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践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2015-04-14 19:18夏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

夏静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学革命,从十二年前走进新课程,我们经历了解读、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至今,又过去了四个年头,我们对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也以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收获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互动课堂:不断促进教学相长

场景一:一年级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j、q、x时,先启发小朋友可以用口诀和顺口溜的形式记忆,学生根据图示编出了“搭积木,j j j”“打气筒,q q q”“唱大戏,x x x”的口诀,其中一名小朋友编了“小鸟唱歌,j j j”后,教师就适时点拨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来记忆,顿时出现了“小声说话,j j j”“学过的内容,j j j”“一个叉(×),x x x”“像个9,q q q”“得到表扬笑x x”“课间游戏,x x x”等学生易记声、形的顺口溜。

场景二: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加了一句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提问:“加了一句话后,为什么就能使人们驻足、捐钱施舍?”引发一场大讨论。有的学生说,春天到了,但文中的残疾人却无法感受到,这样加了一句话就更能激起路人的同情心;有的同学说,一句“春天到了”能更好地启发行人要给予身边人春天般的温暖,使大家积极地伸出热情的助人之手……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思维交流和碰撞中,体会到了“春天到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成为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上场景一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了最高点,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的活动,彰显了个性,凸显了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了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启迪着教师的智慧在教学中不断生成。而场景二中,学生以个体的体验与群体实现了交锋融合,建构起了对“春天来了”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点燃了彼此的热情,激发讨论,学生的妙语给了教师无限愉悦,对教师来说,以上两例的教学已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吸收,兼容知识的过程。此时的教学是一种对话、参与,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充满了丰富和多变的异彩。

二、开放课堂: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大语文观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坚信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的外延就是生活!

1.突破语文课本,走向学科综合

语文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本身便是一门综合型学科,涉及人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价值和审美情趣。我们统一了“用教材教”的思想,在教学中,根据需要,突破“语文书”的限制,走科学整合之路。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利用声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一睹芳容的愿望油然而生。由此,师生共享文之美,景之美,情之挚;利用网络,学生又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神奇、唯美,使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得以培养,悠悠然乐在其中。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奇景生成的原因,诱导学生读书长知识,叹服自然之鬼斧神工。由此,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仅是字、词、句、段、篇的构成及全文的思想内容,更有他们内化的语文内容,高涨的阅读兴趣,初步的审美、表达美的能力和萌芽的科学思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在整合中得到训练,这正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2.打破课堂时空,走向实践生活

课堂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校要求语文教师在有此认识的基础上,不效井底之蛙,敢于走出课堂的时空限制,解放教学。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教师在教学前先发动学生查找写有关日出与落日的句、篇,请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再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一学、比一比日出与落日的景观。这一环节,由课外引到课内,使学生把新知旧识联结起来,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又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日出和落日的文章,并请学生自己也观察日出、日落的过程,并写下观察日记。这一环节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巩固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此类文章理解的深刻性。请学生写观察日记,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了校外,联系了亲身经历,学生的体会就更入木三分。形成了课前了解一些,上课方法掌握一点,课外多读一些,经历之后写下一点的教学策略之后,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了,习作水平提高了,上课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增强了,语文教学呈现了勃勃生机。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校外。如苏教版“打电话”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打电话时的情况,而后请学生说出打电话时应注意文明礼貌,把事讲清等要点,在反复练习之后,要求回家练习此项内容,巩固所学,使学习马上转变行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受益人。

三、灵动课堂:不断凸显课程活力

1.学习方式:激励唤醒,鼓励“自主探究”

学习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语文实践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过程。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认一认4》中学“坐”时,学生情不自禁读“坐”,老师及时追问,你是怎么会读的?生A答,我是看图猜的;生B答,我用拼音拼的“z-u-ò,zuò”。采用不同方式学习,就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学生各抒己见,介绍方法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猜”与“拼”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这种探究式的学习随处可见。例如学习《蔬菜》这一课之后,可以生活中的蔬菜为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利用假日随家长到菜场认识蔬菜,回到课堂上再与同学交流收获,利用说、画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中年级的学生学习《卢沟桥的狮子》后,自主探究就以狮子为主题,有的跑阅览室,了解与卢沟桥的狮子有关的历史;有的上网了解狮子的种群分布、生活习性;有的则从艺术角度,收集从古到今以狮子为题的艺术品画片;有的学生则从课文中学到了有关的写作方法,利用课余到动物园观察狮子,写成了一篇观察作文。

语文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2.学习方法:适时引导,进行“读中感悟”

有教师认为,课文只有精讲,才能使学生理性认识文字的精妙。殊不知,教师过早地肢解课文,用“权威”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硬性地灌输理性知识结论,只能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中谈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的科研课题“三激三知”导学法就是注重教师激活,学生感悟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读,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二是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通过扣读导悟,读中见悟,丰富文本与自我。悟,关键要联系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去悟。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7中有两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由第二部分“读读背背”入手,先让学生按要求充分读安排在此栏中的对联,直到能诵对、背诵为止,而后引导学生读中悟:有何发现。有些学生悟出了对联的某些特点,如字数相等、字串相对,为以后领略对联的精妙奠定了基础。其间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无填鸭式的告知,完全靠学生的自读自悟,反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引导学生关注第一部分“处处留心”中关于对仗、对偶的一些内容,使其发现,体验快乐和成功。这样学生不仅有了知识上的获得,能力上的实践,语言上的积累,更有了心情的愉悦,这是弥足珍贵的。

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感悟,教师还要洞察其生活背景,保护其“感”的独特性。在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识字5》中,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读“沙滩、贝壳、脚丫”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脚踩在沙滩上的感受,学生1说感到舒服,学生2说感到很热,学生3则说感到很凉快。很明显,“凉”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有“冲撞”之嫌,细想却不然,学生的这种独特感悟其实有他深层的生活背景:说感到热,也许是烈日骄阳下的感受,说觉得凉也许是清晨、春秋季的感受,我们的教师应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性。

2011版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施,使语文教学在反思之后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在不断追求语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