most common phenomenon appeared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s.Based on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and questionnaires corpus”,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theory of interlanguage,language transfer and error analysis in SLA,tries to study the pragmatic transfer phenomenon occurred in the actual composi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England,America,Australia and Canada and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Chinglish.By using corpus-ba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language comparison and error analysis,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pragmatic error phenomena and Chinglish,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writ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lated teaching practice,correcting and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helping them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pragmatic errors;Chinglish;interlanguage;error analysis
2014-10-21
王 磊(1991-),男,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20
H315
A
1672-9617(2015)01-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