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谱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与存世价值
——以徽州家谱为中心
朱慧敏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通过对明清徽州家谱人物传记进行分类,得知家谱涵盖《小传》、《系传》、《类传》、《专传》、《合传》等传记方式;以叙述人物的名讳、字号、籍贯、排行、品性德行、重要事迹、生卒年月、德配、墓地山向为基本结构模式,并运用按语、方志、传赞等编修方式充实传记内容。在分析家谱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的基础上,论述了传记的史料价值与社会教化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徽州谱牒文献的内容与体例,而且为研究明清徽州宗族社会概况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具有一定存世价值。
[关键词]家谱;人物传记;分类;结构模式;存世价值
[作者简介]朱慧敏(1990-),女,安徽濉溪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中图分类号]K206;K248
[收稿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40003)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成员记载本族世系与事迹的历史图籍,具有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的功能。作为家谱中记载人物事迹的文体之一,人物传记在家谱编修内容与体例中占据重要地位。徽州人认为,“立族之本在修谱,族之有谱,猶国之有史也。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1]家传编撰虽然仿照国史《列传》结构方式,但是由于徽州社会的宗族特征,却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结构方式。此外,家传与徽州方志人物传记编撰的结构方式更为相似,都是以本宗族成员为主要记载对象,并详细记载人物的生卒年月、籍贯、家庭出身、婚配、墓葬地等;但是,徽州家传对传记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载更为细致,部分家传以方志人物传记作为补充材料。
一、家谱人物传记的分类与结构模式
在了解传记内容与体例的基础上,分析家传的结构方式也很重要。根据中国传统人物传记编修体系,人物传记写作模式千篇一律,基本都是介绍人物的姓名、家世、出身、生平经历等。人物传记并不是把所有宗族成员所经历的所有事都录入其中,传记编修内容可详可略,尽管家传编撰遵循传统编修习惯,但是其编修方式却十分灵活。
(一)家谱人物传记的分类
家传是谱牒内容与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修遵循“原姓氏,辨疏戚,序昭穆,别支派”的原则,[2]所以,各宗族在编撰家传时,特别注重姓氏源流、血缘亲疏。然而,徽州世家大族以姓氏为单位所述传文类别却有所差异,通过分析家传内容与体例、性质与形式,其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小传,是家传编撰最为久远的一种类别,其最为典型的特点是简洁明了。祁门方氏宗族所编撰《安徽方氏宗谱》卷末录有大量的小传,如“道礼之子也,聪明颖异,任高辛为大司马”,或是“溢,景阳之子也。笃义好施,少以才闻,鲠直多廷诤”,[3]寥寥数语,却完整的概括了传主的生平事迹。
2.世系传,也是家传较为典型的类别之一。家传以“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为理念[4],做到“明亲亲,叙昭穆”,最终实现“祖德贻子孙信今而传后也”。[2]徽州地区许多家谱以世系次序为编修传记的标准。绩溪临溪吴氏宗族所修《系传》记载吴氏宗族从第五十七世至第九十三世家族成员的传文。[5]包括乾隆时期所修《歙县岩镇程氏宗谱·世传》(卷五、卷六),这些都是家谱人物传记中世系传的典型事例。
3.类传,是根据家传传文不同性质而设定的一种体例。如家传往往分为仕宦传、儒林传、孝义传、隐逸传、节烈传等,包括出自徽州地区的特定时代的王侯将相与世家大族,这些以家族显赫人物为主的传记通常转引正史中所载的《列传》,如《琅琊王氏合修宗谱·传》中的《秦将军王翦传》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笔,而《汉谏议大夫王吉传》则是汉朝班固编撰的,而这些传记又可归类为宦绩传。
4.专传,又称为单传,是家传编撰最为普遍的形式。如绩溪泉塘枢密葛氏宗族所修《传志》中的《湘公传》、《致公传》[6],都是专传的代表。家传编撰基本上是以独立的个人传记为主,叙述传主生平事迹,因而,专传是家传编撰的基本形式。
5.合传,是家传编撰最为特殊的一种方式,即一篇传文中有两个以上的传主。典型代表是《严田李氏宗谱》所载的《二十九世怀璜公德配徐孺人暨媳周孺人双节传》,即严田怀璜公的配氏徐孺人与儿媳周孺人的节烈合传,即两代孺人都守节孝,“抚孤守志”,故“先济美从其请而合为立传”。[7]由此可见,具有相似事迹的两个传主,为彰显其功德,会立合传,此外,夫妇合传也是该类别的重要表现之一。
以上只是对家传编撰的大致分类,事实上,家传编撰体例不拘一格,有时可能是多种类别交叉记载传主的生平事迹,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续之以流名后世 ”[8]。同时,徽州宗族在编修家谱时,根据家谱编修习惯,有些以“第几世”为传记名称,有些则用官职称呼传记,如易溪琅琊王氏家族所载的《三十一通判》、《十二通判》、《三内舍》。[9]而常见的传记名称是以传主名讳为主。虽说家谱类别多样,但各宗族编撰人物传记的初衷却是一样的。
(二)家谱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
普通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是以“名讳、家世出身、生平事迹、社会评价、社会影响”为基本模式叙述人物事迹。家传形成一套较为规范的叙述模式,即叙述人物的名讳、字号、籍贯、某某公第几子、品性德行、重要事迹、生卒年月、德配、墓地山向、生几子等。如《绩溪泉塘枢密葛氏宗谱·传志》所载《湘公传》:
公讳湘,姓葛氏,元海其字,绩溪之泉塘人也,咸平三年庚子生,至和二年乙未卒,享年五十有五。天资神敏,幼能诗吐属甚不凡,尤雅好读书,忄舀然不自居,士大夫咸器重之,祥符元年,……公朝论翕然,天禧二年擢授江淮等处提刑主事,江淮民气素以强悍,闻因细,故而争斗犯科者比比也,公抵任后,推诚置腹,专以德化,诚感所至,贪官氵于史一变其习,真宗赐益天拯,民匾额以旌其贤,公之得主知也,岂偶然与欠乾兴元年转屯田郎中,公以兵农相依,国本所亻系,筹策之悉,不遗余力,逾年以勤劳得疾,遂於天圣元年请致仕。……公有子三,长琐,次琳,三王官。[6]
该传文详细记载了传主葛元海的名讳,姓氏、字号、籍贯、生卒年月、享年,品性德行、仕宦政绩、子嗣等,基本涵盖了家传所阐述的基本内容。如《歙县临溪吴氏宗谱》卷六中《申公传》讲道“申公,又名龙升,号桂,行重十五,汪公次子。博学,善诗文,著名太学,潜心讲学,老而不倦,生理宗淳祐靺戊申,卒元仁宗延祐靺甲寅,葬瑶林。妣程氏,生淳祐靺戊申,卒元世祖至元辛巳,生一子,昌。庶妣汪氏,生淳祐丙午,卒元延祐靺已未,葬黄荆园”[5],该传文仅仅以九十一个字,就把吴龙升的名讳、字号、排行、某某公第几子、品性德行、生卒年月、葬处、配氏及其生卒年月、生几子、葬处信息完整记载。
由此可见,家传基本模式大概如下:××公,讳××,字××,号××,××公第几子,××××,××××,××××,生××,卒×× ,葬××,妣×氏,生××,卒××,葬××,生几子,庶妣×氏,生××,卒××,葬××,生几子,继妣×氏,生××,卒××,葬××,生几子。
家传不仅注重传文编修模式,而且结构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以宗族世系为主线
这一模式体现了家谱编撰“别亲疏之远,识亲疏之次第”[10]的理念。徽州人认为“保世滋大,惟德之符,自非累代忠厚之留贻”,鸟儿都能“继继承承,子孙千亿”,并称之为右族。因此,徽州人通常将“丰功伟烈”者,优先列入族谱,把“有美斯彰,而懿德芳型”者,以传记形式详细记载,此外,宗族成员为“绳其祖武,则而炽而昌有自来”,故谱写世传。[11]
2.以人物生平事迹大小作为传文详略的依据
家传所载的节烈传、仕宦传、儒林传、忠孝传、隐逸传等,都是以人物的突出事迹为叙述对象。如盘川王氏宗族成员王式南,是国子监生,“生而聪敏,少好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乃去之贾”,弱冠之后,便在苏州一带“创设商业,经营筹划”,获得丰富的利益以后,即以“推广营业,扶植后进”为目标。此外,传文还详细叙述了王式南“善居积又善散财”的善举,要么运用钱财“救灾血卩贫”,要么“造桥修路”。由于传主为此“尽其力所能为”,后世子孙以“勤俭积德”四字为王式南立传,以表彰其嘉言懿行。[1]由此可见,家传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时,更加注重立传人物的品性德行与功德事迹,而此种分类模式亦可称为是同一类性质事迹综合叙述模式。
与正史《列传》相比,家传的结构方式较为单一,但并未影响对传主生平事迹的记载,也未与家传“明本源、序昭穆,使千万世不失其伦”[12]的理念产生冲突。总之,家传编撰分类明确,结构方式多样,既同普通传记类别有相通之处,又具有徽州地域特色。
二、家谱人物传记的几种特殊编纂方式
徽州家谱资料丰富多样,却无法避免家谱失真现象,如资料不齐全、世远年湮、时代背景等,这些都对徽州家传编修产生重要影响。家传在叙述人物事迹时,详细记载传记人物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家世出身、品性德行等基本情况。此外,为了确保传记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往往在传文后面附加按语、县志传记、传赞评论等。
1.按语是补充家传的重要方式
清乾隆年间修订的《弘村汪氏家谱·世传》记载汪氏始祖 “汪公颖川侯,字象文”,并且简要介绍汪象文的家世出身与生平背景,在传文末尾则附加三个按语,其一,“按各家谱,自始祖以下,俱列,生殁年庚,然往往彼此互,……屡遭兵燹,谱牒残缺,难免传讹,特书近代示徵信”,该传文按语详实点明弘村汪氏纂修家谱的原因,即是弥补兵燹所造成的谱牒残缺失真的现状。其二,“按颍川旧本初讹为晋州,考蔡九霞《广舆记》,……及罗存斋,李东阳诸辩,可以释然无疑”,该段引用蔡九霞的《广舆记》对人物事迹进行印证。其三,“按汪公长兄午公,与公同出夫人姒氏,嗣诸侯位,即鲁襄公”[11]。由此得出,按语在传文中一般起到补充说明作用,第一世始祖汪象文,其传文结尾三个按语不仅点明了《弘村汪氏家谱》续修原由,而且从按语中还可了解到汪象文的长兄,并得知其母亲是夫人姒氏等信息。此外,弘村汪氏家族所载传文皆为世系传,从第一世至七十七世的传文末尾皆有按语。
2.家传与方志传记相结合
《绩溪城南方氏宗谱·家传十四》的《县志隐逸传载梅士公事》所载:
方承浩,一名处,字梅士,市南人,国学生,居青岭之梅涧,乐与耕者伍,通相牛经,每产犊饮节以短歌,歌竞,牛不饮则额而自得,园种东瓜,瓜大如,刻名句其上以遗朋,好素不嗜酒而家多美酉,绕屋植梅,人因呼为梅处士云(府志同)。[13]
该宗谱所载的《县志文苑传载芑田公事》、《县志宦业传载文勉公事》等都是家传与县志相结合的事例。此外,家传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为了详细介绍传主的行谊或是增强家传编撰的可靠性,通常会在传文末尾注明“府县志祥明”“县志祥明”的字样。[3]由此得出,家传注重立传人物事迹的真实性,运用方志不仅能填补家传残缺材料,而且能较为完整的叙述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可见,徽州家传并非凭空撰写,而是有一定的材料依据。故此,家传与方式传记结合是家传最为特殊的一种编撰方式。
3.家传转引正史传记的结构形式
《琅琊王氏合修宗谱》所载传文都是转自由各朝代著名史学家所编撰正史列传。如太史司马迁所撰写的《秦将军王翦传》,太史李延寿撰写的《宋侍中王昙首传》、《齐王文宪公俭传》,以及唐太宗御撰的《晋太保王祥传》与《晋太中大夫王览传》等,[14]这些都是家传转引正史列传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家传不拘一格的编撰方式遵循了“谱乃家之史也,史乃国之谱也”[15]的理念。
4.传赞与传论丰富了家传纂修形式
在记载东晋丞相王导的传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王导的家世出身与仕途经历,同时,王导与君主对话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王导的品性德行与突出事迹。此外,传文之后通过第三方的言语再次呈现王导的嘉言懿行,如史臣评价王导“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侯股肱之力,轩辕圣人也”,更有史臣赞美王导“缉政懿绩,克宣忠规”,最终实现 “门族重光斯盛”的景象。[14]诸如此类的传赞与传论是家传编撰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针对因客观因素造成的家传史料残缺现象,传文末尾所附加的传赞与评论却能让后世更加详实的了解传主的生平事迹。
根据以上论述,纵使家传存有对传主过度褒扬的嫌疑,但家传所附加的材料却增强了传主生平事迹的真实性。此外,针对具有重要功绩的宗族成员,家传除了叙述详细,褒奖之词略多之外,通常会附加立传人物的按语、传赞、传论,或是寿文、墓志铭等,以充实传记人物的生平事迹,使得立传人物的嘉言懿行能“起后人观感也”[16]。
三、家谱人物传记的存世价值
传记是记录和反映一个人的一生,包括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人生的辛酸与欢乐,生活与事业的不易等等。传记,从小的方面讲,就像一个个“个人”经历的简介,从大的角度看,它却是特定时代社会现象的写照。因而,家谱人物传记反映了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包括人物的生活环境、处世观念以及人生态度等,对于研究徽州地区人口学以及迁徙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家传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
家传秉承“奠世系,序昭穆”[17]的宗旨,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源流与重要人物事迹,以求实现“各种记载之文悉依类编次于后以亻备后人观览”[18]的愿望。章学诚先生曾讲“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19]由此可见,“一人之史”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奠基石。如徽商人物传记,主要表彰了徽商的经商之道与嘉言懿行。棠樾的大盐商鲍士道就是典型代表,传主“生平好施”,却唯独不喜欢建设佛堂与道院,而是资助乡里教育事业。[20]该传文不仅传达传主所经营行业,而且着重体现徽商为乡里排忧解难与重视教育的事迹,亦反映徽州人强烈的宗族观念。此外,人物传记中蕴含大量的妇女史料信息,如婺源星江严田宗族《二十七世宝义公德配汪孺人节传》开篇讲道:“妇人之道,从一而终,一舆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盖言贞”[7],从该文字得知徽州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为研究明清时期女性的社会与家庭地位提供重要参考。所以,家传是徽州谱牒文献资料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以万计徽州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现状、处世观念等,蕴含着有关移民史、经济史、人口史、妇女史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2.家传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聚族而居成为徽州地区非常普遍的现象。此外,徽州人认为:“自上古以来,远年湮不识其祖,故今之大家著姓,皆必推源祖宗来历,以成其孝先之志,收诸迁寓,支派以成其睦族之典,此仁孝之道,君子立身之纲要,非徒侈为弥文,自言夸门第以矜众也。”[8]这体现了徽州人编修家谱的初衷与职责。此外,人物传记是徽州人修谱的重要内容,遵循“尊祖、敬宗、守节、睦族”的宗旨,一方面,传记人物通过建桥修路、续修家谱、建设祠堂、兴办学院、接济穷人等,为乡党排忧解难,因其行谊受到宗族推崇而为之立传。如绩溪泉塘枢密葛氏宗族成员葛恩认为“祠庙年久倾圮”,应当创建新的祠堂用来祭祀”,于是“首先捐资为众”,又倡导“以育才之道兴学为先”,筑造学舍数间,延请“老师宿儒以督课之,肄业于其中者莫不敦品而邃学”。[6]家传所传递的乐善好施的美德,不仅有利于增强宗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且使得族人的嘉言懿行流名后世,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另一方面,传记人物的“忠孝”、“德治”、“贞节”等品质,如传主葛恩后母常患病,其“日夜侍奉,毋稍懈”,听闻“古人有割股以疗亲疾者”,遂“乘家人不之觉,割股以进母食之”,此举“一时乡里哄传”。该传文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崇尚德治,以及为家庭与宗族奉献的精神。
综上所述,家传编修内容分类明确,结构模式多样。徽州家传不拘一格的编撰模式,使得家传编修呈现徽州地域特色。正史传记通常记载的是社会上层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王侯将相,世家大夫,名媛才俊等,而徽州家传反映的是徽州地区宗族社会“小人物”的生活景象,这是正史传记所无法代替的。而深切剖析家传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了解明清时期徽州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世价值。
[参考文献]
[1](民国)王德藩,等纂修.绩溪盘川王氏宗谱[O].民国十年木活字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2]饶州李氏宗谱·旧序一[O].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3](清)方炽昌.祁门方氏宗谱·世纪小传[O].清同治十三年敦义堂活字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4](明)戴尧天.崇祯休宁戴氏谱牒·嘉靖戊午戴章甫序[O].明崇祯五年刻本,原件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5](明)吴元孝.歙县临溪吴氏族谱[O].民国二十五年钞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6](清)葛光汉.绩溪泉塘枢密葛氏宗谱[O].清宣统三年木活字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7](清)光绪二十七年修.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O].民国(1912-1949)木活字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8]李氏宗谱·凡例[O].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9]易溪琅琊王氏家谱·传[O].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10](清)王大鹄.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先儒谱论[O].清道光二十九年怀德堂木刻本,河北大学藏.
[11](清)汪纯粹.黟县弘村汪氏家谱[O].(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12]绩溪章氏西山续修族谱·序[O].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13](民国)方树,等纂修.绩溪城南方氏宗谱[O].民国八年恩诚堂活字本,北京图书馆藏.
[14]历溪琅琊王氏合修宗谱·传[O].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影印本.
[15](清)胡广植,等纂修.绩溪金紫胡氏家谱[O].清光绪三十三年木活字本.
[16](清)王佐柳,等纂修.高仓王氏族谱[O].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影印.
[17](明)王仁辅,等纂修.泽富王氏宗谱·云源王氏世谱序[O].(明)万历元年刊本.
[18](清)耿介,等纂修.绩溪鱼川耿氏宗谱·谱例二[O].民国八年木活字本.
[19]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校注·州县请立志科议[M].仓修良,编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36.
[20](清)鲍琮. 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O].清嘉庆十年家刻本.
Structure and Value of the Family Biograph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cusing on Huizhou Genealogy
ZHU Hui-min
(History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genealogy biographies,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genealogy covers many biological approaches, such as brief biography, group biography, special biography and combined biography, and the basic pattern of the genealogy is to narrate the name, the birth place, seniority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 character, virtue, great deeds,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worthy wife, and position of the graveyard of a person. Comments, local annal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biograph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biography of the genea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biography,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Huizhou genealogy literature. Besid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situation and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genealogy; biography;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model; existing value
[责任编辑:田丽华]