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研究

2015-04-15 02:52王丽娜
关键词:助人移情问卷

王丽娜,鲍 卉

(1.沈阳工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研究

王丽娜1,鲍 卉2

(1.沈阳工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通过采用问卷法,对6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13个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的选择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倾向在陌生人与熟人、紧急与非紧急、公开与非公开这三对情境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广泛的行为[1]。对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才开始对这一行为展开研究。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亲社会行为受个体差异、外部情境和被帮助者特征三个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以往文献中,对亲社会行为的本质、年龄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研究对象而言,特别是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初中以下的儿童,对于高中以上的大学或成人少有系统的研究[2]。从研究内容而言,在对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数研究结论只列举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什么,较少有研究者详细讨论不同情境中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特征。本研究旨在利用自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问卷,探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特征,不仅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补充,也为有效解释和预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五所高校涵盖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包含理、工、农、文、医专业共6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发放的问卷全部收回,删除7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53份。其中男生259人,女生394人。

(2)研究工具。采用自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问卷,问卷由13(影响因素)×6(情境)共78个题项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道题目的同意程度进行评价。13个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移情、助人能力、自我概念、回报、心境、环境、社会规范、困难程度、自助能力、归因、相似、依从、受助性别。六种情境分别是:“帮助陌生人”“帮助熟人”“紧急事件中的亲社会行为”“非紧急事件中的亲社会行为”“公开场合的亲社会行为”“非公开场合的亲社会行为”。问卷的78个项目由13个因素重复出现6次构成,能较为有效地反映和区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经专家评定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的α系数为0.83,各因素α系数在0.72~0.94之间,因此具有较好的信度。

(3)研究程序。本研究测试工具为自陈式纸笔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测试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测试时间大约为15分钟。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一般特征分析

选取各影响因素所含题项的平均分作为标准,以此来考察大学生对其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倾向,结果见表1。同时,对13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

表1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N=653)

由表1可见,大学生对其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得分处于2.22~4.20之间。其中,最大值4.20在自我概念因素上,最小值2.22在受助性别因素上。13个因素按照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为:自我概念、助人能力、社会规范、移情、回报、困难程度、依从、自助能力、归因、相似、环境、心境、受助性别。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F(df=12)=365.34,P=0.000。表2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对13个因素的选择倾向上,移情、助人能力、社会规范三因素间差异不显著,回报与困难程度差异不显著,困难程度与依从差异不显著,自助能力、归因、依从三因素间差异不显著,心境与环境两因素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因素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对自我概念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高于其他12个因素,而对受助性别因素的选择倾向则显著低于其他12个因素。

表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多重比较结果

*P<0.05。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3可见,13个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中,男生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助人能力、社会规范;女生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移情、社会规范。女生对移情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高于男生,对受助性别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低于男生,其余11个因素差异不显著。

表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比较

**P<0.01。

3.不同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

由表4可见,大学生在陌生人情境中,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移情、回报;在熟人情境中,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社会规范、移情。大学生在陌生人境情中,对回报因素的觉知水平显著高于熟人情境;在熟人情境中,对社会规范、困难程度、自助能力、归因、相似、依从、受助性别这7个因素的觉知水平显著高于陌生人情境,其余5个因素无显著差异。

表4 陌生—熟人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N=653)

**P<0.01。

表5 紧急—非紧急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N=653)

*P<0.05,**P<0.01。

由表5可见,大学生在紧急情境中,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助人能力、移情;在非紧急情境中,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社会规范、助人能力。大学生在紧急境情中,对回报、困难程度2个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高于非紧急情境,对移情、助人能力、社会规范、自助能力、归因、相似、依从这7个因素的觉知水平显著低于非紧急情境,其余4个因素无显著差异。

表6 公开—非公开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N=653)

*P<0.05,**P<0.01。

由表6可见,大学生在公开情境中,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归因、社会规范;在非公开情境中,最倾向选择的3个因素依次为自我概念、助人能力、归因。大学生在非公开境情中,对助人能力、困难程度、依从这3个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高于公开情境,其余10个因素无显著差异。

四、结 论

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一般特征

本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13个,分别为:移情、助人能力、自我概念、回报、心境、环境、社会规范、困难程度、自助能力、归因、相似、依从、受助性别。大学生对这13个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倾向性依次为:自我概念、助人能力、社会规范、移情、回报、困难程度、依从、自助能力、归因、相似、环境、心境、受助性别。结合多重比较的结果,可将大学生最倾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自我概念为第一个层次。本研究中的自我概念因素被表述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善良的人)”,大学生对这一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高于其他因素,表明大学生普遍认同自己是善良的、仁慈的,并以此作为影响助人行为的首选因素。一方面,由于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在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表现为对心理自我的高度关注,因此会对诸如“我是怎样的人”这类选项更为敏感。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社会称许性,在测验中则表现为夸大的正向反应偏差。

(2)助人能力、社会规范、移情处于第二个层次。Piliavin & Charng的研究发现,个人能力,如助人的特定技能、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技能、人际间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对助人意图向亲社会行为转化起作用[3]。大学生相对于身心成熟的成年人而言,由于其在生活阅历、社会经验、有效策略等方面的局限,使他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前,会更多考虑自己的真实能力,量力而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鼓励学生主动助人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助人能力不足时,如何间接施助。社会规范因素在问卷中被表述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Joan miller 等人[4]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传统对个体亲社会行为存在影响。在以集体主义文化为导向的中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有困难的人被看作是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这恰好解释了大学生对社会规范因素的选择倾向。移情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一般认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5]。移情能构建自己同他人的情感体验、他人幸福感的普遍联系,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因此被大学生普遍选择。

(3)回报为第三个层次。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其目的都是渴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助人行为的回报在于,一方面会减少因目睹别人痛苦而被唤醒的困扰;另一方面也会使助人者得到源自他人的社会赞许及增强自我价值感。此外,中国人很多时候信仰世界公平论,认为一切都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俗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所谓“因果回报”的观念。巴特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移情足够高,人们将不考虑代价,纯粹因利他动机而给予帮助;当移情低时,社会交换理论就起作用了[6]。这进一步解释了较之回报因素,大学生优先选择移情因素的原因。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女生更倾向选择并显著高于男生的影响因素是移情,这表明,与男生相比,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受到移情因素的影响,这与李丹[7]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当他人所需要的帮助是同情等社会与情绪支持时,女性的亲社会倾向比男性大。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尽管受助者性别因素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中最不具影响力,但男生对该因素的选择倾向显著高于女生。因为这一因素在问卷中被表述为“困境中的人是异性,特别是漂亮的异性”,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帮助漂亮的异性。以上亲社会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生理条件的不同及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和情境经验导致。

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情境差异

大学生在陌生人情境中最倾向选择并显著高于熟人情境的是回报因素;而在熟人情境最倾向选择并显著高于陌生人情境的是社会规范因素。表明大学生帮助陌生人时,更多考虑的是助人的代价与回报。Clark[8]指出,公共关系(亲密朋友或家人间的关系)与交换关系(新认识的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人相比,更为单纯地满足他人的需要,更少关心他们因助人行为而获得的回报,这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此外,中国人强调孝道、忠心及群体内的亲密关系。儿童从小就被教导要对首属群体(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家庭、帮派、社团等)的成员有爱心[6]。因此,中国大学生在帮助熟人时会解释为“责任和义务”,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大学生在非紧急情境中更倾向选择并显著高于紧急情境的是社会规范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在非紧急情境中,由于时间充裕,容许潜在助人者理性全面地分析,诸如“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被国人普遍认同的理念会转化为行为准则,从而促成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Eisenberg[9]指出,在紧急情境中,移情或个人痛苦等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在紧急情境中对移情因素的选择倾向却显著低于非紧急情境。这是否因为问卷法的局限,即对紧急情境的想象与身临其境存在差异,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在非公开情境更倾向选择并显著高于公开情境的是助人能力因素。寇彧[10]认为,大学生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与赞扬定向的推理正相关,即中国大学生在公开情境中做出亲社会行为是由于寻求外界的赞扬而不是根据求助者的需求。本研究中的非公开情境是指没有第三方在场的情境,当个体处在无外界赞扬可期待的非公开情境中,因脱离了社会期望、旁观者数量、榜样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更专注于对自身助人能力因素的判断。

[1]朱 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及不同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11.

[2]蔺秀云.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44-50.

[3]程 贇,李 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33(12):122-125.

[4]Miller,J.G.Bersoff,D.M.Cultural inllucnces on the moral status of reciprocity and the discounting of cndogenous motiv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4(20):592-602.

[5]李 丹,姜企华.助人意向、助人行为与移情反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11-112.

[6]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李 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285-288.

[8]Clark M S,Mills J.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unal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s:What it is and is no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3(19):684-691.

[9]Eisenberg N,Iranna K,Guthriertal.Consistency and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Disposi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1999(70):1360-1372.

[10]寇 彧,马 艳,谭 晨.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亲社会推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模式[J].心理科学,2004,27(3):329-332.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Case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Li-naa,BAO Huib

(a.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Center,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b.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4,China)

In this study,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653 university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ir perceptual feature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rosocial behavior.The results showed that,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on prosocial behavior choices tendency among the 13 factors;different sexual university students′ choice tendency of prosocial behavior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llowing pairs of situations,strange versus familiar situation,emergent versus non-emergent situation and public versus private situation.

prosocial behavior;influencing factors;university students

2014-07-04

王丽娜(1979-),女,沈阳人,副教授,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33

G641

A

1672-9617(2015)01-0136-05

猜你喜欢
助人移情问卷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问卷网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