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林 肖 利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吉林 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科学知识又是科学方法,其作为物理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自身又是物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物理实验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察与操作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特殊性使得物理实验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物理实验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首先体现在独立思考、分工合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锻炼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的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怀疑权威的开创性与探索性思维。
物理实验除了具有意识教育功能外,还有深刻的文化教育职能。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踏实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上,同时,物理实验在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宇宙观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风问题一直是制约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学风,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学风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作风,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才。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的优良品格形成问题。大学物理实验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学风建设中具有其独特的内涵。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就会喜欢做物理实验,才会热情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提高自我综合能力。兴趣浓厚的学习氛围造就优良的学风环境。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决定个体行为选择的方向,因此良好的实验态度的形成比实验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物理实验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显著特点,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在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中,要以严肃、认真、谨慎的态度完成实验预习、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巴甫络夫指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物理实验大师的那些深刻的设计思想、精巧的实验方法,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锐利武器和宝贵财富。其中实验验证法、实验归纳法和理想化实验法是三种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它们蕴含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之中,学生亲身参与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理想化实验,必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
习惯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室规则、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真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整理实验器材、如实完成实验报告、注意节约材料和实验安全等。
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物理实验特别是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都需要发挥实验小组的整体力量,才能使制定计划、操作实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诸环节顺利完成或得到优化。而收集信息、技术咨询等工作,还涉及到探究小组与外界的联系,这种合作精神还需要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有了合作精神,才能学会尊重他人,才会群策群力,调动各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群体,一方面已经成人,拥有了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未经人事,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与目标未能完全认清。这导致现今的大学生普遍对未来感到压力巨大,却又无法静下心来刻苦学习,虽希望能少受督管,但自主管理自我监控能力又差,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旷课的现象屡禁不止。
受长期功利化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将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分裂开来,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割开来,对自认为用处不大或容易过关的一些课程不重视,存在投机取巧消极应付的现象。在实验课上就表现为主动参与性不足,只是按部就班的模仿和应付,草草的就得出实验数据。学生随意拼凑、捏造、杜撰、修正、篡改实验数据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实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不满意,总是居高临下,说教胜过交流,指责多于宽容,急躁多于耐心,很少愿意与学生平等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学生也抱怨老师实验教学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实验内容单一,无法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不能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应该说,学风问题的出现是多原因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如浮躁的社会风气,尚不健全的国家政策体制等;也有高校内小环境的原因,如人文素养的缺失,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等;更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原因,如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正确的人生定位等。总之,学风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因素多角度加以思考,应多管齐下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三者之间的循环联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教”的问题,当前物理实验课在教学模式上的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居多,表现为“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报告”的三段式模式—课前学生照着书本进行预习,课上老师依据教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机械地模仿。就实验的题材而言,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的实验,探究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偏少,往往显得死板无趣,学生失去了做实验的热情。此外,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或以自己为中心满堂灌,或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放羊式的教学,疏于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使实验课变得枯燥无味,限制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主动将一些好的教学成果运用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授课方式,优化提升课程结构,改变以往过窄过专的课程设置体系,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的实验教学,及时增加反映当代政治、科技、文化最新动态的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增设开放式实验,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另外,要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行督学旁听、学生评教和末位淘汰制度,建立起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查体系并最终纳入到对教师的年终考核与职称评定中。
严格管理和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纵观当前高校的学风建设体系不难发现,学风监控管理或显得疲态,抑或没有形成实际效力,监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众所周知,物理实验由于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考试方法的复杂性。评定实验成绩以往比较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实验报告,这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无法在直观上反映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往往会导致抄袭丛生。过去的经验表明,对实验课程考核采用统一标准的模式并不适宜,而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30%左右,期末考核成绩占70%左右较为适宜,具体的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平时考核中教师根据量化考核表,对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水平、仪器使用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实验问题解答等都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在期末考核中可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增加现场操作及口试环节等多种考查形式,力争使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全面。总之,对实验的考评方法和考核制度需是有效的、具可操作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核对实验教学的推动作用。
实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实验教学的中心。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老师的“教”,导致学生的“做”被限制在“教”里面。因此,学风建设除了需要在教风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外,更应该在“如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发学习心理”等方面多做努力。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做被动的事、补救的事多了,而对于主动性作用的发挥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这种模式体现更多的是教师或者是教材编撰者的权威性与主统性,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此,实验教学要努力转变过去封闭、被动的学习方式,而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教学观念上,要努力提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实验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实验课题的自由性,并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宜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1]顾建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0):46.
[2]周亚东,雷广宁.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1-3.
[3]黄信毅.浅谈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2,23(8):49-50.
[4]张军鹏.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态度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0(8):30-34.
[5]熊建芬徐志长.物理实验中的转换思想[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1,18(7):11-12.
[6]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凤.利用情景,激活思维,重视交际——《Go for it》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49-5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7(7):35-38.
[10]孟建英,郭红兵.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185.
[11]张丽,潘华锦.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法的研究[J].技术物理教学,2012(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